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9|回复: 5
收起左侧

几首诗词赏析,请大家指导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7、念奴娇•三国怀古
是何人曰:世事一场梦,镜花水月1?烽火干戈2怀旧迹3,渭水4祁山5伤彻6。雨榭风台7,无言有泪,曾向人呜咽8。冢中枯骨,昔年何处丹血9 ?     犹记煮酒英雄10,挟天子令11,中土12称豪杰13。贤亮14禳星15图汉业,终究灰飞烟灭16。功过千秋,乘除加减,一段传奇说。乾坤斗转17,伤心风寝云歇。
【注释】:
1.镜花水月: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喻虚幻之景。镜花,铜镜之镂刻。水月,水中之月影。此二物皆不是实物,却又与实物作比,其形可谓相似,其神可谓相容,奈其终不似真物,徒有枉然。镜花水月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干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着。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2.干戈:干,盾也。戈,平头戟也。干者,古时征战防御之器,可抵挡利刃。戈者,古时征战进攻之器,可冲刺。干戈后为兵器之通称。据《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则引申战争。唐•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干戈碍乡国,豺虎满城堡。村落皆无人,萧条空桑枣。”唐•杜甫《苦战行》:“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3.旧迹:旧也,陈也,谓与今相对。旧迹者,旧时之遗。唐•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
4.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位于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东流横惯陕西省渭河平原,于潼关县入黄河。《三国志•蜀书•卷三三•蜀书第三》:“秋八月,亮卒于渭滨。”
5.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汉在西汉水北岸山上筑城,极为严固,即今祁山堡,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曾六出祁山以攻魏,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出兵攻魏仅五次,而出祁山者仅两次。
6.伤彻:伤,哀也。彻,通也,透也。伤彻,谓哀伤之绝。
7.雨榭风台: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台,台,观四方而高者。《梁书•卷一三•列传第七•沈约传》:“风台累翼,月榭重栭。”《周书•卷四一•列传第三三•庾信传》:“月榭风台,池平树古。”此处风台,当指拜风台,即武侯宫。在赤壁遗址的南屏山顶。传说是诸葛亮祭东风的七星坛遗迹。后人筑台建宫,以资纪念,此后屡毁屡修。现存建筑系1935年重建。
8.呜咽:低声哭泣。汉•蔡琰《悲愤》:“观者皆欷歔,行路亦呜咽。”
9.丹血:忠诚之气概。
10.煮酒英雄: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庞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不知其实,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后玄德入曹府与操煮酒论英雄。(事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11.挟天子令: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见《三国志》)
12.中土:即许昌一带。泛指中原。
13.称豪杰: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割据战略优势。
14.贤亮: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15.禳星:祭名。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禳乃入。《仪礼•聘礼》。注:“祭名也。”此出事为诸葛亮禳星续命,以抵司马懿。(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六回)
16.灰飞烟灭:指烟消云散,时光如梭飞逝。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17.乾坤斗转:《易•说卦》:“干,天也。坤也者,地也。”斗,指北斗七星。北斗七星为天罡,各星均有所司,掌七政之枢机,乃阴阳之本元,运转天中,临制四方。千字文中有“璇玑悬斡”之句,指的就是北斗七星。乾坤斗转谓之世事变迁。
【评析】:
