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喜闻各地“两会”掌声稀下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中晓月在 2006/01/21 09:14pm 第 1 次编辑]

喜闻各地“两会”掌声稀下来
徐爱民
  时下,全国各地相继召开“两会”,“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类形容“两会”盛况的词语悄然淡出,关于掌声变稀的报道此起彼伏。“两会”上掌声稀了,这是民主意识的觉醒,也是执政理念的回归,更是务实作风的体现,犹如“风满楼”,预示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山雨欲来”。
  作为领导干部,绝大多数人都会说“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句话,但是真正做到确属不易。其实,在“两会”上作报告就是最典型的向人民交“答卷”机会,出席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是代表人民审阅“答卷”的“老师”。老师审阅学生答卷的时候,绝对不会动辄就鼓掌叫好,而是要在字里行间挑毛病。同样道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审议、评议工作报告,也该静下心来认真听、深入想,而不能动不动就用掌声来烘托气氛。作工作报告的时候如果掌声不断,说明作报告者没有摆正交“答卷”的态度,也说明听报告者没有找准审阅“答卷”的位置。如今,“两会”上的掌声稀少了,说明作报告者态度弥正,也说明听报告者位置更准。
  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闻过则喜,才能做到戒骄戒躁,永葆昂扬向上的锐气。如果作工作报告像是唱京剧,刚一开口就有人鼓掌叫好,到处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言,久而久之就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感到似乎是“到处莺歌燕舞”,不能正视和自觉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由此看来,那些“两会”上过多、过频的掌声,很有可能成为文过饰非、粉饰太平的“烟雾弹”,把成绩像是放大镜一样放大,把问题和不足像是缩小镜一样缩小,让作报告的人感到颂声盈耳,以至于飘飘然、陶陶然,最后极有可能偏离执政为民的正确方向。如今,“两会”上的掌声稀少了,让作报告者自我陶醉的气氛淡了,对于他们反思工作得失,更好地落实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大有益处的。
  过去作“两会”工作报告,有些秘书喜欢在报告中预设一些需要掌声的地方。作报告者讲到这些地方就要略微停顿一下,下边“领掌”的人心领神会地率先鼓掌,一次“掌声雷动”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一来,“两会”作工作报告期间出现掌声的地方,很多时候并不是精彩纷呈、言之有物、恰如其分之处,而是一种让人生厌的表演。这种表演不仅浪费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击节叫好的表情,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今,“两会”上的掌声稀少了,有利于加快会议节奏,缩短会议时间,让与会的人员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办实事。
  当然,对于那些喜欢浮华的领导干部来说,“两会”上掌声稀了难免会感到有些冷清,采访“两会”的记者中也会有人因为难以抓到“热烈鼓掌”的镜头而苦恼。这些其实都是陈腐思维定势在作祟。只有“两会”上的掌声稀少下来,去却浮华,追求实效,“两会”才能真正成为鼓实劲、讲实话、找政误、谋发展的盛会,而不至于沦为搞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的过场。
456750
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政治处  徐爱民
备注:过去曾经委托乐意女士为我发稿,特此说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喜闻各地“两会”掌声稀下来

两会是形同虚设,不必感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喜闻各地“两会”掌声稀下来

选举时候人大代表还是有作用的,至少得到一张领导笑脸。说不定会有点小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喜闻各地“两会”掌声稀下来

为"两会"掌声稀下来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9 15:55 , Processed in 0.075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