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6|回复: 26
收起左侧

新韵七绝 小楼昨夜又东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雨夜/莲韵荷香

江南万里荡珠帘,云梦清寒柳梦阑。

枕上尘思无意绪,一夕风雨不知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冰卿 于 2009-3-15 00:23 编辑

江南万里荡珠帘,云梦清寒柳梦阑。

江南的雨  雨夜的梦  梦中的寒
折柳回环  情丝婵婵  同感同感
欣赏莲韵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3-15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羊之羽 于 2009-3-14 17:36 编辑

    末句觉得不错,有字外意。第二句觉得可恶——个人认为此句全从虚处下笔,终又归于虚处。诗往往短小,便须讲个厚字。
    纯属个人看法。。。。。。

    另,第一句“珠帘”觉得有些俗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冰卿 于 2009-3-15 02:13 编辑

    冰卿觉得,“珠帘”不是指珍珠缀成的帘子,而是指用珠形水晶缀成的帘子。若做珍珠解,自然有些俗,且给人以凝滞沉重之感。但水晶帘就不一样了,晶莹彻泊,有孤寒之感,让人想起李商隐“冻壁霜华交隐起”之句。那种孤独阻隔是那么冷,却又是那么美。“荡珠帘”,不着一“风”字却已笔下生风,本已是孤寒之境,又添凉风,真的是“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飕飕”。且“荡珠帘”还给人以声音上的感动,本已是“风入罗衣贴体寒”,又加之水晶敲击的铮铮之声,那种情感的激荡真的是很难说清楚的。如果只是一小块地方有风雨,那么到别处躲一躲也就没事了,但偏偏是“江南万里荡珠帘”,根本没处可躲。所以,首句是有它的好处的,这种好处存在于它的每一个微观字眼中。

    “云梦清寒柳梦阑”,“云梦”有两个美丽的故事,一是关于潇湘双妃的,一是关于《高唐赋》中的神女。无论哪个故事,都是美而杳渺的,曾经拥有最完满的遇合却终究归之于失落。那种得到过后的失落,比从未得到更哀伤。“柳”也有很多联想。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折柳送行,是希望行人能够有所留恋,将来能够回来,即使不能回来,也永远不要忘了那个居者。撇开这一层不说,柳本身就有一种缠绵的感觉,柳丝的缠绵就如同情丝的缠绵,剪不断,理还乱。所以东坡才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外,雨后的柳绵还让人想到周邦彦的“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那真是一种绝望的哀感,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不能挽回了。当“云梦”“柳梦”阑珊的时候,那真是清寒——“罗衾不耐五更寒”。

    这种种哀怨缠绵都是枕上人的意绪,风雨又怎能解?那一夕风雨,只管潇潇地继续着,只管荡起那“万里珠帘”。所以欧阳修才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冰卿觉得,第二句“云梦清寒柳梦残”是虚中有实的,那种若有所得若有所失的幽微之情就其本质而言是虚空的,但又确实是宿雨残梦时最真切的感受。也正是这一句的铺垫,才使得三、四句给人以言外之感。

    以上,纯属冰卿个人解读,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万里荡珠帘”的确是喻风雨,冰卿的解读也是对雨帘的解读,是雨帘如珠形水晶缀成的帘幕。凌晨有点迷糊了,可能没说清楚,特此澄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句觉得不错,有字外意。第二句觉得可恶——个人认为此句全从虚处下笔,终又归于虚处。诗往往短小,便须讲个厚字。
    纯属个人看法。。。。。。

    另,第一句“珠帘”觉得有些俗套。
    羊之羽 发表于 2009-3-14 17:35

    如果是秋色,可能会改一字:一夕风雨不“曾”闲。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夕风雨不“知”闲 vs 一夕风雨不“曾”闲

    王国维先生曾说,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由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曾”闲,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更接近于“无我之境”;不“知”闲,带有更多的情感色彩,营造了一种“有我之境”。通篇来看,莲韵的《雨夜》浸润的是一种“有我之境”,风雨残梦皆含“我”之愁绪,故结局用“知”似乎更自然完满一些。并且,“知”比“曾”更多了一种情态之美,明明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枕上之人却偏偏要埋怨风雨的不知停歇,当真是性情中人。

