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5|回复: 7
收起左侧

[诗歌] 丧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0-14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居住的大院里,最近是人来人往,夜不熄灯,尤为热闹。经打听,方知院中某君魂归道山,族中的亲戚、远方的朋友等都来奔丧。然令人不解的是,奔丧者表情和谐,笑容可掬,三五成群地坐在灵堂内打着麻将,寒暄家常,与我印象中的丧事有许多不同处。朱自清《背影》所述“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大体是说,家人去世后,精神萎靡,光景黯淡。然此君的丧事不是这样的,家属在院内大摆灵堂,予奔丧者茶水、糖果、瓜子等小吃作为招待。饭菜更是酒肉混杂,细看来张罗得有板有眼,犹如过节一般,幸而我乃国人,若外族见此情景,定会误会,以为是某种喜庆的节日呢。

    《周礼·地官·牛人》载:“丧事共其奠牛。”其意是丧事料理不能马虎和潦草。虽然,今人之丧事不能似古人一样杀猪杀牛来祭奠故人;也不能完全以周礼的礼数披麻戴孝;也没有古人奔丧的严肃性,盖因噩耗传来,很少看到以哭答使者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今人的丧事更多的被引申为一个聚会了,借家中长辈驾鹤西去之由,召集一堆在平日里很少联络的亲戚和朋友,滞留数日,小聚一番。当然,在聚会的同时,家属亦未忘用毛笔在一张张便条中记录着奔丧者的姓名及礼金的数量。

    夜幕降临,大院内夹杂着噪音,仔细听来,其中不乏大喝声;音乐声;欢笑声;喝酒声;麻将声;还有一些为了那鸡毛蒜皮之事的争执声等。噪音程度可直接扰人清梦,让人不得安宁。我身为他们的邻居,又不能对此大发雷霆,谁叫死者尊贵呢,唯有含着对死者的敬畏之意不了了之。但也有一些人,无法忍受这样噪音的摧残,拨通报警电话,声称居住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噪音污染,请民警同志过来处理。民警来后,也没有起什么作用,顶多就是让死者的家属收收音调,免骚扰到小区内的居民。

    第一天过去后,第二天才算是步入丧事的正题,因距离较远的儿女或亲戚都会在今朝赶到。但说也奇怪,那些从外省赶回来奔丧的子女,并不是按照周礼上所讲的那样。大多都是微笑而来,只有在灵位前上香磕头的时候才会嚎上几声,却很难见到他们落泪的。亦有落泪者,大多是被环境与同行人所感化而已。我曾听老一辈的说道“周化礼仪规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闻丧即应以哭答使者,然后详问父母死因,哭毕即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途中素食,凡过一处皆哀哭过境,到家则自门外号哭于堂上。如因残病、临产、生育等原因不能奔丧,则寄物以吊。历代,官员如遇父母大丧,一般皆须去职赴丧。”但是你仔细观察那些子女,不像是在外受过斋戒的,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大腹便便。当真乃父母之亡,岂能与我瘦之?所以,奔丧吃素,已不在是当今“孝子孝女”所能遵守的条款了,更多的是把丧事逐渐演变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私以为,丧礼的内容与婚礼的区别并不大。若是要区分,则是看胸口和袖口的花色。丧事一般是百花和黑花,而婚礼则是红花。

    折腾了几天后,终于要火化了,丧事至此也算是要告一段落了。火化当天,直属亲戚都在现场,并早早的来到。在瞻仰其遗容后,尸体便迅速地推进火化炉中了,在火化尸体的同时,儿女亲戚皆纷纷落泪,这次的泪水是比较真实的。此后的几天和几月,多有朋友慰问。慰问的热情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直到儿女们又恢复了以往的状态,投入在自己的工作之中,留下孤母或孤父在家。于此,我脑中又想起富兰克林的那段话:人一生中只有三样东西才称得上为真正的朋友即:老妻、老狗、现款。令人颇纳闷的是,子女和亲戚却并未排列其中。我想,这事也许要等我老了以后,才能真正明白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星星 +15 银子 +87 收起 理由
南草萋萋 + 15 + 87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8-15 01:47
  • 签到天数: 8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10-15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此,我脑中又想起富兰克林的那段话:人一生中只有三样东西才称得上为真正的朋友即:老妻、老狗、现款。令人颇纳闷的是,子女和亲戚却并未排列其中。我想,这事也许要等我老了以后,才能真正明白吧。

    与君同感同叹{: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30 18:06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5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1-10-1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同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9-11-27 09:4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10-16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小刘郎的观点片面了些
    丧事,素有白喜之称。若是老人高龄过世,家中小辈一般是按照喜事规格办理丧事,这就称作白喜了。
    老人过世,哭是必然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天上人间相隔的瞬间。事后停灵治丧,家人一般已不再有泪。
    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风俗,丧事图个热闹。亲朋好友守灵时,为了能坚持到天明,自然是打麻将为主了。

    总的说来,还是挺喜欢刘郎的杂文,观点独到。若再能全面些,或许更好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杂文一道算是抛砖引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丧葬习俗,一路迁变,自古争议。儒家推崇孝道,孔子不求厚葬,但子要为父守孝三年,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之后孟子厚葬其母,以后厚葬被冠以礼、孝的美名,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厚葬风俗,在汉时曾有死不起的民间实情。
    墨子比较反对儒家的重孝道葬礼,他说孝子往往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道,治丧期间不能站立,行起要人架着,(现在农村仍然是手持哭丧棒,左右有人架着)这也是所谓的“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当时有很多为父亡而亡的事例。另外墨子也对守孝三年很反对,他说:照此三年臣不能上朝理政,农夫不能下田劳作,工匠不能制造车船,这样不能使国家富足人口增加。

    道家庄子妻子病故,他盘腿席地、鼓盆而歌。其实庄子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惠子说批评他时他解释说:“我的妻子死了我能不难过吗?但是一个人从不存在到出生,又从出生到消亡,就像是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一样谁也不能幸免,如果我总悲痛不已岂不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不懂了”。

    在正常丧礼中,是分喜丧与重丧,喜丧是指在八十以上老人的丧礼,一般悲哀成分不多,葬礼更像是一次集会,可能是子孙已成年,逝者如烛自然熄灭。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88 收起 理由
    新竹 + 8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30 14:13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1-11-4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地区的丧礼形式确实是如此 其它地方不知~~
    但弟弟观点确实有些片面  失去亲人之痛 只要是正常的有感情的人 都会有 表现形式因人而异~~

    点评

    懂我文之人,也只有漫天雪几子而已,文说丧事,其实折射其“孝”字而已。生前孝和死后大摆灵堂,意义何在呢?杂文的趣味就是如此。  发表于 2011-11-5 1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3 01:53 , Processed in 0.0762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