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该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该句历来成为人们批判老子的直接“证据”,认为老子无情无义,把天地说成是没有感情的事物。其实,我想持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刻的缘故。儒家思想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依托,突出的是人类社会性和人的主动性,也就是所谓人性的一面。儒家所讲的仁爱常常是以自律和积极主动为前提,但这种行为有些时候是一厢情愿,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其实,我是不大欣赏儒家思想的,虽然看起来很不错,但缺乏对自然性的认识和沟通,经常是凭主观臆断去办事,自己认为是好事的那么就一定是好事。就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说,反对这话的人很可能是认为老子把人比做狗是对人性极大的侮辱和蔑视,信奉儒家思想的人总是喜欢把人类自己和天地并称为“三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平起平坐,而中国自古以来被皇权思想所利用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然而,这种想法却是导致了独断专横的结果,说穿了是狂妄自大和愚昧无知的表现。喜欢儒家思想的人最痛恨的莫过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对乌托邦和大同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期待。其实,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一种用精神鸦片来麻醉自己以此逃避现实的作为。
我们都知道,人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另一种是社会属性。而自然属性是人的第一属性,因为人是由动物即类人猿演化而来。因此,人类无论发展到哪个阶段,其自然属性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丛林法则的存在即是自然属性的映射,它的出现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就立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掉。当然,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表现相对于自然界要温柔一些,不像自然界那样常常以血腥暴戾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可人类社会同样有异常激烈的竞争,也一样残酷。我们不能不承认: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的动力,更不会使人类进步,而有竞争就有牺牲,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首先大家要弄清楚什么叫“刍狗”,所谓“刍狗”是指用一种刍草扎结的狗模型,是一种用以祭祀天地的供品。祭祀完毕即刻遗弃,人们既不爱它也不恨它,更不会在乎它的去留,任其自生自灭。而天地对待万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对人的态度与人对刍狗的态度如出一辙。天地本来就没有任何情感,在天与地看来,人类的存在和其他生物没有丝毫区别,甚至与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没有任何差异。天地既不以创造了万物为好事,也不会以毁灭万物为坏事。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任由来去。天地对万物向来平等,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植物乃至江河湖海与日月星辰,该死的时候就让其死,该生的时候就让其生,该枯竭时令其枯竭,该削平的就削平。
儒家思想里有种说法叫“亲亲相隐”,意思就是如果自己的亲人做了坏事但出于感情和忠孝的缘故是可以不去揭发甚至不应该揭发反而要帮其隐瞒。但天地则不同,它没有任何偏袒包庇之心,无论是谁,天地绝不可能偏向任何一方,不会因为你位高权重,就让你长生不老;不会因为你贫穷困难就从天上掉下金元宝;也不会因为你创业艰难就不令你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天地对待万物就如同太阳的光辉,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均能受到它的恩泽,同时也让所有的事物都暴露无遗。
在天与地的眼里,一个人的死亡和一只蚂蚁的死亡或一块石头的龟裂没有实质上的差异;恐龙的灭绝和人类的消亡也毫无区别。天地只是维持世间一切秩序的正常运作,对于生命的出现与消逝毫不关心在意,不是因为憎恨谁也不是看不惯谁,而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如此循环不已。
我以前常想:天地为什么要人死亡?现在看来,长生不老确实不符合天道的作为。前人之所以要死亡正是为了给后人提供生存的空间和资源。我们祖辈与父辈的死亡是为我们腾出生存的空间和资源,而我们将来的死亡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让出生存空间与资源。就好比餐厅里吃饭,先吃完的人总是要让出位置给后来的人与这是一个道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一样。圣人要效法天地对待天下人,以无为行有为之事,对天下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幼。将世上的一草一木皆视为众生。但天下人对圣人的作为不会有多大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圣人不仁”;另一种说法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是指具体某个人或某一类人,而是指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由于当时没有这样的词语,所以就以“圣人”一词代替。
阴阳调和、四季更替,日月辉映、江河循环、星辰自行其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生老病死。万物都有条不紊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天地看似不仁,实则大仁,这才是真正的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