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5|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黄花闺女”来历与女人吃醋有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之贝在 2008/05/08 22:40 第 1 次编辑]

[color=#28004D]
  很多人知道未出阁少女被称为黄花闺女,却不知道这个称呼的来历与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为男人争风吃醋有关。
  据清袁枚《子不语》卷二十四引唐张垍《控鹤监秘记》记载:“上官婉儿以祖仪得罪,没入掖廷。容貌环丽,兼工词翰,天后爱之,使侍侧治笔砚。后幸昌宗,不避婉儿。”可是上官婉儿也喜欢上了张昌宗,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偷偷地勾搭上了,只是瞒着武则天。一次,在武则天和张昌宗鬼混后,上官婉儿在旁边忍不住伸手摸了张昌宗私处一下,没想到给武则天看见了,她勃然大怒,“取金刀插其髻曰”:“你敢摸我的男人,罪该万死。”好在张昌宗一个劲地为上官婉儿哀求,才保住了一命,可是,额头却被金刀插伤了。伤好以后,额头留下了一道伤疤影响容貌,上官婉儿灵机一动,估计是用金箔片剪了一朵花贴在上面掩饰起来,宫中的其他女人见了,都觉得很好看,纷纷模仿,“故于宫中常戴花钿也”。
  也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鹤子草”条引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上官昭容自制花子,以掩黥处。”陶弘景等注:“昭容,仪之孙,名婉儿。天后时,忤旨当诛,惜其才,不杀而黥之。”黥就是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脸并涂墨的一种刑法。为什么呢?《本草拾遗》记载:“天后毎对宰臣,令昭容卧于案裙下,记所奏事。一日宰相李(忘名)对事,昭容窃窥,上觉,退朝,怒甚,取甲刀札于面上,不许拔,昭容遽为乞拔刀子诗,后为花子,以掩痕也。”偷看男人一眼就要被扎,武则天也忒狠了点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由此断定:“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跡。” 上官婉儿发明的这个花子也就是花钿,只是叫法不同。
  《控鹤监秘记》是一部艳史,也可算做野史,《本草拾遗》则是一部医书。但张垍为武则天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张说之子,而陈藏器差不多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中唐。因此他们说的究竟谁更可信一点?读者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花子早在秦代就有了。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花子》记载:“ 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帖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至东晋有童谣云:‘ 织女死,时人帖草油花子,为织女作孝。’至后周又诏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妆以侍宴。如供奉者,帖胜花子作桃花妆。”
  据《北户录》记载,《本草拾遗》还说,“孙和悦邓夫人,尝置膝上,和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夫人颊,流血染袴。和自舐疮。太医曰:獭髓杂玉及琥珀屑当灭痕。购以百金。……和乃作膏。琥珀太多,痕未灭而颊有赤点,细视之更益其妍。诸嬖要宠者,以丹青点颊而后进幸。”孙和是三国时代孙权的儿子,封南阳王。按《本草拾遗》的说法,“丹青点颊”即后来的花子,是太医一次给邓夫人治伤时无心插柳的结果。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用丹青涂在脸上最初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妆饰好看,而是宫中嫔妃们来月经不能同房的一种记号。汉司马迁《史记·五宗世家》唐司马贞索隐:“姚氏按:《释名》云‘天子诸侯群妾以次进御,有月事者止不御,更不口说,故以丹注面目旳旳为识,令女史见之’。”《释名》为东汉末年刘熙所撰。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云:“以丹注面曰的,古天子诸侯媵妾以次进御,有月事者,难以口说,故注此于面以为识,如射之有的也,其后遂以为两腮之饰。”这种记号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妆式,而且在唐代非常风行。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妆靥》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花子的形状也变得多姿多样,甚至有用蜻蜓翅膀的。宋陶毂《清异录·百虫门·塗金折枝蜻蜓》记载:“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花钿、花子除了贴在额头,还有一种贴法,就是贴在面颊处,称为面靥或笑靥。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鹤子草”条云:“南人云是媚草,……採之曝乾,以代面靨,形如飞鹤狀……” 贴花钿的地方就叫钿窝。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不忍见,盈盈地粉泪,淹损钿窝。” 凌景埏校注:“指女子面颊贴花钿的地方。”
  花子因其多为黄金色,后来也称为花黄,北朝乐府《木兰诗》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句,也称约黄、额黄、鹅黄、鸦黄等。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诗:“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唐李商隐《蝶》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郑史《赠妓行云》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但花黄真正与黄花女扯上关系,还是因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宋李昉等《太平御览·时序部·人日》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寿阳公主于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休息,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几天才洗掉。宫女们不但不觉得难看,反而觉得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了,于是,就有意识地用梅花粘在额上。没有梅花的时候,就用金箔、纸片、玉片、干花片等代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有的梅花妆。因此,五代前蜀牛峤有诗《红蔷薇》云:“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梅花妆后来传到民间,许多官宦大户的女儿家以及歌伎舞女们也爱上了这种妆饰,并逐渐风行,方式也变得简单了许多,只用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点在额头上,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花黄”或者“额花”。这种妆饰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消失,但“黄花闺女”一词却慢慢地成了未出阁少女的专有称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黄花闺女”来历与女人吃醋有关

黄花闺女一说与寿阳公主有关倒是很早就知道了,但有关“花钿”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听说过。
忽然想起了冯冀才的《三寸金莲》来。记得很久以前我读这篇小说时,把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叫冯冀才为“金莲专家”。
先生何不也写一篇《黄花闺女》的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5-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黄花闺女”来历与女人吃醋有关


心香同志真系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引经据典,
不泛真知灼见,言辞极具哲理,文风独具特色。
高山敬仰,水同志继续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12:57 , Processed in 0.07590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