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5|回复: 4
收起左侧

[诗歌] 出差日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子本如玉 于 2009-10-15 09:48 编辑

    到任何一个地方出差,总是抱着兴奋和新奇,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更何况这次是来山东,孔孟之乡,易安故里,东岳泰山岿然,大明湖清波荡漾,美丽的泉城济南是我的头一站,我心里想着,李清照便是此方人士,我早年读她的《漱玉集》,莫不为她的文采和生平敬服和扼腕,她那首细腻柔婉的《一剪梅》,轻快活泼的《如梦令》,令人肝肠寸断的《声声慢》,在火车临近济南的时候,都从心底往上升腾,在脑海里慢慢的铺展开,默默吟诵着她的词句,想着她的身影,火车还是一如既往的呼啸前去!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人,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当时不知道从哪本书上看到了李格非这个名字,但没多久我在翻阅那套线装版的《古文观止》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古文下署作者便是李格非,很惊奇,心里一直在琢磨,此格非是否便是易安之父?便细细的读了这篇文章,只可惜时隔日久,平日里琐事繁杂,这些晦涩难解的古文亦是少有翻阅,竟将这篇古文的名字给忘了,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查阅资料,方知此人的确为易安之父。并且是苏轼的门生,称“苏门六小学士”之一!易安之母王氏,《宋史》记载的很简单,大约是知书达礼等等!可见,易安有着很好的教育环境,更何况她聪明颖悟,很快便在北宋词坛上暂露头角,就说她那两首《如梦令》皆成于少女时代,尤其是那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心思细密到了极致,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颇为难得!
    最应被世人称道和叹婉的还是她与赵明诚的婚姻,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与李家结亲可谓门当户对,更何况明诚也是文采斐然,姿韵风流!这应该是最为完美的婚配,就连我现在坐到这里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也是满怀喜悦和羡慕的!家门显赫衣食无忧,志趣相投红袖添香,知书达礼举案齐眉!真真是羡煞人也!
    有时候真的不敢去深入研究一个人和他们所处政治环境,等你一旦了解,你就会得知赵李的婚姻是何等的不易。赵挺之是新党人物,而李格非既然是苏门学士,虽不能肯定说他便是旧党,但苏轼在当时的影响力足以让他霉运连连!
    这里不得不提及王安石,他是非常可恨的,最起码在我的意识里!研究历史需要有历史的眼光,要客观公正,我们从小学便开始学他的诗,什么“墙角数枝梅”,中学有“茅檐长扫静无苔”,及至后来我看八大家古文,对他那篇《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至为推崇,彻夜未眠,一气呵成的读完,过程是非常艰辛,要不停的查古汉语词典,但给我的收获很大,他在当时能提出人才的重要性和人才的标准,还有如何选拨人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他的确是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其忠诚是值得嘉许的,但从宋太祖陈桥兵变开始,边患未平,国家积弱,神宗皇帝你怎能把事关国运的变法改革交给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却天真狂妄的书生去完成,新法试行,新党打击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新法失败,旧党重还,新党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样一闹,原本积弱的宋朝便党争蜂起,其危害直至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谁有错?你敢说神宗有错?他也很想借变法来改变国家形势,使之富强,不能说他是无为之君,勉强也算得中兴之主!王安石有错吗?没有,他满腹经纶,胸怀抱负,锐意进取改革,可谓忠诚!但您老在推行新法的时候是否考虑到,您将恩惠普施于民,却严重的损害另一类人的利益,那便是地主阶级,就如金字塔,哪怕你把最底层人安顿的再好,中间的人飘摇不定,时有骚乱,最顶层的统治者依然无法安稳!神宗皇帝的轻信,王安石的鲁莽,在变法后或是今天我们去评论是有错的,但在当时,无人可以预料结果,都是对的。
    这样的党争是激烈的,新党执政,苏轼被连连贬谪,先是黄州,后是惠州,最后被贬至最为荒远偏僻瘴疠丛生的儋州,苦不堪言。后新法失败,旧党起复,王安石被迫致仕退隐,在江宁苍凉的度过余生,可谓惋惜感伤!
