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13-6-30 07:22 编辑
逆鳞易折 发表于 2013-6-28 05:58
多谢不速客老师回复。
老师所说确实让我在某些方面明朗一些,古典诗词作为前朝遗产是不容的 ...
首先祝贺你即将进入新一轮的学习程序,红尘世界有许多喜欢物理学的人,可是每个喜欢物理的人是不可能都有机会去攻读物理的,愿你学有所成。 我不是老师,我是年过花甲才开始学习古典诗词的,因此我明白自己的缺乏和浅薄,对你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回答不了,不过,我可以将我的一些纯草根的看法写出供你参考: 年轻时读格律诗,总觉得其情感是跳跃的,明显感到不连贯。等到自己动手后,才明白,这些表面看似松散的句子,是被内在的主题巧妙的组合成一体,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笔断意连。正是那些为主题服务的,写的工整,得体,很清晰地把事,物,情,理呈现出来的诗联,才会给人一种莫大的享受。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是需要探明诗中主题的,只不过作者要先明确主题,再解决怎么写,读者则先了解这么写,再去探索主题而已。因此,我认为,读者的仔细阅读是对作者的最大尊重,主题能够被读者解读理解是作者的最大的快乐。 诗词一开始就是被吟唱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唱的功能逐渐被歌曲取代,但其韵律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那些不讲究格律的韵文,成为了现代诗。 过去,词被称为“诗余”或“半诗”,对字数和格律都比诗要松宽些,所以我们现在就有了冠以“添字”“减字”“踏破”一类的词牌,有的还干脆从某一词牌里派生出一个新的词牌来,有时同一词谱还存在多个格体(这些知识在百度是很容易获得)。我想,当时文人填词,就像现在我们填写歌词一样,我在年轻时,我们就曾经把“青年突击队”的歌词改成“青年吃饭队”,仍旧用青年突击队的歌谱来唱,现在想起来也觉得蛮有意思的的。诗词唱谱的流失对诗词作者来说确是一大憾事,也许将来会有仁人志士,会从传统戏曲中把他们提炼出来,使其重新发出生命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