这首词从题目来看是首凭吊怀古词。全篇连用了许多三国历史上的典故或文学故事,较为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和心情。作者用深沉的笔调描写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以及悲怆的战时风景,使得读者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此时此情。上片起句作者一个问句说,“是何人曰”,这个“何人”显然不是作者自己,作者在这里是一个聆听者,是面对历史的承受者,那么,这个“何人”就是先人或者是别人,或是一个空设的人,并不存在。这个人不一定说了“世事一场梦,镜花水月”,或许也有其一般的意义,这个意义是较为主观的,是主观的印象来对客观的作者作的一番感叹。“世事一场梦”,时间对于人来说是个很具有神秘性的东西,时间的变化使得万事万物都具有变化,世界的变化使得人的变化更为进步,更具有前进性。这个“梦”是一种对时间变化的思考,世事的变化犹如梦幻,不可能让人直接去感受。今人感受千余年前的事,肯定会觉得是一场梦幻。镜花水月,本是佛家语,世事变迁如幻如灭,一切也属自然,其如本相,有终有果,有缘有法,时间的变化早就了事物的多彩多姿,一旦跳出这个发展轨迹来看,这种事物的变化看起来也是如幻一般过去,一切也是如斯沉静。正是一种镜中之花,与水中之月。都是那么遥远,也是那么临近,可惜,都不可唾手而得。实际上,这就是形成了心性上的矛盾,世界的变化是多姿多彩的,一旦消逝,都如灰飞一样的转瞬间消逝。“烽火干戈怀旧迹,渭水祁山伤彻。”这是种对英雄人物的应有的慨叹。千余年前英雄人物们的横戈铁马,那是何等的壮阔景色。而英雄衰老死去之时,那景色又何等的令人伤感和悲戚。景色已经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成为残垣断壁,或成了一片片的堆积。而人物早已成为枯骨,甚至已经消逝不见。但是他们留下的事迹却总也不能让人忘记。上片转至此,乃由疑问而设“镜花水月”的列比,这样的构思是为一种巧妙。读者很容易由这样的带领去进入作品的故事中,这在心理学上是符合接受的。正是这样自然的带领,可以让读者去感受作者的潜意识活动,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其后“雨榭风台,无言有泪,曾向人呜咽。”这句中,又呈现了前句的特殊氛围,冷凄而伤感,形象地表达了特殊事件下的特殊景物给人流露的特殊情感,这在文学作品上描写是带有戏剧性的,其景物的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使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那时那地,每字每句都可能带来更多的感受。上片结句“冢中枯骨,昔年何处丹血 ?”这一句感叹恰如千年一叹,直入人心脾,英雄已死,万事同归,曾几何时英雄伟业,多少气概,都在孤冢里逐渐沉寂。那种昂藏的气概又如何能让后人牢牢地记住?都在这一声感叹里,悲凉而又哀苦。
换头句“犹记煮酒英雄,挟天子令,中土称豪杰。”把读者一下牵引到更加豪气纵横的时代里,魏武英杰,当时何等气势,又何等让人惊羡。曹操与刘备说:“天下英雄,只有我与你而已。”那种令人惊心动魄的气概,也不禁让刘备胆战心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气势,别人做不得,只有英雄做得,作得的便是英雄豪杰,便是有统领天下的气概。这样的换头让作者在上片哀绝的气氛中陡然而起,又加以向往三国那种英雄辈出的年代,乱世出英雄,英雄以乱世出锋芒,那种感受,是有冲击力的。如此便是在作品上产生了一种感情变化的波峰,具有波折感,使人能以在变化情感的语句里强烈接触到作者能动的思维。若说换头是对英雄人物皇土霸业的怀念,那么“贤亮禳星图汉业,终究灰飞烟灭。”便是对英雄人物行将逝去的由衷悲叹。人算不如天算,人的锋芒再怎么出露,也没有时间逝去的快。人终究会死去,事物终究会衰亡和消散。不管前事如何,最后也一如飞灰一样的无有,这是何等的伤怀呢?后一句“功过千秋,乘除加减,一段传奇说。”不得不说作者的匠心独具,一般词家语与诗家语是有区别的,诗词的语言与现代的语言也是有区别的,单是语言的发展来说,具有历史的能动性。作者在这里安插了一个新词“乘除加减”,这是现代科学的词汇。放到此处便鲜活地表现了英雄人物的判定问题。至于特殊语言的效果问题,这在语言学上是可以探讨的。评者倾向于更加文学化的语言,而作者更倾向于灵活性。结句“乾坤斗转,伤心风寝云歇。”一种曲子终了的尾声,一种事物消逝的自然流淌,在时间的变化中,那种伤怀的心情终究会被时间淹没,而我们也会随着时间的淹没而逐渐把历史融汇在自己心上。
从整体上看,作者的构思较为巧妙,可以把感情的变化作得跌当起伏,这在文学上是成功的。但在词语的练达上来说,作者还需要更多的事情要做,词讲就词语的形象和色彩,历代词话对词的词语都有较多讲述,这些都可以在平时的词作中加以贯通。

58、满江红 周瑜(2003。秋)
近读《三国志。周瑜传》始知历史上之周郎,实一恢宏大度、卓有远见之政治家兼军事家也。假使其人不是英年(36岁)早夭,三国历史还真不知将如何演进哉?故填词一阕以志。
    羽扇纶巾1,端的是、少年英发2。谈笑处、艨艟3百万,瞬间飞灭。座上程公4称雅量,席间吴主5叹英物。譬醇醪6、每饮自陶陶7,江东8忆。    经纶9手,开霸业10;平生志11,吞荆益12。况风流13曲顾14,一时无匹15。总教老瞒16铜雀17恨,谁期皓月中天落。指巴丘18、素斾19满江天,千秋惜!
