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5|回复: 2
收起左侧

[自由创作区] 墨韵请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4-9-2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15-2-25 11:28 编辑

      
                                                                                         沧海一粟话诗词(上)
                                  
                                                                                                      
           民间一直有“对子好才会诗好”的流传,这卓以证明诗联在古典诗词中是源远流长,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人,首先要掌握的是联的规则。
           联是由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对仗(也称对偶,排偶)。对仗犹如古代公府的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因此需要组成一联的两个句子的字数相同,结构相同,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
           联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经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到现在已经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共识。先贤们把诗联分为:工对,邻对,宽对,自对,流水对,错综对,扇面对,借对,合掌对等九类,现在我把自己的浮浅的理解对他们进行解释:
          工对: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对法,要求很高。旧时先贤们把名词分为几大类,有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草木,鸟兽虫鱼等等,在联中,只有同类名词相对才可以称之为工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两联都是工对,这让我们现在读起来还会产生意境清朗,驭联奢华的感觉。
           邻对:采用门类相近的名词组成诗联的称邻对,譬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等等都属邻对,这种对法同使用平水韵押韵时的邻韵相通有些相似。白居易在“感春”中有诗联“草青临水地   头白见花人”,是属于邻对。
           宽对:与工对,邻对比较,宽对是一种比较松宽的成联之法,他不要求名词分类,但在联中一定得对仗,黄庭坚在“答龙门秀才见寄”颔联“明月清风非俗物   轻裘肥马谢儿曹”即是。宽对是先贤们常常使用的诗联,在律诗中更是常见。
          自对:这是联在对仗的基础上,本句中某些词汇还自成对偶。李义山有诗联“但觉游蜂饶舞蝶   岂知孤凤忆离鸾”即是,联中“游蜂”既和对句的“孤凤”形成对偶,又和本句的“舞蝶”形成对偶,同样,“离鸾”同“舞蝶”“孤凤”也成对偶。
           流水对:倘若上下联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犹如流水自上而下,自然流畅,这种联称为流水对。流水对是古今诗客们都常用的诗联,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是。“悯农诗”中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也是。
           错综对:又称扇子对,因为相应位置所对的词性不在相应的位置上,就好像是折扇那样交错着对,故而有此名称。中唐诗人李群玉在“杜丞相筵中赠美人”里有“裙拖六幅湘江水  髻挽巫山一段云”诗联,其中“六幅”对“一段”,“湘江”对“巫山”,属错就对。
           扇面对:也有人称之为隔句对,这种对法在本联中不作对仗,而是拿一联和次联形成对仗。白居易在“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中首联“缥缈巫山女   归来七八年”自己没有对仗,而是同次联“殷勤湘水曲   留在十三弦”形成对仗,这种对法称扇面对。
          借对:借对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和一音多字的特点进行成联,杜甫在“曲江”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联,其中“寻常”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普通,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在这一诗联里,是取他副词方面的意义,又借其有数词的含义,用以来对下联的“七十”,是属于借意对。另有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谐音成联,俞弁在“逸老堂诗话”中说:洪觉范 “天厨禁脔 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 “残春红药在  终日子规啼”------联中子与紫同音,用以对上联的红。“住山今十载  明日又迁居”------联中迁千同音,用以对上联的数词十。此属借音对。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借对切忌生拉硬借,不能损害诗词的总体意境。
           合掌对:合掌对是对仗中的病对,我们之所以要了解他,目的是为了写作时要避开他,他最大的特点是同一联中意思重复,如宋之问的“初到黄梅”中有“马上逢寒食   途中属暮春”诗联,就属于此。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九类诗联的理解,也是我们喜欢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一首古典诗词的品质是决定于他的诗联的质量,所以这些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