    赵李二人的结合正好是在这个时候,当时新党正得势获宠,其实,无论是赵挺之或是李格非,两位政治立场完全相对的父亲,谁都不能预料未来,但他们都很开明,让他们结合!是让人相当敬服的!这其中,李格非是否有攀附之心值得商榷,这也大只是我的个人猜想罢了。但愿他没有这样的想法,那便更好了!
    赵李二人婚后的十年生活可谓是琴瑟和鸣,温暖而又幸福的,两人常常推杯换盏诗词唱和,更对古玩玉器深入研究,大加收藏,夫妻二人还联袂编著了《金石录》,李清照并作了《金石录后序》,毫不夸张的说,二人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古玩收藏家和文物鉴赏家!
    明诚四处为官,易安便在济南安居,在这其间写了许多相思之作,如《醉花荫》和《一剪梅》,尤其是这首《一剪梅》,千百年来脍灸人口,此刻我们再作欣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样的词,是令人感到温润的,浅浅的愁,淡淡的怨,浓浓的思,深深的念,精致的物什,堪人玩味,可谓是余音绕梁而不绝于耳,实不相瞒,本人堂堂七尺男儿,时常会想起这首词,每每念及,那种感动便汩汩的涌出,也能切身感受到这是至真至美的人间情爱!
    可惜,天不假年,明诚英年早逝,这使得清照的余生孤苦凄凉,她的这首《声声慢》,词意凄苦,不胜悲凉,我每每念及,仍黯然消魂,有泪欲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院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每每读起,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想着李清照的影子,想象她在做这首词时的样子。我曾饶有兴致的问过一位朋友,在你的印象中,李清照应该是什么样子?他说李清照应该是个体态丰腴的妇人,我哂然并作鄙视状,谈话到此结束。心里默默念着,李清照怎么可能是这个样子?她的词中,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字眼被时人称之为“李三瘦”,断然不会是位体态丰腴的贵妇。应当是这样一种情景:秋雨冷风,吹得黄花遍地,北雁离巢南归,声声断肠,她便颤颤巍巍蹒跚着在厅廊上踱步,神情落寞,手里拄着的杖漆色斑驳,身材颀长瘦弱,衣色素净整齐,只是老弱孤苦使得她在这凄风冷雨中不胜悲凉,看到南归的雁,打落的黄花,梧桐的枯枝如她的身躯在风中微微颤抖,瘦削的脸上皱纹满布,如同刚刚从米泔水中捞出拧干的老布床单,嘴唇翕合,混浊的眼里孤独无限,一头黑白交杂的发被精致挽起,在脑后成髻,一根银制的凤头钗便承载了这份孤独与沧桑!
    我想她就是这样的!
    清照在明诚死后,曾再嫁,夫名张汝舟,此人是十足的小人,善逢迎讨清照欢心,实际是贪图她手中那些当年与明诚收集并珍藏的古玩珍宝。还算好,女词人聪明灵透,不久便看穿了张汝舟的真实意图,起了防范之心,使张的阴谋并未得逞,但她的苦难也随之而来,张轻则破口辱骂,重则拳脚相加。词人终不堪受辱,向官府递了文书,要与张离婚,当然,在当下社会来说,男女平等,女方提出离婚并无任何奇异,而在当时,若女方提出离婚,无论对错,都要杖笞二十,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女性欣然领了杖罚,后被下狱,终是友人营救才得以脱离困境!
    这是令人非常敬佩服的,争取自由之身,不管时人或后世对此事作何评价,平静的领罚,平静的离去,继而又开始平静的生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她更大的磨难是因为一把玉壶!这把玉壶使她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苦难!因为这把玉壶关系到夫君的名誉和气节!
明诚在世的时候,曾有人持玉壶一把前来请赵李鉴定,其实这把玉壶是假的,只是材质特殊,足可以假乱真,赵李是金石专家,经鉴定后下了结论——此壶非玉,来人持壶而去便无消息。谁曾想靖康之变后,明诚早已故去,这把玉壶却出现在的金人的手中,当时便有人放出言论,此壶为赵明诚生前赠送于金国,有通敌叛国之嫌。天哪,这真是天降祸事,明诚已死,清照天涯孤旅,何等凄惶!当时宋朝虽然积弱,但文人最看重气节,这样的舆论一出来,便引起了文人士大夫对明诚的鄙视。天大的冤枉,李清照自然清楚,这里面没有明诚什么事儿。经过思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我和明诚数年来收集的金石字画,古玩玉器悉数上缴朝廷,看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她的苦心孤诣和对丈夫的爱我是可以理解的,想法也很不错,但未免太过天真!
