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11-9 17:35 |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汶川震区行
汶川,一个很不起眼的地名,一个与贫困、艰险套牢的西部偏僻之山区,“5.12”“一举成名”。之前,许多人都是通过九寨之行的路过而知晓其名。
“5.12”之后,它成了民族心头的一处痛,“汶川”也跳出了它本身的有限区域,指向跨越川陕甘三省,我们的目光、眼泪、爱心、汗水、赤诚都与之交汇,顷刻间世界的目光汇集于这个群山之点。日历翻过了一页又页,翻到了公元二OO九年,“汶川”还是世人关注的交点,是大家惦记重点。新春之际,我踏上了这块我并不陌生的土地――因为那年到九寨沟时在此停留过。
茂汶路上
17日早上天眼睡意尚浓,我独自踏上旅程。从成都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小县城汶川――“5.12”的源头之地。阳光特好,虽然风意寒冷,却有几分温暖。站在县城的一角,打量它,发现它一切依旧似的,仿佛没有经历过地震,环顾四周山峦才能发现地震之伤,所有的山体都有明显的崩塌,有的就如刀削斧砍一般。走在县城之中,建筑物全都昂然挺拔,只有近看才能知晓它的伤痕。城里元气尚在,商业自然。据说,县城当时死亡人数不过百余人。这是非常幸运的事儿,地震后开始几天里,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尘土弥漫。外界纷纷揣度,汶川已经是一座死城,是一座被山体掩埋的坟墓。原来并非如此。之于此,我们得衷心的感谢冥冥上天对她的庇护。
县城的印象给了我极大的安慰,看看时间还早,于是起程前往茂县。茂县与汶川一样是往九寨沟景区的重要门户之一,是陆上必经之地,与汶川相距仅四十多公里,震前道路良好。我是中午十二时起程,下午一点三十分抵达茂县城。茂县的景象明显好于汶川,人气更旺,商业气息更浓,年的味道浓郁香甜。成都往九寨沟方向,越往北山体的土壤越松散,茂县的山体明显是松土质,山摇地动时,县城没有灾难性伤害,可山体把公路严重堵塞,通往外界的道路中断,它一度也与汶川一样成了外界人眼里的“死城”。
在县城走了一会,没有什么特别的,四处都是人们准备过年的样子,红红的灯笼与桃符跃上家家户户的门头窗楹。岷江破城而过,碧水如玉,而四周的山伤痕累累,几乎看不到草木,那怕是枯黄的。我沿江而上,试着看看被毁的公路。傍山依城而过的公路在地震时遭到了明显破坏,铁护栏损坏严重,城北一处原路至今未通,而是沿江开了一条便道,车过时分,飞尘浓雾遮天避日一般。河对面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扇,草早已枯黄殆尽。想必当时是一块天然的避难所。阳光非常好,暖融融的,如果是在春天,草木复苏,这定是个绝好的交游之所。可惜,时令错更。
环顾一番后,回返。途中见一家人在河滩里劳作,近了看知道他们是在取沙。一个小女孩也在背沙,把从河里取出的沙背上来倒在停在公路上的三轮摩托车箱里。她劳累的样子引起我的好奇,我问她几岁了,她回答我:7岁,已经上学了。旁边玩着的是她妹妹。我走下坡到河滩上与她的父母聊了会儿。原来,为了节约重建费用,他们已经取了一个月沙子,还需要半个月才行。他们家政府补助1.9万元重建费,要房子开建了才拔付一部分,根据工程进度,前后分三次拔付,目的是保证专款用在建设中。看着孩子满脸红彤彤、汗流浃背的样子,想必口渴。我从背包里取了一瓶冰红茶给她,并给了一袋巧克力。看着姐妹俩吃得很开心,喝得开心的样子我也有几分高兴。对于地震区的人民来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到这里,自由行走之中,也许不能给他们什么,甚至钱财都支付不了;在政府关怀和社会各界有组织的帮助下,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我们个人几乎不能再做上什么。那么,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彼此没有距离,让乡亲们感受到我们的亲切。我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关心吧!
