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79|回复: 15
收起左侧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秃发乌孤在 2006/11/22 09:18am 第 1 次编辑]

                                 魏武挥鞭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第一步,中学老师经常给大家讲的作品背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只是《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小说并不是历史,所以我们最好采用《三国志》的记述,虽然有时候历史也是很让我们怀疑的。
     曹操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他与戎马倥偬之际,登高必赋,不忘吟咏。他的是大多是借乐府旧题写当代时事,这首《观沧海》就是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篇,《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只剩下“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曹操这首诗的内容,与题意没有一点关系,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老调唱新歌而已。话虽如此,其实在中国文学上却是很了不起的一点变化。正如沈德潜所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文学史家说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很让当时的一些人瞧不起。文学史上说他出身微贱,指的就是这一点。曹操小时候不是一名好学生,据说他整天斗鹰走狗,就像今天的不良少年。但是有人却看出他非同一般,这个人叫许劭,他对曹操说了一句名言,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在董卓之乱以后果然陷入乱世,曹操随袁绍伐董卓后,迎汉献帝于许昌,自任大将军、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破吕布、降张秀、败袁绍、诛袁谭、灭高干。可是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到辽东,依附乌桓单于蹋顿。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力排众议,亲征乌桓,因大雨冲毁道路,只好绕道卢龙塞,陈寿说:“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极为艰苦。八月到达白狼山,大败乌桓,斩蹋顿单于。后来袁尚、袁熙被公孙康斩首,北方平定,曹操成为黄河以北唯一的主人。九月曹操班师回朝,路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观沧海》。
     很多人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都没有提到碣石山的故事,好像他就是一座普通的山,并且还是因为曹操的这首诗而出名,其实并非如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史记·汉武帝本纪》“天子既已封禅泰山,北至碣石”。 赫然有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北破匈奴、南并百越,正如李白所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汉武帝时大汉声威远播,无远弗届,使“汉”终于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名字。他们俩人的雄才大略和标炳功业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其匹的。
      曹操的志向从来就不是当一名文学家,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才是曹阿瞒的超级偶像。建安十二年秋九月,铠甲未除、征尘满面的曹操登临碣石山,面对着苍茫无涯的大海,不仅心潮起伏。吕奉先、袁本初岂非英雄,但是我比他们更为优秀,刘备势单力薄、孙权黄口孺子又何足道哉,统一天下的历史重任非我莫属,秦皇汉武的功业一定由我来完成。想到此,满腔豪情喷薄而出,挥洒成这首千古杰作。
     开篇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题直起,提起全篇,以下内容均由此生发开来。主人公伫立峰巅,登高远望,无边风光尽收眼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一眼望去,大海上波翻浪滚,苍茫无际,突兀的山岛耸立于大海之上。两者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一横一竖,苍茫廓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澹澹”,形容大海烟波浩淼摇荡的样子;“何”,何其,就是“多么”,是叹美之词。“竦峙”就是“耸立。
     下面“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描绘山岛的景物,但见山岛之上林木森森,百草繁茂,一派盎然生机。文章到此既写了大海,又写了周围景物,有山、有水、有草、有木,蓄势待发。接着笔锋忽转,犹如一声大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是对“水何澹澹”的具体描绘。萧瑟秋风中只见巨浪翻涌,浩瀚无垠大有吞吐天地之势,天风浪浪,海山苍苍,一时间海风的呼啸,海浪的怒吼,仿佛就在作者和读者的耳边轰鸣。自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然而,正如李文初先生所说,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描绘出另一幅海景。前面诗人是从平面的角度观察描绘大海,这里则仿佛站在太空之中,眼见海天相接,一望无际,在这雄浑壮阔的大海面前,日月星辰都变得如此渺小,被大海抛来掷去,玩弄于波峰浪尖,日月星辰好像就在你的胸中运行,这是何等的宏伟,何等的壮丽! 沈德潜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良有以也!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本来是合乐时所加,和正文无关。但是在本篇中,却和正文相得益彰。上面四句使诗人的激情达到顶点,这两句正好以咏叹结尾。正如一首激越的乐曲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大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本诗全篇写景,是我国文学史上,保留下来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而实际上都是在抒发他的政治胸怀。他不同于一般的骚人雅士,正像开头鲁迅先生说的,他是一位叱咤风云、拨乱反正的大英雄,所以他的诗歌才能有这样吞吐宇宙,包孕日月的气象。曹操的儿子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但是他没有父亲的经历、地位和胸怀,这样的诗是写不出来的。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之后,在当时引起震动,国民党政府组织了很多文人,写了很多首同题目的词,但是没有一首词能够相比,其原因是一样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秃子,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7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写的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8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秃子说的是入门级的,我来讲讲提高级的,一个小小方面。
曾有人评价秦观的词“纵不识字人,也知是好言语”,这句话,其实可以概括到所有古文优秀作品。
中国文字,本来就是除了意外,也讲究形,古文更是注重音律,虽然孟德此诗写在音律完全成熟的唐前,但巍峨壮热,已显端倪。
看回字形,虽然用字并不冷僻,但组合在一起,仍然古意盎然,一看便知属于汉魏时期作品。中唐优秀诗作用字也许更为讲究,字形搭配起来看更为精密,但相对于汉魏诗作,就少了那一种生猛得缚不住的壮烈和野趣。不知其它人如何,我在看这些诗的时候,先是一扫,不看字意,只看字形,往往一首诗我还不知道它说什么,就从字形上判断我喜不喜欢。
各位可以试试,以诗经,秦汉,汉魏,盛唐,清明,各个时期的诗,不用读其内容的,快速扫描两眼,区别仍然可以感觉得到很大。