    此外,“枕上尘思无意绪”一句在情感的姿态上是下抑的,若用“曾”字,则“一夕风雨不曾闲”在情感的姿态上进一步下沉,使得三四句在情感的姿态上过于沉重了。若用“知”字,则埋怨间的情态将自身的愁怨投射出去了,在姿态上给人以上扬之感,使得三四句在情感姿态上有一个回旋和转折,更契合“云梦清寒柳梦残”所传达的悱恻缠绵。从而,使得整首诗的情致如龙涎香(一般的熏香燃烧时轻烟会不断上升,然后渐渐消散;相传,龙涎香的烟影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凝滞起来了,并且不易消散)的烟影一般盘旋空中,郁结难消。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楚,却实在有它的好处。如果一味下沉,则终有一天心灰意懒,彻底绝望了,也就情断了,不会再纠结其中。惟其盘旋郁结,总让人守着一点无望的希望,则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以上,冰卿的个人诠释,仅供参考。个中滋味,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色横空 于 2009-3-15 09:45 编辑

    楼上所言“一夕风雨不“知”闲 ”乃有我之境确实不错,然个人认为此句却含有“怨恨”的成分,没有楼上所说的“在姿态上给人以上扬之感,使得三四句在情感姿态上有一个回旋和转折”的感觉。
    “一夕风雨不“曾”闲”则于客观描述中反衬“一夕无眠”,更能突出作者“枕上尘思无意绪”的百无聊赖。

    个人浅见,楼主及楼上勿怪!
    问好二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欣赏!!!1
    问好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4# 冰卿

    冰卿知我,虽初次相逢,仿若故交,心心相通!晓荷甚幸!无以言表这种庆幸和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5# 鸿渐

    因我和冰卿都是女子,且性情相似、相投,所以更能意会和相通!冰倾所解便是我的心语和初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8# 冰卿

    感动冰卿如此详细的诠释我的小诗,又如此的知我,与我的初衷和当时情怀丝毫无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7# 秋色横空

    感谢秋色横空的真诚交流和提出不同看法,我写的是江南春天的雨夜,个人更喜欢用“知”字,曾字虽好,但少了灵性,只是主观上的感觉。而“知”字,想表达的是“风雨”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和相互矛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风雨于它本身来说,也许春天到了,是一种明快的心境,而对人来说却因不停息的风雨触动更多的情绪。感觉用“知”字意境更空远些。另“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冰卿的诠释很明白,也是我的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9# 秋色横空

    也许是因为冰卿和莲韵同为女子,所以更能体味“知”字的个中滋味。女孩子的埋怨,未必是愤恨,大多时候反而含着一种娇羞的情态,这也是冰卿为何说三四句在感情的姿态上有回旋转折的原因。“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情难绝,所以有怨。但这种怨并不是一沉到底的,而是缠绵的,难以排遣的,是“谁道闲情抛掷久,每逢春来,惆怅还依旧”。

    生活在江南烟雨中,甚至会有很多时候,你无端地就起了一种怅惘之情,真是“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这样的时候,你连相思埋怨的具体对象都没有,怎么办呢?于是,你只能归咎于风雨,归咎于风雨的“不知闲”。这种感情也不是很浓烈的,因而也就够不上秋色所说的“怨恨”;它是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是清寒,是轻愁。

    最后,很高兴能和秋色交流不同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5 22: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3-16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难得一见在诗韵有这么热烈的讨论:)
    仅就这点,也值得高兴。

    另,我个人同意“知”为“有我”,且认为“知”比“曾”来得好。“知”,无“怨”,有”嗔“,正是女儿意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羊之羽

    个人也非常喜欢诗韵的交流氛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讨论得好热闹啊。我个人觉得这首的首句“万里荡珠帘”这几句确有可商略的余地,万里者广阔也、珠帘者单薄也、荡者来回上下起伏也。如果把雨喻为珠帘,可见雨之单薄,如再加一荡字,那就只见珠帘来回相荡,把多变的雨变成了机械的往返回复,再加上万里的大背景,这种景象不可思议。以上是个人的见解,不妥处请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7# 秋色横空  

    感谢秋色横空的真诚交流和提出不同看法,我写的是江南春天的雨夜,个人更喜欢用“知”字,曾字虽好,但少了灵性,只是主观上的感觉。而“知”字,想表达的是“风雨”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和相互矛盾 ...
    莲韵荷香 发表于 2009-3-15 11:35


    风雨不知闲,确如楼主所言,鄙人认为还是“知”字好,增添了些许的灵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你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春色万屡情,别有风情来品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5 07:39 , Processed in 0.1629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