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琴悦画音在 2004/09/01 01:15am 第 3 次编辑]
[B]贫困山区失学的孩子们--- 受援对象(四)[/B]
[B]大方县大水乡实地考察 作者:南湖居士[/B]
http://news.ewe.com.cn/show_news.php?blockid=81&articleid=5788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5.jpg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全乡总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全乡耕地面积12300多亩,平均海拔近1600米,属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该乡经济十分落后,据乡党委书记介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上报为1200元,实际只有500元。全乡今年5月基本通电。除乡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电话。2002年以前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现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极差,属于机耕便道。
大水乡共有14所小学,其中公办小学3所,村办小学11所,私办小学4所。全乡在校小学生2340人,教师103人,其中正式教师仅54人,而初中或高中学历的正式教师占了40%。代课教师以初中生为主。每个小学生每年缴纳学费、杂费、书本费140元,但仍有不少农户无力缴纳,致使孩子辍学。代课教师主要靠微薄杂费维持收入,每人每月工资110元。如果学生欠费,则工资难以保障。
全村村民主要是彝族,另有两户布依族。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我们了解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元,村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粮食仅够吃半年,不足部分靠政府救济。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口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鸡(每户养鸡只有五六只)和去小煤窑背煤。村长和村支书月工资70元,由乡财政补助。
大水乡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民居。绝大多数农民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55.jpg
大水乡一个汉子正从街上匆匆走过。他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是为了卖点玉米。如果运气好的话,他可能卖得15元现金。除了买两斤盐回家,剩下的钱要攒起来做孩子下学期的学杂费。如果一个暑假攒不够70元,孩子将辍学。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54.jpg
这是村委会墙上公示的月度救济粮发放名单。它提示我们这里的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56.jpg
大石村一户人家。如果不是左边竹竿上还晾晒着衣服,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房子里还住着一大家人。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57.jpg
杨某,彝族,大石村村民,全家五口人,去年全部收入仅700斤玉米。原来靠在小煤窑背煤挣点血汗钱,小煤窑关闭后,全家生活陷入极度窘困,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三个孩子因无钱交纳学费而辍学。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58.jpg
杨某家中可谓一贫如洗。贫困是痛彻心肺的创伤,贫困是无法摆脱的噩梦,贫困是深入骨髓的无奈。。。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59.jpg
我们无法判断这家人吃的是什么。那几个鸡蛋是留着换盐的。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0.jpg
杨某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上学!
面对孩子的眼神,谁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3.jpg
在大水乡,辍学儿童随处可见。并不是当地人不重视教育,而实实在在因为太穷太穷。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3.jpg
每当看见这样的场景,我们就忍不住掉泪。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2.jpg
其实,大石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人文传统。徐本禹将要来支教的大石小学,建于1943年,原名“国立大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大石小学唯一的“教学楼”就建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摇欲坠。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就在这栋老房子里上课。
考察期间,我曾向大方县委负责人连问两次:“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还能够建立这样一所小学,我们共产党难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吗?”那位负责人红了眼圈,却始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4.jpg
低年级的学生在楼下上课。教室里十分昏暗。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5.jpg
这是二年级教室。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6.jpg
大石小学属于村办小学,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但因不少学生拖欠学费,这110元只是一个政策数字。教师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们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文明星火悄悄播撒在这寂静的山乡。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播火者致敬!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7.jpg
为了“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1日,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发动全村捐款,给孩子们一个欢乐的节日。全体村干部、党员、教师纷纷慷慨解囊,募集了500多元钱。孩子们排演了文艺节目,给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欢笑。村长高某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儿童节的“盛况”,一再说“活动搞得很成功”。
面对这张褪色的募捐启事,我们潸然泪下。“隆重庆祝”之类的提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看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哪天人们不在“隆重庆祝”?而2004年6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的“隆重庆祝”,不知该让多少人汗颜!为了孩子,穷人们掏出了自己可怜的积蓄,而想到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成天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8.jpg
在楼上,还有三个班的学生。楼上的过道。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69.jpg
这个红衣少年早已辍学,但他还是常来学校玩耍。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7.jpg
课桌随时都会倾覆,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有能念书,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0.jpg
楼板随时可能坍塌,但只要能念书,这都不成问题。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1.jpg
房顶用包装箱的硬纸板遮风挡雨。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2.jpg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内心驱动着他们,既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使他们如此渴望知识的滋养?
徐本禹说,正是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4.jpg
为了能上学,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
冬天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脚的主人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5.jpg
孩子们每天只吃两顿这样的“饭”。个别路途太远的学生,父母心疼孩子,让他们带饭上学。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吃完就上课了。我们特地闻了闻,“饭”已经发馊变味。下课后,这“饭”会被吃得一粒不剩。他们从来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何物。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真正的米饭。
从教育部下派贵州省挂职的贵阳市委副书记高文兵说:“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能在六一儿童节每人吃两个鸡蛋”。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可是现在还不行。”他这样说的时候,眼角沁出了泪水。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6.jpg
这个女孩在酷热的7月还穿着厚厚的衣服。这是她唯一一件衣服。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7.jpg
徐本禹多次提到,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的眼睛。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特地注意观察那些孩子们的眼睛。
在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震动。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8.jpg
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孩子们的眼睛。我们都是普通人,同徐本禹一样,我们并不能改变一切。但是,当我们对这孩子们的眼睛还能有所触动时,我们知道我们的心还没死,血还没冷。我们不能对看到的这一切无动于衷。我们感到自己可以给与他们一些帮助。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79.jpg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8.jpg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9.jpg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91.jpg
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们无法安睡。
我们做不了很多,但哪怕一点点也可能改变某个孩子的命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做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我们会感到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0.jpg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1.jpg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2.jpg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双眼睛和这只手。
让我们永远记住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93.jpg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92.jpg
这里的山真的是很绿
这里的花因了四方的春风而变的美丽
这里的孩子会因大家所凝聚的爱心,而托起心中的梦想!
http://bbs.shiandci.net/lb5000/usr/6/6_3460_84.jpg
[B]针对性的整编了一部份。关于徐本禹本人的跟“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更为详尽的故事可参看下面的地址。
http://news.ewe.com.cn/show_news.php?blockid=81&articleid=5788[/B]
<embed src=http://www.jmyz.com/kz/hx/zhangfy/shouye/aidfengxian.mp3 width=0 height=0 autostart=tr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