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2|回复: 10
收起左侧

回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0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回家,远离了城市的视觉污染、听觉污染、复杂的人际关系,简简单单的感觉真好!

          减兰(新韵)
白天真好,随处能闻枝上鸟
夜里繁星,争向人间眨眼睛

山田几亩,收获花生和玉黍。
阵阵秋风,撒满儿童笑语声。



           醉公子
久在城中住,每将秋色负。
今日得些闲,来登秋日山。

出岫云何在?一行佂雁外。
袅袅入晴空,数声远寺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1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简简单单的感觉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3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散文作为诗歌,把诗歌作为散文。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散文作为诗歌,把诗歌作为散文。无奈%……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0-23 04:38

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陈师道曾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黄衣自不敢与辛弃疾、陶渊明相比,只不过写自己的真实所想所感吧。
问好红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7 20:57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10-23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
    陈师道曾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开荒南野际 ...
    黄衣 发表于 2009-10-22 23:34


    在下以为诗词的妙处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手法创造意境、体现情感,不是靠文字排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以为诗词的妙处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手法创造意境、体现情感,不是靠文字排列。
    llkxcn 发表于 2009-10-23 09:19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里说过: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诗里所写的情景呢?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
    我在网上读诗词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些,可能就是好多作者都在通过“创造意境、体现情感”,就像是仿古瓷,虽然很好看,但毕竟是仿制品。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以为诗词的妙处是采用形象思维的手法创造意境、体现情感,不是靠文字排列。
    llkxcn 发表于 2009-10-23 01:19


    诗词的创作为三个阶段:第一、骨架  第二、血肉  第三、灵魂  骨架是作为基本的构架,如诗词格律等。血肉就是语言组织,并非是文字排列的组织。最后灵魂来自于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的创作为三个阶段:第一、骨架  第二、血肉  第三、灵魂  骨架是作为基本的构架,如诗词格律等。血肉就是语言组织,并非是文字排列的组织。最后灵魂来自于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0-26 14:35


    黄衣倒认为诗歌应该以“情”为第一,李白、王维的很多五言古绝似乎并没有把它非写成符合近体诗格律,而以抒情为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以上两首诗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属于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吧。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7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训诂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是由于对古代生活习俗的不了解,由于对语言社会性的忽略。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对于其中的“床”,二十多年来新解不断,竟然有五种之多:

        第一种:“床”是榻,长0.84米,只能容一人独坐。《初学记》卷二十五引《通俗文》曰:“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小姑娘“门前”摆上一张卧床,当然说不通,也只能是榻。东汉的一尺约合公制24厘米,三尺五为0.84米。

      第二种:“床”是马扎,古称“胡床”:“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

      第三种:“床”由“胡床”演变而来的“绳床”:“如果是睡眠之床,作者躺在床上,诗中所用‘举头'、‘低头'也是不好解释的。……唐明皇时期对胡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高度,并设置靠背,成为类似现今使用的折叠式躺椅,具有坐、倚、卧的功能。……诗人在庭园中,倚靠在绳床上假眠,于似睡非睡的朦胧之中,身感凉意,看到绳床之前洁白的月光,便‘疑是地上霜'了。”

      第四种:“床”是井栏或辘轳架(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理由是:1、果真是睡在床上,就只能说“开眼”望明月,“闭眼”思故乡;头靠着枕,怎么好一下子“举头”又一下子“低头”呢?2、普通老百姓的“床”都是靠墙放的(北方的炕更是固定于墙的),怎么能绕床骑竹马、弄青梅呢?3、解作“卧床”,“疑是地上霜”句无法索解,因为室内不可能结霜,在卧床上看不见地上霜。释“床”为井栏的专文节录如下

      “床”,古义又作“井栏”,《韵会》称“床”为“井干,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淮南王篇》(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舞曲歌辞》)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之句,“床”也作“井栏”解。《淮南王篇》以后,诗人们写到井栏,多用“银床”或“玉床”。庾丹《夜梦还家诗》:“铜瓶素丝绠,绮井白银床”句,直接由《淮南王篇》脱出。又如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李商隐《富平少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纳兰性德《虞美人》:“银床淅沥秋梧老。”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王琦注云:“古乐府多有玉床金井之辞,盖言其木石美丽,价值金玉云耳。”

      有人曾指出“床”字可解作“辘轳架”,并引浦起龙《读杜心解》载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句引《名义考》:“银床,辘轳架。”此义差近。如果我们把前引各诗句中的“床”字解作“辘轳架”,均可通。

      第五种:《长干行》“绕床弄青梅”的“床”是几案:

      “床”,尚有几案(今称桌)一义,为历来字书、词书所未列,下先举《太平广记》中数例:卷111王琦条:“又见床舁珍馔,可百床。”卷115张法义条:“录事署发文书,令送(法义)付判官,召主典,取法义前案(按即案卷),簿盈一床。”卷129彭先觉条:(彭博通力大)“尝与家君同饮,会瞑,独持两床降阶,就月于中庭,酒俎之类,略无倾泄矣。”以上三例,或置放珍馐、酒俎,或置放文簿,其“床”皆几案也。证之杜甫诗中指“书床”,则其义更明。如:摊书解满床(《又示宗武》)。床上书连屋(《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风床展书卷(《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散乱床上书(《溪涨》)。身外满床书(《汉州王大录事宅作》)。这五例之“床”,皆置放书卷之几案也。又《驱竖子摘苍耳》诗云:“登床半生熟,下筯还小益。”登床,谓摆放于食桌上也。其他诗文中的例,如:庾信《寒园即目诗》:“游仙半壁画,隐士一床书。”卢照邻《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钱起《幽居春暮书怀》:“仙箓满床闲不厌,阴符在箧老羞看。”张乔《题友人草堂》:“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北史·赤土国传》:(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等请使赤土,其王请骏等入宴)“前设两床,床上并设草叶盘,方一丈五尺,上有黄、白、紫、赤四色之饼,牛、羊、鱼、鳖、猪、蝳蝐之肉百余品。延骏升床,从者于地席。”《唐书·李吉辅传》:“初,政事堂会食,有巨床,相传徙者宰相辄罢。”以上各例之“床”,或置放书卷,或置放笔砚,或置放食物,亦皆几案也。

        古人的作品,特别是唐诗作品中,有很多看似简单的诗文,里面却含有很丰富的知识,只有这种浓缩的精华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源头,如武术家一样,不谙马步,又如何飞花采叶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7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王维这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可做问答诗看,也可做只问不答看。其实前两句,意都很平,我们要看的是第三句的转,和第四句的合,本来意平的作品,往往都是尾句起了点睛之笔。你可以仔细品品这个味“寒梅著花未”既朴素又味浓,情感自然流露出来,遣词造句没有苦涩的地方。和楼着的作品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好了,多的不说了,望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王维这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可做问答诗看,也可做只问不答看。其实前两句,意都很平,我们要看的是第三句的转,和第四句的合,本来意平的作品,往往都是尾句起了点睛之笔。你 ...
    jerry821101 发表于 2009-10-27 07:57


    我想不仅是在下的作品与李白、王维的新秀作品有天壤之别,试问又有几人可望其项背呢?
    我引用以上两个例子只是不同意您的观点,想说明诗词应以“情”为主,不要舍本逐末而已。
    问好红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6 07:22 , Processed in 0.1374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