在这里,从村民口中求证了一普遍关注的事件,那就是跳伞直入茂县的十五勇士的情况。外界一直有一个传闻,说那十五勇士均已牺牲。据当地人讲,那十五勇士当时都安全降落在当地,在村民和驻地官兵的帮助下很快下山,参与了当地救援工作。
按计划,当天下午需要返回汶川县城,因为汶川到成都方向目前处于隔日进出的交通管制状态,每天晚七点到早七点间,映秀至汶川段禁止通行,错过一个时间就会多呆两天。春节期间,时不我待。
返回汶川县城已经是下午四点过,进城时看到路标上有个姜维城,问司机就在城后山上。下车直奔山上。爬到半山腰也没有见到什么城,只有倒塌的土堆和房屋。望望山顶,还有一半,好像路也不那么平坦。看看时间还有,从来喜欢蹬山的我不想放弃这个时机,决定到山顶探个究竟,看看诸葛先生的接班人建造的东西是个什么神样。
山体崩塌的地方多,巨大的裂缝至今还在,道路难行。小心翼翼地到山顶才发现什么也没有,除了已经削了一半的山峰,脚下呢,是一条手掌宽的裂缝把山体分成了两堵背靠背的墙体似的。站在半块峰尖儿上,看着左边刀砍斧削得笔直的山崖和碎得如渣的山尖,有一种颤抖的感觉,真担心土地爷伸个腰把我摇下山飞进城去砸碎民居。夕阳半照中,俯瞰汶川县城,群山相抱中,有几分苍凉,也有了几分杞人忧天,担心裂开的山体那天轰然下滑会是什么结果呢?山上的任何一块石头飞进城去都会造成一个巨大的灾难。“5.12”一个永远伤痛的时间,可谓把宁静千年的古城吓得鸡飞狗跳,不止是汶川,还有北川、青川,还有陕西、甘肅,还有全国乃至世界都在一起摇动、一起心惊。极目所在,草木皆无;风来无声,却很割脸,直穿于心。
五点二十分开始下山。半山腰上碰上翻山的村民,问姜维城,原来就在刚才路过的地方。一圈红墙中,一堆坍塌的土堆就是千年前的点将台,再下面一点倒塌的围墙之处就是姜维城,里面有些败了叶的林木。遥想当年,雄兵万里,旗风猎猎,战鼓声声。人去城空,遗迹千年,人神共敬。可是,这一切都在那一刻而倾废。遗迹的右边有几家人正在盖新房,两座庙宇一个完好,一个满地残砖碎瓦。在供菩萨的庙宇里,婆婆问我拜佛不,我告诉她我从来不拜,可以添些香油。婆婆感激不尽,非给我两个柑橘和一个苹果不可,说:三个才吉利,苹果表示菩萨保我平平安安。一番感激与祝福的话语,让我心生感动:多么纯朴的老人啊。比邻的庙宇是禹王祠,瓦片碎了一地,宇内破坏很大。汶川也是羌人的主要世居地,大禹是当地供奉的主要神灵之一。
一个非常破碎的旧房和旁边的棚户,引起我的走进的兴趣。主人见我,很热情的招呼我。棚子建立在废墟上,房顶全是简易的玻纤瓦,墙是油毡等简易材料围成的。这是灾区除了板房外非常普遍的一种临时住房。“大门”口的“墙”上那块油毡上黑底白字写着“5.12”的简况。主人姓郑,近七十的年龄看不出来,身体非常好,看上去不过五十多点吧。简报出于他的手。他说,他写了一本书,关于“5.12”地震的。老人说,他文化不多,只小学三年级,修改起来很慢。我让他借我看看,他告诉我,原稿被人借去了,建议我给他个地址,修改后印出来寄我一本。我希望他复印一份给我,可是时间不成熟,借书的人在县城里。聊了一会儿我转身告辞,他与老伴热心挽留我吃夜饭,饭后他儿、孙送我下山。
他家原来是个农家乐,地震前生意很好,地震后因为江水被阻,县城的人纷纷转移到此,家里几亩果树救灾时全砍来做了柴禾。我问他,需要赔付吗?他笑笑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那个时候能让大家安定下来,能让官兵有吃喝就心安了。关于这次天灾,老人很乐观,不埋怨谁。他说,政府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政府不管,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靠乞讨为生,这是本次灾害与历史上的灾害最大的不同之处。目前,过冬的东西都给发放到了每一个家庭手中。六个月的补助也兑现了。听到这儿,一个外地人,我多少有点感动。于是我们聊了很多,也谈起了有些灾民的埋怨,谈起了三十年前长江中下游每年水灾后四处流浪的乞丐。如果没有日益强大的祖国,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今天广大的灾区会是怎样一个景象?这个冬天会是怎样的景况?老人说,不可想象!是啊,而今各地政府都有一个军令状,那就是保证不让一个群众冻死、饿着。这条军令应该比什么保证都强,它充分体现了民生高于一切的原则。
郑大爷家被我撞上的晚餐还不错,算不上丰富,却不是简单。吃起来清香。许多年了,没有吃到这样原汁的农家饭,淡而不素。晚饭后,我告别了郑大爷一家,他儿子和孙子将我送进城,住进年轻人的朋友开的小旅馆。家庭式旅馆宽敞干净,主人热情有嘉。
当时郑大爷的老伴给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在地震前的两个多月的某天,她九十高龄的婆婆去世前三四天,实然给她说:“你们这儿要地震,有点凶……”这话听起来太奇特.我不能否认,也不能深信,权当故事吧。
夜晚的汶川灯光明亮。可能因为小城店铺关闭早,大街上行人不多。天空洒满了星星。越是这样的天气,山区的冬天越寒冷。风大,感觉直透入体,很冷。街道太冷清,转了一圈就回馆舍了。
[ 本帖最后由 天云地野 于 2009-1-31 08:45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