另:多谢秃兄及竹苑诸友,在我需要帮助时总是及时出现,其实我每天都会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2-30 16:57
  • 签到天数: 2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6-11-1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向秃先生学习`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许久不来,惭愧惭愧,举手发言……
    秃子的这篇鉴赏在文字上好象比以前通俗了。私下猜测应该是写给他的学生看的。
    开篇从孟子入手,先着笔于曹操本人,叙其平生,言简意赅,可谓先声夺人。后细论辞章,引典详叙,亦可说笔笔精妙。
    但(嘿嘿,先夸一通,然后再用这个“但”来转折)通篇看来,段落安排未免有些乱了。全篇文章先头一大部分都是介绍背景,以至于后面对于诗词本身的鉴赏部分显得过于薄弱。有些虎头蛇尾。不知道是否将第二段“鲁迅先生说……”这一部分合并到结尾中会更好一些。亦或将曹操的介绍部分直接移到第一段做开头,也可以,虽然俗套一些(大部分的鉴赏类文字都是先介绍作者的,然后是写作背景)。
    我觉得如果能把前面介绍的那一部分只保留“东汉在董卓之乱……”这一段,其他关于“碣石”以及“曹操的志向”部分可以直接在诗词鉴赏部分说,这样会使鉴赏更丰满,更有立体感。
    在分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时,提到了宋玉的《九辩》,以及悲秋传统,可以再引申一下提到汉武帝的《秋风辞》中的“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样连贯一线,脉络清晰,更能从“秋”这一点,引发出“少壮几时兮耐老何”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再到“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系统的说明曹操本身的雄心与现实的激烈矛盾性的演变。
    个人浅见:)
    PS:看到这个《观沧海》突然想起,很多年前,我们在竹苑里曾经临屏过这个题目,翻了一下,找到这几首,不过很遗憾,没有记清楚是是谁的,大家来认一下。
    七月登高观海深,
    碧浪滔尽今世尘,
    秋空霁海话三国,
    弹指灰飞论英雄。
    魏武挥鞭惊天恨,
    羽扇伦巾赤壁魂!
    闻道沧海横流志,
    豪杰本色逐浪沉。
    邀云入袖有琴书,
    十面埋伏落珠盘。
    一风击起万浪混,
    临海怨日叹生辰。
    狂风卷飞人间愁,
    暴雨洗去万年恨 。
    动观水流携高山,
    静思石室画丹青。
    浪涌云动关风恨,
    诗词琴画几精神?
    奔雷惊空闪人物,
    江山百代何处真?
    小高戏笑淡风云,
    素手却惊鱼飞跃。
    莲心素素轻留痕,
    高高云天日日春。
    沧海渺渺世间潮,
    起起伏伏话人生。
    江山代代有佳人,
    诗词歌赋沧海魂。
    感叹啊,有5年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to烟头:
           没事不忙的时候,就来冒个泡,其实我也是经常来看,回的少。
           这篇东西是写给初三学生看的,但是大部分看不懂,学习好的可能差不多。原来说过,我大概不到一个月给学生讲一次,这就算是讲义吧,但是这次比较仓促,写得不好。多提意见啊。
    to寒鹤影:
           很长时间没冒泡了,干吗去了?
           这篇东西,如你所言,就是给学生的。段落安排确实有些乱,当时不知道怎么安排好,就随便这样发了。我再想想,参考你的意见,修改一下。

