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羊之羽 于 2011-5-31 03:52 编辑
印度片《三宝大闹宝莱坞》,相比于电影的内容,片名就有些无厘头了。我此前很少看印度片,主要是对那些歌舞非常过敏,老听得起疙瘩。这部影片同样也有——没办法,只好快进:P 电影中讲的是三名大学生在校生活,如何反对固有僵化的教育体制,耍弄固执且专政的教授,另一面,也被那些可怕的教授们逼得走投无路。这的确太像咱们国家现有的教育体制了,几乎会让人错以为电影中演的是中国的东西。 伟大的鲁迅先生曾经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在小说中控诉嘲讽旧有的吃人的社会。眼下国泰民安,按理说孩子很幸福,国家很强盛,但我仍然得说这四个字还用得上。现行的教育体制几乎就是“混社会型人才”的生产流水线,还有一部分是“高智商低情商”的废物生产流水线,就像电影中的那个可怜的查图尔,可能大多数还不如这家伙,比如我:P 我没上过大学,只上过小中专,但同样对咱们国家所谓的中高等教育制度体会深刻,且越来越感到厌恶。说现行的教育制度吃人固然太夸张,但“毁人不倦”应该说得上。前些时在媒体上颇为红火的南方科大,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清时同时也是该校校长,他试图为改变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做些努力,试图将这所大学先行做为试点,但仍然困难重重,甚至一纸批文也是数年抗战。我不知道这所尚在襁褓中的大学能否成为试点,能否在中国眼下满目朽腐的教育现状中存活,只好心存希望吧,且希望这所大学能存活,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改革试点。 急功近利的国人在经济发展、GDP的强烈刺激下,所谓“百年教育”已经只余空壳,连那些历史还算悠久的所谓名牌学府,也以盖教学楼为乐,美其名曰提高硬件设施。浮躁的社会风气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几乎所有大学。所谓成功人士,成功的不二标准就是手里攥的钱是否够厚。所谓优秀的学生,优秀的不二标准就是为今后赚钱积累的资本是否够多。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之下,我们也无法指望大学生都能够心平气静的学习知识,因为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技能。高等学府已经难得培养真正的社会精英。有个例子,某名大学生非常热衷于社会公共事业,为此也耽误些学业,但学业仍然不差,结果被指为不误正业,这名学生据说最终被国外(英国?)的一所名校招收。一个热衷社会公共事业的人在将来很可能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且是精英人才,但国内却无法被认可。 已故的国宝级人物钱学森有个著名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大师怀着这样的疑问离开人世,但这巨大无比的问号就像倒悬的天勾,只勾住上面的虚无的空气。钱大师肯定心有不甘。口号喊惯了的国人已经对满街填巷的大字逐渐视若无睹——那面干净的墙上刷着几个大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唉,可惜了那面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