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4|回复: 4
收起左侧

[绝] 刍议“他日松高塔又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4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妙计山人 于 2013-4-15 07:18 编辑

    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
    世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据说此诗是北宋蔡襄12岁在塔斗山读书时写的一首富含哲理的即景诗。
    近期有网友将结句的“又”改成“却”。也有网友认为“他”、“塔”相隔过近,故改“他”为“来”。
    其实我也有一个疑问。塔通常少则三层,多则三十余层,而松树的高度通常高不到那里去。所以窃以为要么就是蔡学士年少无“知”,要么就是诗中的塔真的很矮。
    品诗的难度有时其实远大于创作,如果不能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及其心境,单凭自己的想象往往很难明了个中缘由及奥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5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松贵天然傲骨,塔贵聚念丰神。
世人也需要膜拜臣服,才足以安慰疲惫脆弱的灵魂。
亲松或敬塔,各取所需罢。通常只为填补自身的空白。^_^

点评

这种领悟力非常人所能及也,钦佩!  发表于 2013-4-15 0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5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松,会不会超过塔,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诗不是论文,没必要非得计较这个,松超过塔,不是野草没过塔,有存在的可能。另外“又”字确实不好,“却”也是凑笔,应换做“他日松高塔未低”。松是有生命的,代表了向上的一种势态,松高了塔未低即是表露这个意思,也是扬而不贬,借一高鉴一高。

点评

从另外的角度来品赏,倒也未尝不可。  发表于 2013-4-15 0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4-5-22 09:50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4-1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显然是一种心志的表述,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比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妙计山人 于 2013-4-15 03:43 编辑

        诗词里,确有一种以常理论而悖于事理的情况。只是虽觉无理,却别具情趣。
        严沧浪曾提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实未碍诗之妙”。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也谈到:“大抵赋需近理,比则不然,兴更不然”。
        现略举几例无理而妙的诗句: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教掩寺门。

        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

        池水涨波高二尺,失却捣衣平正石;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16 00:13 , Processed in 0.0710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