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3|回复: 0
收起左侧

民歌体诗歌简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26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歌体诗歌简论
(试析高志坚先生的诗歌《来是偶然走必然》的音乐性)
高志坚先生的诗歌《来是偶然走必然》原文如下:
来是偶然走必然
人生苦短又漫漫
几多沟坎
几多辛酸
行程过半方知行路难
来是偶然走必然
人生一世红尘缘
得意须尽欢
失意莫悲观
心胸开阔才有天地宽
来是偶然走必然
纵有心机也枉然
既已了悟
何必嗟叹
实实在在,平平安安
岁岁又年年
便是一生的圆满  
此诗三段,都以“来是偶然走必然”开头,与歌词的写法有些类似。其实好的诗歌往往与歌词接近,甚至本身就是歌词。
此诗思想健康,对人生的态度是豁达的,明知人生短暂,人生只只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叫人无奈,但又不悲观,不嗟叹;虽知行路难,但也得意时就尽情地欢乐,认为人生要过得实实在大,平平安安,如此才是人生的圆满。这都显示出真理的光辉。
作者这 一思想是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诗歌与散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语法构造和语言逻辑其实大致上是一样的。散文与诗歌唯一的区别就是诗歌是特别讲究诗歌的音响效果的文学体裁,散文则完全不必讲究这个。有无韵律的存在是散文与诗歌的分水岭。什么是韵律?韵律就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韵语音流在声学上引起的同韵相押的共鸣共振现象,数个同韵语音流相互作用就形成一种声音优美的律动。这种律动就是韵律。韵律的音乐美主要是由于韵拍形成的韵节奏群造成的。每一同韵结尾的语音流就是一个韵拍,韵拍并不要求每一韵拍的时值一样,只要是同韵结尾的相对独立的语音流,我们都可称之为一个韵拍。一个韵拍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组,甚至可以是几个句子或词组的结合体。为了对诗歌有个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案,我引述“标准诗行”这一概念。每一同韵语音流就是一个标准诗行。如果这一标准诗行内部再也分不出别的同韵语音流,我们就称之为绝对标准诗行,若则则称为相对标准诗行。为进行相关论述 的方便,我先把《来是偶然走必然》按绝对标准诗行的模式进行重新分行:
来是偶然ran
走必然ran
人生苦短duan
又漫漫man
几多沟坎kan
几多辛酸suan
行程过半ban
方知行路难nan
来是偶然ran
走必然ran
人生一世红尘缘yuan
得意须尽欢huan
失意莫悲观guan
心胸开阔才有天地宽kuan
来是偶然ran
走必然ran
纵有心机也枉然ran
既已了悟,何必嗟叹tan
实实在在,平平安安an
岁岁又年年nian
便是一生的圆满  man
以上诗歌中“来是偶然ran走必然ran”,“行程过半ban方知行路难nan”等诗旬所含的行内韵也基本上参与了诗歌的韵律合成,所不同的一点是有的行内韵今天停顿的时候较短,象前一句的行内韵“来是偶然ran”,有的较长,象后一句的行内韵“行程过半ban”。
此诗含21个绝对标准诗行,全文110个字,平均韵间距为5.24个音节,可见此诗韵密度是高的。此诗韵味很浓,韵律的音乐效果很强,就源于其韵密度较高的缘故。古诗中骚体诗,七言诗体,五言诗体,诗经体,宋词,元曲,这么多诗体,其诗歌的韵密度越来越高,韵间距越来越小,我比较看重的是宋词,元曲的韵律特别类似于宋词,便它每句心韵这一方式显得有些勉强,虽然它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效果,却又太死了一点。别的诗体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口语化方面不好,都是文言诗歌,二是韵间距较大,使其语言的流畅性和其韵律的音乐性远不及宋词和元曲,这两种是来自民间的诗歌体裁,当然也无形中加入一小部分文言诗歌的语言方式。汉语诗歌中最优美最纯朴的诗歌是什么?就是民歌体诗歌诗歌。民歌可以说在人类刚一诞生的时际它也诞生了,也就是说民歌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它的存在已经至少有一百到二百万年的历史了,文言诗歌与之相比,其历史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民歌在没有文字产生之前早已在人们口头上广为传播,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看基本上每个语种的情况是类似的。就汉语来说,在民间存在中无数的歌谣,民谣,儿歌,顺口溜,地方戏中,有许多是十分优美的诗歌,这种诗歌用的完全是口语化的语言,韵律效果十分明显。比如说:
饭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高一丈,
不一样。
象这样简单而优美的民音诗歌,在过去的文字诗中很难找到。现在所说的“新诗”其实就是要诗歌回归诗歌的本源:民歌体诗歌。民歌的生命力比文言诗的生命力不知要强多少倍,也正是如此,新文化运动在诗歌的语言方面要革命,这场革命到目前也还没有完成,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式开头。一百年来的一切诗歌领域的努力都还只是恢复民歌的一些极微小的努力。我们何必要标明是新诗呢?几千几万年后,我们这个时休早已作古,那时的人们把我们的“新诗”也不会认为是新诗。我们的诗歌革命或改革,其实说到底只是一个对民歌的重新认可或恢复。两百万年形成的民歌传统须要的是继承和发展。诗歌的完美完善说到底是对诗歌形式的美学探索。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包容这些内容的形式却只是一个魔框。诗歌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把这个魔框的魔力尽情发挥出来。外国语的诗歌形式、古典汉语的诗歌形式,都可为我们的民歌提供借鉴,但不可替代。
高志坚先生的诗歌《来是偶然走必然》就是一首民歌体诗歌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偿试。它不是完全的成功,也不是完全的失败,是诗体探索中的一个有益的偿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9-28 16:34 , Processed in 0.0662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