    最后感谢折翅的蝴蝶,如玉大姐,逍遥老弟,不过我还是希望多提意见,呵呵。
    大家提意见时注意,我的写作对象是初高中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2-30 16:57
  • 签到天数: 2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6-11-20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下面引用由秃发乌孤2006/11/20 11:32am 发表的内容:
    to烟头:
           没事不忙的时候,就来冒个泡,其实我也是经常来看,回的少。
           这篇东西是写给初三学生看的,但是大部分看不懂,学习好的可能差不多。原来说过,我大概不到一个月给学生讲一次,这就算是讲 ...
    敬礼!
    老师客气呢~
    蝶蝶粗人一个~啥也不懂~向老师学习~
    祝天天开心~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2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鹤出来了,好消息.
    确实结构有点乱.评人,评诗,结尾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我修改了一下,调整了结构,删削了一些词句,大家再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11-10 03: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6-11-23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我看挺好啊.格式很工整.
    曹操,雄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客观地说,此文不适合初、高中生看。东拉西扯,寻章摘句,显得罗嗦了些,初、高中生看的,应该是简洁明了的。否则孩子们看了,会磕睡。
    如果作为一篇教师之间的论文大赛什么的角度来看,倒是很适合,估计还会得个三等奖。
    秃孤,别怪我说话太直,我这算直抒胸臆,正学曹某人说话呢。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to前生石   因为看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先多谢您关注这篇东西。
        论文大赛我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也没有兴趣。
        至于您说这篇文章东拉西扯,寻章摘句,显得罗嗦了些。我想说一下我的思路,
         首先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很狭窄,如果只是在这篇诗中打转转,他们根本会不理解。曹操的大部分诗作,都和当时的局势有关,不加介绍我觉得是不行的。曹操这样的诗人,本质上来讲,就像我在文中所说其实更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当时的历史还是要介绍一下的好。
         其次关于碣石山的问题,前面鹤影兄弟说过,一直没有回复。秦黄汉武登临碣石山是历史上的大事,曹操雅好诗文,肯定知道,也应该会以他们为榜样(文中已经详述),这一点是我自己的发现,没有在其他人的文章中见过。不当之处,您多批评。
        其它我觉得算不上罗嗦。希望您提出更具体的意见,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其实我主要是说引用太多。例如;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只剩下“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曹操这首诗的内容,与题意没有一点关系,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老调唱新歌而已。话虽如此,其实在中国文学上却是很了不起的一点变化。正如沈德潜所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史记·汉武帝本纪》“天子既已封禅泰山,北至碣石”。 赫然有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北破匈奴、南并百越,正如李白所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汉武帝时大汉声威远播,无远弗届,

    自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然而,正如李文初先生所说
    ----------------------------
        我是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引用的。秃孤的意思是想通过旁征博引来详细、充实地阐述曹操这首诗的内涵。你如果从学者之间的交流角度上说 ,是可以写的,是写的不错的。但我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头就有点晕了。因为看完了后,很难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比较概念性的印象。
        从学生的角度上说,他首先需要的,不是老师的旁征博引,而是老师告诉他这诗什么意思,这是核心问题,卷子将来要考的,也可能考的是这个,而不是上面引用的旁征博引里的内容,所以学生第一关心的,其实是可能考到的内容。知道意思后。老师再去简单介绍诗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再去启发学生如何欣赏这首诗。这样学生才能在脑海里把各种概念一一分清;将来可能要考的----诗的意思,老师先说清楚了,我们也记下了,心情放松了。剩下的各种介绍,引征,就属于趣味性的内容了,也可以放松地听了。老师讲完课后,一般学生都能把老师刚才讲得课的内容大意思,大概地说出来。因为老师讲的很有条理嘛。就象吃西瓜一样,瓤是瓤、皮是皮 ,籽是籽的,一一分开的。如果把皮、籽给学生灌饱,再拿出瓤来,估计也没几个人吃的下了。
        如果一开始就介绍一大篇诗、作者的背景啊,再加上三、五斤的旁征博引,寻章摘句,之乎者也的,学生可能听得稀里糊涂,昏昏欲睡。最起码我是记得稀里糊涂。(附带说明一下,我语文从小到大都是在班上名列前茅的。虽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太会。)
    等到老师开始讲主题时,估计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不少。除非老师一开始就讲故事给学生提神,而不是旁征博引。
        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也适合到报刊上发表,而不太适合作为课堂的讲义。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妥,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你说得也有道理,不过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还是要用通俗的语言,这些个材料我觉得还是要说一下的好。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只剩下“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沈德潜所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上面这几句话,对学生而言,听一听就可以了,不必讲,你觉得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2-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鉴赏——观沧海(请大家多批评)

    下面引用由秃发乌孤2006/12/07 09:26am 发表的内容:
    不过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还是要用通俗的语言
    这样讲最好。学生也容易接收,学生喜欢通俗的语言。当然 ,遇到小腰子这样的学生就另当别论了。
    后面这段“夏门”的,我个人觉得,放到最后去讲更好。因为既然属于“听一听就可以了”的。就没必要搁前头。
    这篇其实可以拿到教育刊物去发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29 03:34 , Processed in 0.0867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