【注释】:
1.羽扇(guan1)纶巾:鸟羽所做的扇和丝带作的巾。古代名士服饰,儒将也常便服以示闲雅。宋•程大昌《演繁露》引《语林》诸葛亮与司马懿作战时,“着葛巾,挥白羽扇,指麾三军。”宋•吕胜己《瑞鹤仙》:“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其意以本词此句指周瑜。
2.少年英发:年少气度卓越。周瑜(175—210)字公瑾,青年时便为吴将,人称周郎,赤壁之战时任吴军总指挥。
3.艨艟:古代战船,船体用牛皮保护。
4.座上程公:程普(?—215),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县东)人。东汉时,迁居河南洛阳,初为州郡吏,与吴郡司马孙坚以义相结。中平年间(184-189),随孙坚在河南南阳一带镇压黄巾军,又击破董卓军。初平三年(192)坚死,复随孙策经营江南,以功为吴郡都尉、丹阳都尉。一次,策攻祖郎,被困,普单骑救出重围。后封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建安五年(200)策死,辅佐孙权,征江夏,攻豫章,克乐安,并代太史慈备防海昏(今永修县)。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任孙吴军右都督(周瑜为左都督),驻兵柴桑西隅(今瑞昌桂林桥)。十月,与周瑜各领兵一万,联合刘备,会战赤壁,大破曹军。授裨将军,领江夏太守。后仍回师柴桑,驻赤乌镇,升荡寇将军。二十年,在军营中病故,葬桂林冈。作为东吴开国元勋、三朝元老之一,朝野内外,军政两界德高望重,东吴人尊称程普为“程公”。
5.席间吴主:孙权(182-252),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在位30年,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6.醇醪:《说文》醇,厚也。醪,汁滓混合之酒,谓浊酒。此指甘醇之酒。
7.陶陶:谓快乐之态。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
8.江东:长江在芜湖市、南京市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所在,秦汉以后,习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又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
9.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宋•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10.霸业:霸王的大业。《三国志•诸葛亮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本处当指东吴大业。
11.平生志:《三国志•吴书•卷五四•吴书第九•鲁肃传》:“《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12.吞荆益:吞并荆州益州。荆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东汉治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三国时魏、吴各有荆州,西晋又合二为一。益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陕南、甘肃一小部、鄂西北隅、云贵大部。东汉治雒(今四川广汉北),末年先移绵竹(今德阳东北),继移成都。以后今四川以外之辖境既逐渐他属川境之内,置州亦多。北周益州仅辖成都及附近各县。隋以益州为蜀郡。唐为益州蜀郡。宋太宗又曾以成都府为益州。
13.风流:风度,标格。《三国志•蜀志•刘琰传》:“(刘备)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唐•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后多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晋书•王献之传》:“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14.曲顾:传周瑜善音律。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三国志•吴书•卷五四•吴书第九•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15.无匹:匹敌,对手。《三国演义》:“似此良医,世罕其匹,未可废也。”
16.老瞒:即曹操,小字阿瞒。
17.铜雀: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4年),在三国时期,邺城最早是袁绍的驻地,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三台当中,铜雀台位于中间,建成最早,也最高大,三台之间有阁道式浮桥相通。铜雀台建于建安15年(公元210年),建高十丈,上有屋百间,始名铜爵台,曹操常在此台上宴饮宾客。北朝时期石虎在原台的基础上又增高两丈,并在上面建了15丈高的楼,置铜雀于楼顶,所以后人多称之为铜雀台。唐代杜牧曾咏赤壁之战“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指这个铜雀台。铜雀台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的发源地。曹操把铜雀台作为诗歌和文学创作的乐园,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人,在铜雀台上创作了许多的传世佳作。
18.巴丘:山名。在湖南岳阳。相传夏后羿杀巴蛇于此,骨堆如丘,故名。三国时为吴重镇,鲁肃、万彧曾率兵屯戍于此。
19.素斾:即旆。泛指旌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杜预注:“旆,大旗也。”
【评析】:
