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出色的宣传,1984年的12月15日,这张单曲公开发行,随即产生井喷效应,数小时内各销售点销售一空,纷纷告急。该曲不仅一举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并且其销售量超过了其下2至5名销售量的总和,一周内便令人发指地卖出320万张,这个记录直到1997年才由Elton john(艾尔顿·约翰)的《Candle in the wind》(风中之烛)以350万张销量打破,不过我认为这是沾了黛安娜前王妃的光。
二、美国的“USA For Africa”
英国歌手此举也感染了美国歌坛。1985年初,美国著名黑人歌星、社会活动家Harry Belafonte(哈利·贝拉方提)提出类似倡议,此议首先得到白人歌星Kenny Rogers(肯尼·罗杰斯)的响应,随后又得到名扬天下的美国流行乐界“教父”Quincy Jones(昆西·琼斯)的鼎力支持。不久,两位天皇巨星Lionel Richie(莱昂纳尔·里奇)和Michael Jackson(迈克尔·杰克逊)加入了进来,并答应联手写歌。
莱昂纳尔·里奇先写了前半段,剩下交由迈克尔·杰克逊在一个晚上便神奇完成,这就是《We are the world》(我们是世界。不知为什么总有人喜欢翻译成“天下一家”)。
在这个活动神圣主题的感召下,在昆西·琼斯巨大威望的影响下,美国一线歌手纷纷声援,1985年2月28日,45名超级巨星陆续来到录音棚,至次日凌晨录音结束。
和英国的“Band Aid”类似,他们也为这个活动取名为“USA For Africa”(USA援非行动)。
《We are the world》一推出便炸翻了美国乐坛,一气卖出800万张。世界各地的种种版本应运而生,香港也推出了《We are the world》中文版(自填词)。
三、后续活动
英国的“Band Aid”和美国的“USA For Africa”活动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类似活动的大流行。非洲、中美洲、亚州纷纷跟进。1985年,台湾组织数十名歌星演唱了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1986年,中国大陆集中了100多位当红歌星共同演唱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
他在欧美乐坛的名气丝毫不差于迈克尔·杰克逊,其专辑《Can`t Sloro Down》(慢不下来)的全球销量仅次于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惊悚。迈克尔的这张专辑以骇人听闻的1.04亿张全球销量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国人最为熟悉的就是他的《Say you say me》(说你说我)。他和迈克尔合作《We are the world》可谓门当户对实至名归。
天才盲人歌手,13岁便以一首《Figertips》力夺美国单曲排行榜冠军,并蝉联3周震动乐坛。他令人瞪目结舌地获得过21座葛莱美奖(一说17座),奠定其乐坛至尊地位。国人耳熟能详的《I Just Call To Say I Love You》(电话诉衷肠)即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专辑《Innervisions》在《滚石》历代500张最强专辑排行榜中名列23(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惊悚)名列20,第一名是The Beatles(披头士)的《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有他妈个毛病这么长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