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 上古有泰伯之城;東南有仲雍之墓。 封土延陵,高懸季札之劍;開疆姑孰,迅騁春申之車。 海曲傍三吳形勝,江流擁六郡山川。 一堂經誦,風微言偃之庭;千里扃關,霜拂闔閭之戟。 雅頌溯於濫觴,魯弦齊樂;歌詩終於嬗變,越唱吳歈。 於是 白羽丹鬃,縱來淮北;黃旗紫蓋,始出江東。 雲間起二陸之雄;洛下接七賢之俊。 漸甘蔗境,丹青崛現於虎頭;狂灑獾毫,濡墨始聞於草聖。 髯仙跋涉梅堂;霞客漫遊香境。 文名一代,季迪束修於青邱;詩譽兩朝,牧齋投筆於東澗。 至兹 仰文宗於江左,一碑曾列東林;矗詩幟於虞山,四海如參北斗。 樓號絳雲,侵曉則聞人開卷;莊名紅豆,深宵有知己添香。 杖藜樽酒,澹泊詩翁;紋石盆花,風流勝侶。 硯席盡蘇黃冠帶;幨帷媲王謝門庭。 又見 畫壇樓榭,襲宣和北派風神;墨苑池臺,承吳會南宗氣概。 鶴夢蟬聲,朱絲三疊;螺徽雁柱,綠綺七弦。 惜乎 時代頻年鼎革,秦燼屢燃;風騷逐日沉淪,楚塵無覓。 文苑嚴扃,士子一朝緘口;名山寥寂,佞臣三字誅心。 所幸 鯨濤已靜;鳳律重興。 開東閣於今虞;仿西園於往日。 文場耆宿,聞風既至;藝海英賢。踏浪而來。 選鈔參注;抽署訂簽。 擷百代之菁華,試披青簡;攜三吳之壇坫,共聚黃堂。 一點靈心,倡絕學於暨陽;千秋世運,冀傳薪於魯殿。 聯敲壺之雅;聚擊缽之音。 已聞弦誦之揚;更喜襟裾之盛。 今逢 癸巳之年;秋冬之際。 群彥齊頒珠玉;一時便集嫏嬛。 故忝為草序,聊志華章云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