                                                                                                    
           想要掌握古典诗词的各种规则,律诗和绝句的规则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律绝的规则归纳起来就是三忌一要,三忌是指忌三平尾,忌三仄尾,忌孤平,一要就是要有粘有对。
           三平尾是指平脚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中最后面的三个字都用了平声字。三仄尾是指仄脚句(最后一字是仄声字)中最后面的三个字都用了仄声字。孤平指在诗句里,不可以两仄夹一平,七言的平脚句最少得有三个平声字,其中还得有两个是相连的平声字,五言的句式中,至少要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
           对和粘:对是给诗联内部定的规则,就是每一诗联的头两个字的平仄要相对(即平平对仄仄),粘是给联和联之间定的规则,就是前面联的下联和后面联的上联的头两个字的平仄要相同,违反这规则称失粘失对。
           律绝是要按照诗格的平仄位置来安排字句的,没有对号入座叫出律。同一首诗中,下联最后一个字要使用同韵字,否则称出韵。律绝是有严格的韵律要求的。
           由于律绝必须要遵守粘对,所以律绝的格式就有规律可寻,现在我就五绝为例来推演一下:我们只要记住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两个上联就可以记住全部诗格。因为在一诗联中,要求仄起平收,平仄相对,所以仄仄平平仄的下联一定是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下联一定是仄仄仄平平,而所有五言的格律诗的诗格都是从这四种句式的不同排列组合中得来的。
          五绝的首联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果押韵,第一句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所用的句式有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两种,第二句要和第一句相对,还一定要押韵,因此就推出了两个首联: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和第二句是相粘的关系,第四句和第三句又是相对的关系,于是得出首句押韵的两个诗格是:
                             平起押韵式                                                                          仄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推出首句不押韵的诗格:
                             平起不押韵式                                                                    仄起不押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是在五绝的每句前面加相应的平仄得到的,因此得到七绝(押平韵)的四个诗格是:
                                     平起押韵式                                                              仄起押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不押韵式                                                         仄起不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首绝句组成一首律诗,但是不能失粘失对,倘若所选的两首诗格粘不住,那就变成了“折腰体”。其规律是:平起押韵式加平起不押韵式会组成标准的平起押韵式的律诗诗格,而平起押韵式加仄起不押韵式就成了“折腰体”的“平起押韵式”律诗的诗格。同理,绝句两联失粘也称“折腰体”。
           律诗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是第二,三(即颔联和颈联联)联必须要对偶,所以颈,颔联会按诗格采用对仗工整的联,如工对,邻对,宽对,自对等等,倘若首联采用了工整的对偶,而次联不对偶者,称之为“偷春体”,这像是梅花偷了春光先春而开,故有此名。唐时李白的《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此诗就是偷春体。
           倘若把律绝的第一句作为一诗组的共同句,让这句在诗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而组成一组诗,这种诗组就叫做“轱辘体”,绝句可以是三首成一组诗,也可以是四首组成一组诗,律诗可以是五首组成一组,也可以是八首组成一组。三首(五首)成一组的规律是除第一首共同句作上联外,其余的共同句都是作下联使用。四首(八首)的规律是共同句必须要在诗每句的位置上出现。这种体裁由于共同句所处的位置不同,每首诗的诗格也跟着会发生变化。这样说显得太笼统,举个列子说明一下,假如我们把“平平仄仄平”作为共同句来看待,轱辘体就可以写出四首诗来,其诗格是:
                                       第一首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首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第二首的首句若要押韵,就采用“仄仄仄平平(韵)”句式。
                                       第三首
                 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第三首的诗格有人称之为“古绝”,其特点是押仄韵,第三句必须是平脚句。倘若首句不押韵则采用“仄仄仄平平”句式。
                                       第四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首句押韵则采用“平平仄仄平(韵)”句式。
            五绝的“轱辘体”也可以是三首成诗组的,那就是抽掉第三首就成。律诗的“轱辘体”的诗格照此类推。
            “轱辘体”诗格的推导方法也是要掌握的,现在我们一起以“平平仄仄平”作为五律的首句,将轱辘体的第五首的诗格来推演一番:对于“轱辘体”来说,第五首就是把第一句诗的句式安置在律诗第五句的位置上,作为颔联中的上联使用。因为这一句是平脚句,所以这首诗要押仄韵。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相对的关系,又要押仄韵,所以第六句要采用仄起仄收的句式,第四句和第五句是相粘的关系,也要押韵,所以第四句的采用平起仄收的句式,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导出整首诗的诗格来:
                      平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韵)
            假如首句不押韵,就换成“平平仄仄平”句式。这种推导的方法,对我们写作时想要锁定主题是很有帮助的。
           有一种诗体和“轱辘体”很相似,也要写成诗组,叫“卷帘体”。“卷帘体”的绝句由五首组成一诗组,律诗要九首组成一诗组,第一首有个专用词叫“挂帘”,帘挂出来后,诗中的每一句都要作为诗组中的首句而自成一诗,叫做“掀帘”,也要依照律绝的规律来写的。
           律绝的规则的确很简单,但是不呆板,他是有变化的,要用心去体会这些变化很要紧。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杂体诗,如:回环诗、剥皮诗离合诗、回文诗,宝塔诗、藏头诗、打油诗、诙谐诗、集句诗联句诗、竹枝词········等等,他们各有各的规则,其中不乏只讲韵,不讲格律的体裁,其中“竹枝词”是要用俚语入诗的,而俚语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因此写“竹枝词”时要把我们所使用的俚语加以解释。不过,无论什么体裁都不可以出韵,先贤们告诉我们,非韵文即散文,无韵不成诗啊。
                                                     
