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5|回复: 7
收起左侧

[灌水] 小琅学联笔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起因:工作大致可以算是稳定下来了,网络游戏玩着也没意思,看的小说十有八九都是大坑,日子无趣。所幸曾经加了群还没有被踢,手里有唐宋的网址,所以重新归回正统文学,好好学习对联诗歌,加强自己的文字功底。带着回归的兴奋感,尝试着玩了一天对联,发现自己曾经学到的知识差不多都还给老师了,于是只好重头学起。
经过:

5月11日。
看了LD十二班第一讲的教材帖子。
学到的知识点:
B、d、g、j、zh、z大部分这几个字母为声母的第二声都是古仄。
喜欢的名联: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杭州西湖飞来峰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楼。——南京采石矶太白楼联
              黄叶一枰和月冷;绿阴双桨载春多。——南京莫愁湖联
              细剪山云缝破衲;闲捞溪月作蒲团。——杭州西湖南屏禅院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没有看懂的联: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杭州西湖慕才亭联    疑问:埋玉和铸金是什么典故吗?花月其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齐白石                  疑问:这是在指绘画栩栩如生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1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琅MM很用功,这学习态度要得,姐也来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今是姐姐,姐姐也要多帮助我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扫冢人回复: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上联是指慕才亭是苏小小的埋香冢处,花月其人也是说苏小小花容月貌,铸金也许是指苏才学品格高尚,资助过的书生鲍仁登上金榜吧,呵呵个见。
百度而来:
开图草里惊蛇乱; 下笔阶前扫叶忙。
这是著名画家齐白石题郭味渠的画的一副对联。齐白石在这里盛赞郭味渠的画气势不俗,深草丛中惊蛇乱舞,风吹落叶,画卷流畅,气韵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点:

创新式整联的常用撰写方法及技巧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
如: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一般说来,在一副完整的成联中,如果上联出现了自对,那么下联肯定也要自对,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自对有一字自对,两字自对,两字以上都有,如:
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欧盟。
其中上联的“登”对“临”,是当句自对,下联同一位置上,“日”和“夜”是当句自对。再比如:
丽日和风春澹荡;
花香鸟语物昭苏。
其中上联“丽日”对“和风”,下联“花香”对“鸟语”。再比如: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其中“三分水”对“四分竹”,“五步楼”对“十步阁”,“有”和“从”均为领字。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句对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限字数。当然,凡当句自对时,属于当句自对的字在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也就是说,左右有对仗,那么上下的对仗就可以放宽。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上下联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示明成祖年号“永乐”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示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再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还有引用搅动,假换称法,比拟法,同异法,增语法等等,不一一介绍了。


小琅的学习思考:
1、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平仄是: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默,豕 读作 始。仄声。
2、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今音是: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古音是:平通平通仄;仄通仄平平。……看来这一联需要以古音来读。疾字古音为仄。我想,要硬记下哪些字古音为仄也很困难,只好多看多记,熟练了就好。实在不行还能临时去查电子词典,嘻嘻。
3、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亦字大概是义字敲错了吧。国字古音仄,革字古音仄。犹如两字古音是通的。依古音看,上下联首字都为仄,不知道这是不是就叫领字?上下联中,心字重复了,生死重复了,不过生死应该是故意重复的,心字……嗯,对联更重立意,所以偶尔小小的缺陷也是可以忽略的,大概是这样吧。
4、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翮,读作 河,鸟翅。古音仄,粤语gaak3。这里山势和崖壁的平仄应该同样是被忽略不计了的。
5、丽日和风春澹荡;花香鸟语物昭苏。dàn dàng (1).犹骀荡。谓使人和畅。多形容春天的景物。(2).犹放达。昭苏:(1).亦作“ 昭甦 ”、“ 昭穌 ”。苏醒;恢复生机。(2).忽然开豁。泪,基础太差都不知道该怎么补了。好多词语都没见过……
6、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得得:(1).任情自得貌。(2).频频;频仍。(3).特特,特地。(怀疑是由同声词化用而来)(4).应诺之词。犹言好好。(5).的确,确实。(6).恰好。(7).犹答答。作词或词组的后缀。例:羞人得得 (8).象声词。多形容马蹄声。
7、借对法,就像是某些词语用无情对一样。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8、后面举例出来的那几个方法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望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至于横批的书写方式是左起还是右起,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依传统,在与竖写的上下联相配时,应是右起;但由于现代汉语的横写格式是左起,因此,现在也有人用左起。

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也要注意: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这个格式不能任意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用字技巧
1、折字法
析字联。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2、合字法
如: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老字体)。
二人土上座;一月日边明。
3、复字法
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如: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4、叠字法
水水山山,外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
5、谐音法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6、同傍法
同旁联。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如: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广东东莞虎门联
三个土头考老者;五家王子弄琵琶。
王老者一身土气;朱先生半截牛形。(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嗟叹嚎啕哽咽喉;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
寂寞寒窗空守寡;俊俏佳人伴伶仃。
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迅速游逍遥。
7、重言法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比为单字重言。
也有以几个字为单结重言的,如:
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
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上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
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上联重言“声”,下联重言“色”,佛理通秀,妙不可言。


还有拟声法,飞白法,析数法,应首法,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组句技巧
1、回文法: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
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佛何能测;人不易知。
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测佛何能。
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
2、排比法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3、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4、反复法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5、嵌字法: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有时也为特定词语)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对联手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但嵌字法用得较多的还是分嵌,或者散嵌,也就是将名称拆开,分别嵌入有关位置。分嵌的格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嵌入上下联特定位置,有的则是嵌入上下联非特定位置,如《题嵌无尽意菩萨》一联:
正观诸法缘无尽;
普度群萌意不移。
又如《题嵌大势至菩萨》一联:
大势一来,身随妙手至莲刹 ;
真心已得,念住净观离俗尘。
实际上,也可将所有那些无规律性的嵌字法,全都笼统地称为散嵌。如:
问业轮滚滚,恩爱别离,曾有几多悲泪流?可怜你老来病也,五阴还盛;
叹苦海茫茫,怨憎聚会,又将不少孽缘结!怎奈他生者死时,一气难求。
此联同时将“生”、“老”、“病”、“死”、“恩爱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等八苦之名嵌入(只是将“求不得”略加改变为“难求”)。
6、反问法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
不经几番麻炼;
怎成一段锋芒?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7、设问法
设问,采用无疑而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
8、分总法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
(1)、先总后分式。如: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
(2)、先分后总式。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9、无情法
所谓无情法: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色难;容易。
陶然亭;张之洞。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还有潜意法,歇后法,序换法,巧改法,仿拟法,呼告法,拈连法,婉曲法,两断法,设谜法,层递法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0-31 13:35 , Processed in 0.1249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