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7|回复: 12
收起左侧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无弦斋主在 2006/02/13 10:15am 第 1 次编辑]

                   七  绝  《昭君怨》
            [ 兼和小语、隐士诗,不及万一 ]
                    残弦九续楚音悲,
                    泪溅黄沙鸟不飞。
                    青冢空余千载恨,
                    孤魂何日返秭归?
    [ 按:史载 ,昭君先嫁呼韩邪单于,单于死后,昭君上书
          汉成帝请求回国 。未获准。成帝命其按匈奴习俗再
          嫁呼韩邪之子。又根据广泛之传说,昭君到匈奴后,
          怀念祖国和家乡,非常忧伤,故常弹奏琵琶 ,抒发
          哀怨。呼韩邪死后,其子要娶昭君,她就自杀而死。
          我比较相信这似乎较接近真实的昭君。昭君在匈奴,
          不会愉快的。
          首句:“悲”字借邻韵 。“残弦九续”,从故乡带
          来的琵琶天天弹奏,已经破损 ,弦断了又续,不知
          有多少次了 。“青冢”,后人对昭君墓之称谓 。
         “秭归”,地名,属湖北,昭君故乡。“秭”字出律,
          专门名词不可改,任之 。此绝写于节前,自觉节期
          不宜发悲伤题材,故迟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音且悲,余读之心伤。念昭君凄清,怀往事悠悠,叹之。
斋主有礼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斋主太谦了,这首诗遣词用句精而雅,比我的好——语该好好学习才是。
觉得斋主的作品有自己特定的风格,雅而正,且别有风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下面引用由无弦斋主2006/02/13 10:06am 发表的内容:
呼韩邪死后,其子要娶昭君,她就自杀而死。我比较相信这似乎较接近真实的昭君...
曾翻过昭君的资料。  父死,除了亲生母亲,子妻其母,这是匈奴的习俗。因为不合汉族的伦理观念,后人又痛惜昭君遭遇,遂出现了种种关于昭君自杀的说法:
——杂剧《汉宫秋》说她出关即投江自尽;《乐府诗集》里则说当后单于欲娶她时,昭君不言饮药而死。 其实,当昭君上书求归时,汉成帝(元帝已经去世)令她从胡俗,所以她又做了后单于的阏氏,并有了两个女儿。汉平帝时,小女儿回到汉土……
就象苏堤春柳先生说的,对国家来说,这“和亲”政策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相应的社会条件下,是起到很大作用的,最起码避免了许多杀戮,不能一概否认。但对昭君来说,却是一个悲剧,但与默默终老深宫这样的悲剧相比,哪一个更可叹,哪一个更可怜……(昨天读风师的七绝,他是从这一个角度来写的)。
从大家的作品中,确实学到许多东西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就昭君而言是悲,为求短暂的安稳,忍辱之事从汉以来,这是鲜有的。故后凡被匈奴捉只有死而不能降。班超为李陵辨而刖,就是此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下面引用由小语2006/02/13 04:35pm 发表的内容:
斋主太谦了,这首诗遣词用句精而雅,比我的好——语该好好学习才是。
觉得斋主的作品有自己特定的风格,雅而正,且别有风致。
还是小语姑娘客气了!说真的,我原已在古绝六首中写过昭君。
此诗确是读小语、隐士和其他诗友咏昭君后,受启发才又动笔的。
谢您的赏评鼓励!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谁能知其心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又见斋主佳作。斋主的诗自有斋主的特色,一如小语所说。
孤魂何日返秭归?明知不能返而挺身前往。读来更对昭君的民族节气肃然起敬。
再帖一首,与斋主和
七绝·昭君出塞
胡笳旗旆朔风寒,
大漠孤烟落日残。
马后桃花马前雪。
平沙雁落断肠肝。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2-1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下面引用由春柳飘飘2006/02/13 07:29pm 发表的内容:
就昭君而言是悲,为求短暂的安稳,忍辱之事从汉以来,这是鲜有的。故后凡被匈奴捉只有死而不能降。班超为李陵辨而刖,就是此事。

有这事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再补充介绍一段与昭君有关的历史,供诗友们参考。
汉高祖为消灭异姓王,进击逃到匈奴的韩王信,曾被围困在白登(今大同东北)。后匈奴常寇边掳掠。高祖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将嫡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下去。到汉武帝时,才对匈奴给以沉重打击,此后匈奴力量大为削弱。汉景帝时,匈奴分化为五股力量。其中呼韩邪单于归汉,与汉和好。元帝时,消灭了与呼韩邪为敌的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来朝,表示愿当汉朝的女婿。元帝以昭君嫁之。实际上此时双方并无战争,昭君“和番”并非为了停息战争,而是显示民族和睦。其意义还是积极的。
“和番”一事后来传说、衍义很广。而历来咏昭君的诗也颇多,各有各的见解和侧重。(作为文艺创作也并不要求必须按照历史事实)其中,白居易、杨凌、储光羲等,都是着重写昭君在匈奴的幽怨和不乐及思念故国家乡之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下面引用由春柳飘飘2006/02/13 07:29pm 发表的内容:
就昭君而言是悲,为求短暂的安稳,忍辱之事从汉以来,这是鲜有的。故后凡被匈奴捉只有死而不能降。班超为李陵辨而刖,就是此事。
春柳君这到也是一种见解。谢!:)
为李陵辩非班超,而是司马迁,因此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即宫刑),非刖刑(断足)。
直言勿怪!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下面引用由古越隐士2006/02/13 08:57pm 发表的内容:
又见斋主佳作。斋主的诗自有斋主的特色,一如小语所说。
孤魂何日返秭归?明知不能返而挺身前往。读来更对昭君的民族节气肃然起敬。
再帖一首,与斋主和
七绝·昭君出塞
...
谢古越老乡赏并和诗!
  “马后桃花马前雪”,真好!喜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2-14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绝 《昭君怨》(兼和小语、隐士诗)

谢觅音、老孙、洒脱诸君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8 14:38 , Processed in 0.0814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