这首词同样是首怀古词,不过着眼点落在了人物的活动上。苏轼曾经就周瑜这位三国东吴名将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句子“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当时由于作讽刺时政,被捕下狱,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屡次游历于城西赤壁之下。元丰五年(1082)写了前、后两篇《赤壁赋》。借景抒情,来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自己处境的不平。同样一种怀古作品,具有相似的意识感受,这不得不多是“心有灵犀”了。对于建功立业的感慨,历代每一位政治文学人物都会有如此心声,现实与自身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都是为作者的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殊途同归,本词的一开篇就做了一声感叹。其起句“羽扇纶巾,端的是、少年英发。”众所周知,三国东吴名将青年就为东吴所用,世称周郎。其人博学多才,有儒将之风,统兵帅将在青年时期已经初露锋芒。到得青壮年,更是深得东吴大帝孙权的重用,任大都督一职,统率东吴兵马与曹操一战赤壁。作者开篇如此慨叹,自有深意,人生如梦,百年衰老,少年英姿,哪个不如此羡慕?英雄少年大业初成,这在现今普通人的生活来说是极富感染力的。“羽扇纶巾”是古代有才学的人固有的一种装束,在戏剧演出中,诸葛亮也是羽扇纶巾,从善如流应对众多兵事,这几乎是一种儒将哲学,羽扇纶巾这两种物事本是文人用品,放在将领身上则更有番视觉感受,将乃刚猛士气博大,文则儒雅闲适。几乎对立的两种姿态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那种文雅的将士风度,这是精彩的画面。作者在慨叹周瑜英雄年少,雄姿英发,定是其中赋予了更多的深意,或者是为自己年少时创业的感慨,这都有更充实的潜意识笔调,使得后文的空间更加宽广。其后,作者又道“谈笑处、艨艟百万,瞬间飞灭。”这是一种壮阔的精神境界,在大气势中又蕴含着绵绵的哀思,在文法的承接上说是很有转折性的,也融汇了刚柔两种力度,使得文句不突兀,也不做作。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乃是中国军事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火烧连环船,大破曹军,号称百万的草氏水军就此一蹶不振,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周瑜在帅台之上纶巾飘洒,羽扇微动,轻描淡写之间大败曹操大军,这在形象上来说是很有气势的,这也更丰满了周瑜这位儒将的雄姿。再看“座上程公称雅量,席间吴主叹英物。”句,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前夕,程普任孙吴军右都督(周瑜为左都督),驻兵柴桑西隅(今瑞昌桂林桥)。十月,与周瑜各领兵一万,联合刘备,会战赤壁,大破曹军。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三国志•周瑜传》)这不仅更加叹服于周瑜礼度有法,谦逊有别,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高风亮节之人物,何等的气魄!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馀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着,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周瑜传》)这位当世一方霸主也不禁为周瑜之气度所折服,不得不说是难得之事了,此二事一出,周瑜谦逊气度,高风亮节,则跃然纸上矣。笔墨如金,点滴有物,这也是种文笔精妙的所在。上片结句则又是看似闲来一笔,却恰到好处之点睛。“譬醇醪、每饮自陶陶,江东忆。”这是种闲适的感受,作者不会被历史的羁绊所困扰,有的是一种泰然安稳的态度,风欲动而树不扫,知不足乃知足。这是很有庄子哲学思想的行为体现。陶渊明那句“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不也是体现着身在世外,待看市井朝野如是一场过景一般,应对如斯,其心也是闲情,其性也是稳重。
换头“经纶手,开霸业;”也是承转上片之旨,一代名将,富有大才大志,其心之远,其性之忠,都当得一方豪杰。正是有着这种才学,这种大气势,使得当时朋辈只孔明一人可比,其功业也足可称颂千古了。无可置疑周瑜在东吴当时的重要性,没有周瑜,或许就不存在孙权所有的三国鼎立的东吴局面,没有周瑜,或许就没有赤壁之战的著名战事。这在行文布置上是很平稳的,也有利于下文的补充说明。“平生志,吞荆益”周瑜一生所在东吴,其主要事迹多半用于与刘备曹操两家的霸业争夺上,其志自是统一南北各方,取天下以吴代之,所以,终其一生而鏖战奔波。无奈壮志难成,身先病死。这是壮志未酬的苦楚,是难以用语言所描绘的抑郁,这在当今来看也是一种非常遗憾的事。作者以这两句来说明周瑜的志向,不得不说是巧妙的。其语句雄豪,但也潜藏着不尽的悲凉,使我们不禁慨叹那种壮志未酬的伤感。后一句“况风流曲顾,一时无匹。”乃是对人物形象的又一种含蓄的描写了,想象一位相貌儒雅,风度翩翩,又能识音律的男子走在面前,又是哪种景象?是闪亮的,是让人嫉妒的,而后又让人十分折服的。“总教老瞒铜雀恨,谁期皓月中天落。”这句一出,更是让人心中一颤,周瑜壮志未酬身先死,豪气满纵横的气势在周瑜身前是那么让人期待,而身死,则又是那么让人悲伤,月从中天而落,其景悲凉矣,其心悲凉矣,怎可诉说许多!结句“指巴丘、素斾满江天,千秋惜!”一笔浓重的凄切之心坠落纸上。这“指”或是作者凭吊之心,空点一指,把身心与那时相融,也或周瑜身死前,最后的气力,指向未完事业,不管是那种指点,都带有无尽的心情,都是让人身切其中的。读者可以在作者的构架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在行文结构的驾驭上是十分成功的,也带有能动的思维,可以使句子根据不同作者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妙处,如此,便立体许多。
其词有雅,其性也真,也属一时感慨之作。若是能抛开东坡旧窠则能更妙,“前有崔诗题上头”,也不免黄鹤楼之叹也!