      要想把古典诗词学好,“拗救”的知识必须要懂。说白了,拗救就是律绝的句式,在遵从三忌一要的规则下的变化,其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该口诀是指七言的句式在一,三,五(五言是一,三)位置上允许出现拗字,(拗字是指这一位置该平却仄,或该仄却平了),一旦出现拗字,那二,四,六(五言的二,四)位置的平仄就可以肯定下来。
      大家公认的拗救有三种形式:半抝不救,本句自救,对句拗救。
      当拗字在允许的位置出现时,我们要看一看他的出现有没有和三忌一要相抵触,没有相抵触就别管他,这叫做半抝不救。若由于他的出现会导致孤平,三平尾或三仄尾,那得在本句的相应位置进行调整来救孤平,或破三平(仄)尾,这是本句自救。若在五言的仄脚句中出现孤平,我们可以在对句中增加一个平声字来补救,这叫对句拗救。这样说来很枯燥,不妨拿五言的四句句式来分析,会明了些。
      在“平平平仄仄”句式中,若第一位置仄了,不存在和三忌一要相抵触,就不要理他,属于半抝不救,把句式调整成“仄平平仄仄”就可以。若第三的位置抝了,会出现三仄尾,就得破,方法是把第四位置上的改为平声字,这方法叫“三抝四救”,句式变成“平平仄平仄”,此格虽存在两仄夹一平,但前面已经有两个平声字相连,没孤平,属本句自救。
      在“仄仄仄平平”句式中,第一个字平了,属半抝不救,句式变成“平仄仄平平”即可。在此句中,第三的位置绝对不可以出现拗字,一拗就成了三平尾,也不可以拿三抝四救来破,因为一破就变成孤平了,所以,这一句式的第三位置是绝对不可以出现拗字的。
      在“平平仄仄平”句式中,若第一个字拗了,就会患孤平,要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来救,句式变成“仄平平仄平”,属本句自救,叫一抝三救。若第三字抝了,句式没有和三忌一要相抵触,属半抝不救,句式变成“平平平仄平”即可。
      在“仄仄平平仄”句式中,第一字抝了,属半抝不救,句式变成“平仄平平仄”即可,若第三字抝了,就成了孤平句,这时,就需要该句的相对应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与之平衡,把“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的诗联变成“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即可,这属对句拗救,对句拗救只存在于五言的仄起仄收句式中。
      以上是五言的四个基本句式的拗救变化规律,至于七言句式的拗救变化规律,你可以按照五言作参考,自行推导出来。
                                                          
        古典诗词的规律不多,也很明了,但是其变化就比较多了,假如只学规律而拒绝他的变化,那就很难对他有比较全面的认知
      联的规律只是造句的规律,不同类型的联,也是由造句时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一旦来到律绝,联就必须要按照诗格的平仄要求来完成,而诗格的规律是柔性的,他给予作者非常大的柔性空间来写作,于是有了“折腰体”,“偷春体”“轱辘体”“卷帘体”·····等等的出现,这些由律绝演变过来的体裁,还可以具体到每一句句式的自我调整,这就是拗救的规律。这种种格律之间是存在有机的关联的,其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是需要我们深入的去理解领悟的。
      有人问我,古风的联和格律诗的联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驭联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在律绝中的联要平仄对号入座,而古风没有平仄要求,譬如“悯农诗”,他的上联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是有内在联系的,属流水对,全诗没有平仄要求,这就是古风中的联。
      杂体诗是从近体诗或古体诗两大源头继承过来的,继承了近体诗的,也需要遵从律绝的规律,如折腰体。继承了古体诗的,就不必考虑平仄格律,如打油诗。还有一些是可以遵从律绝的规律,也可以从古风来写,如离合体。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韵,假如有不明白处,可以提出我们一起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0-1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谢谢客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9-8 07:38 , Processed in 0.0757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