       1127年金军破宋首都汴梁,俘掳了徽钦二帝,携文武百官和赵氏宗室北归,唯徽宗之子构得以脱身,便匆匆逃亡,在四处飘泊中即皇帝位,便是宋高宗!赵构是可怜的,在金国“搜山捡海捉赵构”口号下,不得不长期逃亡,而李清照此时收拾好了所有家当装载停当,满满十几车,便在这样狄夷乱中华,白骨蔽平原的动荡局势下一路追随高宗南下。
    这是何等艰辛的事情,她的愿又是何等淳朴。她只是想把自己与夫君珍藏的东西上缴于国家,借以澄清夫君之冤,焉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她便跟随南逃大军起程,高宗今日在此,她便往此,他日在彼,她便去彼。我写到这里,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心里突然之间壅了起来,国家若无此变故,李清照为夫洗涮冤屈就容易的多了!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没能为夫君洗冤正名,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所带的金石字画古玩玉器在颠沛流离中遗失殆尽!一个弱女子也只能看到金国强盗们从她的车上一箱箱的搬走,又能如何呢?
    我想当时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用两上字可以表达:遗恨!我写到这里,便想起了李义山的那句“车走雷声语未通”,这也是一种遗恨,爱人即将分离,送别的时候,多少的心里话儿想说出来,却湮没在那轰隆隆的雷声之中,直到车子离开,留下的人便孤立在原地,喉头哽咽而无语凝噎!李清照何尝不是,她的遗恨比这要沉痛的多,对夫君的爱,对国家的忠诚,唉,卿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恨,恨!
    易安此后便独居杭州,直至1155年去世,终年73岁!这便是她的一生!她的词集名为《漱玉》,有时候我在想这样的名字倒底含有怎样的含义?还是不说罢,自己再慢慢体会!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被称之为“婉约宗主”,大约在2004年罢,世界教科文组织将火星上的一坐山命名为“李清照山”,可见她的国际影响力也不小!而今,我到了济南,唯一想到的便是她,便匆匆的写下这样的文字!
感谢余秋雨老师的《山居笔记》,感谢康震老师在央视设坛开讲《李清照》,感谢某出版社出版的《四大才女之李清照》,让我了解了一个全面的李清照,便得我在她的故乡将这篇日记一口气写了下来,低头看了看表,哟,都凌晨三点多了,我竟然坐了近四个小时了!  
    赶紧上床休息罢!
    顺便说下这次旅程,非常愉快,与我在软卧车厢里的竟然是一位西安的大哥,非常健谈,爱好历史、摄影,交流非常开心。软卧整整一节车箱竟然就我俩,就是聊天、吃饭、看书、睡觉,并不觉得累,十分惬意!我们在济南分手时互留了名片,难得!
    在济南的海悦商务酒店住下了,上来放了行李,匆匆洗漱,下楼狼吞虎咽的吃了晚餐,提了衣物去对面的干洗店,无奈那位形似汉奸的店主欺我外地人,一条裤子和一件衬衫竟开价十五元,我提了衣物愤然离去!只能买了香皂自己洗了!
    济南很凉快,一件衬衣加一件外套走在街上便觉得很舒畅,凉风拂面,空气清新,少了深圳的嚣闹,清爽多了,我喜欢这样的城市。
    那就更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对自己说!
    上床睡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5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是否曾改嫁,学术界尚无定论,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5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一路,学一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10-15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作者发思古之幽情,在李清照的故乡出差,由衷感叹李清照的婉约词宗的高度艺术成就。文字优美,阅读有益。正如飞鸿版主所说,作者是走一路,学一路…精神可贵。
    加亮推荐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喜欢到处走。。那我是不是就不真正喜欢这些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8 12:15 , Processed in 0.0771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