59、满江红•檀道济1
夜雨潇湘2,江声3幻4、连天鼓角5。对鸡窗6、南朝7细数,英雄寥落8。孤旅谁能先入洛9,吊民竟致生羌悦10。趁长风、汉纛11略12关中13,遗民乐。    元嘉败,重围薄14;量沙土,从容脱15。教北人惊怖,绘之驱恶16。小子宁知非仲达17,长城自此频夷削18。但神光、如炬照胡尘,临城郭。19
【注释】:
1.檀道济:(?—436)南朝宋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为前锋入洛阳。宋武帝临终,与徐羡之等同受顾命,亦参预废杀少帝之事。文帝立,仍被重用。元嘉八年(431)攻魏,粮尽退兵,全师而归。未几进司空,镇寻阳(今江西九江)。后文帝和彭城王刘义康以其诸子及心腹皆善战,忌而杀之。临死时曾言:“乃坏汝万里长城!” 北魏闻知檀道济已死,立即南侵,以为南人不复有可挡者。文帝登石头城望江叹日:“若檀道济在,胡马怎可到此?”方信道济之言不虚。
将军檀道济,宋名将也。百战克敌,威名其众。仕到江州刺史,与侍中刘湛有隙。元嘉十二年,宋主有疾。湛说司徒义康,以为道济立功前朝,恐宫车晏驾,不可复制,遂假诏收之。济愤甚,目光如炬,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及其子等十一人,皆遇害。魏人闻之,饮酒相贺曰:“道济死,吴儿不足惮矣!”后湛趋附义康,宋主满不能平,收湛诛之。论曰:谗言甚可畏也,人可胜谗也。天道甚可畏也,谗不胜天也。人而有谗,谗可畏也。人而有天,天可畏也,道济死谗,刘湛死天,天可畏也。谗不可畏也!(清•丁耀亢《天史》)
2.潇湘:即湘江之域。因湘江水清深而得名。《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是纳潇湘之名矣。”又指湖南地区。唐•郑谷《淮上与友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江声:谓水流之声响。
4.幻:幻化,谓迷人心神。
5.鼓角:鼓与号角,古时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文献通考•乐考十一》“警角”下引《卫公兵法》曰:“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山十三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声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三国志•吴志•陆逊传》:“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
6.鸡窗:《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幽明录》:“晋衮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后人据此以“鸡窗”为书室代称。唐•罗隐《题袁溪张逸人所居》:“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
7.南朝:5世纪初至6世纪末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南方与北朝 对峙而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宋(420—479)由刘裕建立,传八帝;齐(479—502)由萧道成建立,传七帝;梁(502—557)由萧衍建立,传四帝;陈(557—589)由陈霸先建立,传五帝。
8.寥落:谓寂寞,唐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9.洛:即洛阳。
10.吊民竟致生羌悦:《宋书•列传第三•徐羡之•傅亮•檀道济》:“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11.汉纛:指南朝宋军。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宋书•本纪第一•武帝上》)故称汉纛,即汉军也。
12.略:谓强取。《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
13.关中:即潼关。周、春秋为桃林塞地,东汉末置潼关。在陕西潼关县东北。
14.元嘉败,重围薄:《宋书•列传第三•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元嘉八年,到彦之伐索虏,已平河南,寻复失之;金墉、虎牢并没,虏逼滑台。加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讨。军至东平寿张县,值虏安平公乙旃眷。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击,大破之。转战至高梁亭,虏宁南将军、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颊库结前后邀战,道济分遣段宏及台队主沈虔之等奇兵击之,即斩悉颊库结。道济进至济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交,虏众盛,遂陷滑台。道济于历城全军而反。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15.量沙土,从容脱:《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16.教北人惊怖,绘之驱恶:《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17.仲达:即司马懿。三国曹魏名臣,西晋王朝的奠基者。《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18.长城自此频夷削:《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魏人闻之(檀道济已死),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19.但神光、如炬照胡尘,临城郭:《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评析】:
这是首题为《檀道济》,实际上是首借古喻今的怀古词。作者以南北朝时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半生戎马及死后作为词整体的描述,深切的表达了作者的意愿和审美情趣。作者用极其沉郁清切的笔调描绘了檀道济这位历史名将的一生光辉形象,以及精彩的历史瞬间,有目的抓取这些个历史瞬间,把握住了人物特点,这在写作上是不容易的,也是令人赞叹的。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古典象征词汇作为环境的渲染,有力地加强了人们熟悉的具体的古典意象,这种意象的铺陈,使得词的受众感会容易加以延续,使得读者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融合自己的想法来再度理解作者的心思。例如:潇湘、鼓角、鸡窗。其本身在古典文化来说就有其特殊的氛围,此番经巧妙的构造,再度加以诠释,则更加赋予了这些词汇的能动的意义。而后作者又加以运用一些史书中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直接给词的色彩加上了稳重的气氛。历史是凝重的,在凝重的历史上面诠释历史的欧一个瞬间,这种笔调也是需要一种较为稳定的笔法来描写,这样的描写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历史的方方面面作透彻的了解,作更详细的概括,能在短短数十字当中来了解历史的画面,这也是需要相当的能力的。
上片起句“夜雨潇湘”直接反映了整体基调,是孤寂的、哀愁的,是带有淡淡的伤感的,这符合一部分怀古词的总体特征,微微细雨飘洒江面,这通常就是种凄清的场面的渲染,定下了整篇的基调,这对行文来说比较重要,否则将会影响后文的铺陈,这个起头的部分要掌握好,后文的行文将会容易很多。作者接着道“江声幻”,这个“江声”怎么去“幻”呢?这是词汇的迁移用法,江水随着风和雨的搅动来变换着流向,随着水流的涌动,互相击打波浪,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声响,那么“幻”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幻”不是指色彩的缤纷绚丽,是指江水的涌动,不断地变化着风响与浪响,这风浪之间的错杂的声音形成了不能确定的形式,这错杂的声响必定会让人感觉到迷离、困惑,再加以“夜雨潇湘”的感觉,势必使读者融入词中去。后“连天鼓角”,我们可知,现在已经没有“鼓角”这种对象了,其实作者在此处的用意是将现实与过去相连接,这恰似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将过去与现实的布景相剪辑,形成主人公对过去与现实环境的融合,这种融合相碰撞相统一,是回忆的表现手法,这是电影电视里较为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词中作者这样的安排也是具有传统与现实的意义,不失为好的铺垫。“连天鼓角”引领我们进入与现实相隔千年的南朝时代,那种战鼓恢宏,号角雄豪的杀伐年代,这渐进式的引领,将使读者首先适应那种历史沧桑感,也会第一感触动神经。下面作着以自我视野来进入这个怀念的主题,“对鸡窗、南朝细数,英雄寥落”,作者坐对书斋,细数南朝历史,英雄寂寞,那个混乱的年代,是怎样的情景?一个“寂寞”,欲言又止,正是把檀道济这个主要人物的一生初次概括带有明显的悲壮感,而且这种悲壮是压抑的,也是需要爆发的。后一句“孤旅谁能先入洛”,作者开始进入缅怀历史的场景,知道那段历史的朋友可知,“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进克许昌,获伪宁朔将军、颍川太守姚坦及大将杨业。至成皋,伪兖州刺史韦华降。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宋书•列传•第三》)”檀道济作为前部先锋先行杀进洛阳,这是孤军奋战,也是带有传奇色彩的事件。“孤旅”前进,遇水涉水,遇山登山,所有的障碍对主人公来说,都不是种难事,这就增加了词的感情色彩,传奇就是故事,传奇就是种精神。“吊民竟致生羌悦”这也是作者运用史实来增强主人公的品德,“径进洛阳,伪平南将军陈留公姚洸归顺。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宋书•列传•第三》)”正是这样的描写,则更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印象,这就足以了解人物的内在特征,这是种立体描写。上片结“趁长风、汉纛略关中,遗民乐”,对这段时期的历史作了个最后的总结,大军进入潼关,也与前次洛阳诸事相若,这也是种统兵大将的情操,实是鲜活的写照。
下片作者进入了另一个事件段。换头“元嘉败,重围薄”,以简约的笔调写出人物元嘉战败的从容突围的形势,这是侧面描写人物的行为活动。后“量沙土,从容脱”,则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有勇有谋,正是潜移默化地托出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加上前面的铺陈,这里更加能清楚地感知到人物的影响力。“教北人惊怖,绘之驱恶”,则是以史实的描绘,显示出词中人物在那一时段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当然也免不了受人妒忌而带来灾祸。“小子宁知非仲达,长城自此频夷削。”当然,自古大将功高盖主,难免要受人挑拨,引来杀身之祸,檀道济也不例外,他死后魏人频频南侵,给宋带来巨大灾难。结句“但神光、如炬照胡尘,临城郭”作者概括历史,加以融合,以人物的悲壮视野来阐述当时大难临头的社会景象,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者这样去描写也是有心意在此,联想当今社会与国际形势,也不免让人感到有种责任感和历史感在内。所以,这个结尾,无论用何种角度来说,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也不可以被否定。
诚然,这种对历史的诠释在理性是相当成功的,但对于词这种形式的文体来说,则需更灵活的文语方式,使得词具有能动的美感,能让不熟悉历史的人们能加以直观理解,这更需要作者多方面的考虑了。文以载道,言之为情,情为上,志相宜,要作的还有很多,当然,历史是要正视的。
60、 满江红 •赵云兼赠云雁尔生日次稼轩“湖海平生”韵
天下汹汹1,电闪处,白袍银戟2。更千里,追随先主,从容画策。(吹雪注一)一世虎威滕与灌,浑身赤胆南驱北。(吹雪注二)忆当时,大帐偃红旗,鸣弓急。(吹雪注三)
长坂道,百姓泣;当阳驿,铁衣湿3。笑曹营七出4,平安消息。到底心肠都似铁,可怜倾国倾城色。(吹雪注四)留佳话一段古今传,真英物。
注一:指赵云初起时曾附公孙瓒,后转投刘备事。
注二:据<三国志>: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注三:据<云别传>: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与弓弩于后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死者无数。先主明旦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遂于军中呼为“虎威将军”。
注四:据<云别传>:云从平江南,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宗,卿兄犹我兄。终不肯纳。
【注释】:
1.汹汹:即洶洶。谓动荡不安。《三国志&#8226;曹爽传》司马懿奏:“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天下洶洶,人怀畏惧,陛下但为寄作,岂得久安!”《新唐书&#8226;一五七&#8226;陆贽传》:“人心惊疑如风涛然,洶洶靡定。”
2.白袍银戟:袍,长衣。戟,古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和横击。世传赵云征战白袍银铠银戟,独史不载。
3.长坂道,百姓泣;当阳驿,铁衣湿:《三国志&#8226;蜀书六》:“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4.曹营七出:《三国演义》小说敷衍虚构赵云长坂坡勇猛救阿斗与甘、糜夫人等。
【评析】:
同样是首怀古词,作者把着眼点放在古人(赵云)及其充满传奇的人生事迹上,将史实与传奇融合于笔下,使得全词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三国志》对于赵云的记载不足,使得这位传说中的五虎上将之一的人物缺乏鲜明的特点,作者在写作中与民间传说相结合,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具有人情味。
上片词因景而起情,由当时社会的不安定景象“天下汹汹”,追想起那个时刻横空出世的英雄——赵云,词中的赵云宛如特设的电影效果,“电闪处”,这是具有现代气息的电影剪辑效果,我们通常在一些影片中可以见到这种情形,一个场景的转化至下一个场景的衔接,为了表现人物出场的特殊性和环境需要,电闪后人物出现后的效果更具有代表性的表达人物的特性。因此,“电闪处”,这样的方式,较为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赵云形象,即是“白袍银戟”,当然,这处的写法是浪漫的,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感受的。不过,在历史上却没有相应的记载,所以,这一处我们可以当作作者有意识的生花妙笔,其作用乃是用以衬托人物的精神与历史特性,可以较为夸张处理。历史上的赵云有勇有谋,又有义气,所以被历代小说家加以渲染,成就了《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赵云的光辉形象,实际上赵云的年纪要大刘备许多。紧接着词路顺势而出,以赵云的忠义来铺开其鲜明的特点,“更千里,追随先主,从容画策。”这一段运用史实,较为明确地交待了人物具有的忠义的特性,虽然词中稍加一笔带过,但是了解那段史实的朋友可以一目了然的明了当时此情是甚为动人的,(《三国志》: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瓚,瓚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瓚。时袁绍称冀州牧,瓚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瓚征讨。时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瓚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后一句“一世虎威滕与灌,浑身赤胆南驱北。”表现赵云英勇光辉的一生的评价。“灌、滕”者为何?灌指灌婴,滕指滕侯夏侯婴。夏侯婴曾为刘邦驾车,刘邦以前一打败仗就把子女扔下车逃跑。夏侯婴每次都会把刘邦扔的孩子捡回车来。后灌、滕皆有善终。此说赵云可谓夏侯者。赵云本为奋武将军公孙瓒属部,公孙瓒派遣别部司马刘备跟随自己私自署置的青州刺史田楷与冀州牧袁绍争夺青州,赵云此时划至刘备麾下,刘备任其为主骑。其后赵云逐渐为刘备重视,委以重任,屡次征战,战功累累。为三国时期蜀汉仅有的十二位被赐予谥号的大臣之一。(《三国志&#8226;蜀书&#8226;赵云传》:“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上片结句以景语情,以赵云勇猛的气势来表现上片所要诠释的主题,其勇也,威也。“忆当时,大帐偃红旗,鸣弓急。”作者以高度概括的笔调描述了战时景下的人物的显著气势,较为生动的描绘了史书中的的记载,使得人物的形象在上片的结尾更加带有跳跃感。
下片的笔调作者显然是想以委婉的口吻表达人物的人情味。“长坂道,百姓泣;当阳驿,铁衣湿。”这些事例都是人物在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环节,因为情节的特殊性,所以更加为读者所熟悉,这在写作中是有明确意义的。后一句“笑曹营七出,平安消息。”,这里作者显然运用了民间演义小说的夸张叙述,实际上史书上没有记载长坂坡中赵云进入曹营次数问题,而且史书中的描写更加谨慎一些,根据实际情况来看,赵云也不可能面对许多精兵围困的情况下安然无恙逃脱,此逃脱应该是有谋略的。“到底心肠都似铁,可怜倾国倾城色。”则说明赵云更加隐私的部分,其对待婚姻的态度是如何,其对待弟兄友谊的态度是如何,都加以清楚地概括,语气较为委婉,也易为读者思索。下片结“留佳话一段古今传,真英物。”乃是对整篇词文感情的一种升华,半留余地,半有感慨,悠悠推出本词的潜在意义,本词说的不光是对历史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更加有血有肉的充实,使得我们以现代人思维关注的古代,不那么让人隔阂,也带有广泛意义上的人情味。
综观全词,其带有作者一贯的大气而不乏古道热肠的气势与风格,使得在整体上更易以作者善于表述的那种感觉与方法去诠释,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根据作者的写作风格来加以区分各种不同性。本词一个较为突出的风格即是历史与传奇的结合,这种风格的历史传承,使得怀古词具有大众的气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几首诗词赏析,请大家指导

好文字功夫!佩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几首诗词赏析,请大家指导

诗和评俱见功力!诗应该是一组的,评论文章也应该是一组的.希望慢慢发来.
57、念奴娇&#8226;三国怀古
是何人曰:世事一场梦,镜花水月1?-----起句拍案叫绝.
烽火干戈2怀旧迹3,渭水4祁山5伤彻6。-----自此以下,'犹记煮酒英雄10,挟天子令11,中土12称豪杰13。贤亮14禳星15图汉业,终究灰飞烟灭16。'如果尽可能铺陈出三国风云故事,则全诗更加丰满.然而,作者却在这里混合进"雨榭风台7,无言有泪,曾向人呜咽8。冢中枯骨,昔年何处丹血9 ? "一大段感慨.似有多余.   
功过千秋,乘除加减,一段传奇说。-----亦是好句!
乾坤斗转17,伤心风寝云歇。----结局平常.
-------词非常不错,遗憾在层次上稍有出入.

楼主是诗词高手,亦是评论高手.愿拜读其余佳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几首诗词赏析,请大家指导

58、满江红 周瑜(2003。秋)
近读《三国志。周瑜传》始知历史上之周郎,实一恢宏大度、卓有远见之政治家兼军事家也。假使其人不是英年(36岁)早夭,三国历史还真不知将如何演进哉?故填词一阕以志。
   羽扇纶巾1,端的是、少年英发2。谈笑处、艨艟3百万,瞬间飞灭。座上程公4称雅量,席间吴主5叹英物。譬醇醪6、每饮自陶陶7,江东8忆。    经纶9手,开霸业10;平生志11,吞荆益12。况风流13曲顾14,一时无匹15。总教老瞒16铜雀17恨,谁期皓月中天落。指巴丘18、素斾19满江天,千秋惜!

------就诗词本身而言,除词汇的老练之外,立意没有任何新意.到是评论妙笔生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首诗词赏析,请大家指导

晕了,怕长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11-4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几首诗词赏析,请大家指导

内容太多,字又小.很费劲看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6 20:19 , Processed in 0.0865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