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速客 于 2017-5-12 08:06 编辑
闲聊诗话
我们到网上搜集资料,走近古典诗词时,往往会被某些专用词弄的一头雾水,似乎是走进了迷宫,很难转出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些专用词,在不同的地方所表述的意思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去解读,才能理解,收为己用。 首先是“仄起平收”四字,这四个字经常会遇到,假如是在联坛遇到,那就是说,对联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仄起平收”来到诗坛,是可以表达两种意思的,一是指“仄起平收”句式,二是指“仄起平收”诗格。 “仄起平收”句式就是表示这一诗句开头两字是仄声字,最后一字是平声字。“仄起平收”诗格就是“仄起押韵式”诗格,就是第一句是采用“仄起平收”句式的诗格。 当我们读一些新编唐诗时,往往还会读到“仄起仄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等等,其实,这些的内涵都和“仄起平收”是一样的,有可能表示句式,也有可能表示诗格,我们得看上下句的内容,才能肯定其表达的是什么。 其次,再聊聊韵,韵对于已经入门的人来说,是小菜一碟,但对那些想入门,在网上寻找资料的人来说,古韵,新韵,平水韵,马蹄韵,要想弄明白,还真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马蹄韵”其实是律,与真正意义上的诗韵无关。马蹄韵的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平平仄仄交替排列,就像滴滴答答的马蹄声,很有规律,但允许起始和结尾处,有一个平声字或仄声字存在,先贤们写联时用的就是马蹄韵,所以,先贤们写联句时,是不会受到字数多少和句子长短的限制,正因为此,有人称马蹄韵为联律。 既然“马蹄韵”与真正意义上的诗韵无关,那为什么又称马蹄韵?这得和我们对韵和律的解读去理解。 所谓的“律”,就是规则,我们用文字来解释,是“约定俗成”四字,譬如,国家和老百姓们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某地方约定大家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乡约,民间双方所约定的称合约(或合同)。若反复使用某种“律”,就形成了“韵”,因此我们说韵律不分家。“马蹄韵”是反复使用平平仄仄的叠加而成,故称韵,这“韵”的概念和我们对水墨画里“韵”的概念和理解是相同的。 现今诗坛允许今韵古韵(这里的“韵”是专指诗韵)并存,但不允许混用。 今韵是按照“新华字典”中采用的四声来划分平仄,第一,二声属平声字,第三,四声属仄声字。以相同韵母的字为同韵字。 古韵是先贤们使用的方法,有不同的版本传世,以“平水韵”的普及程度最高。“平水韵”原为金代官韵书,供当时的科举考试用,因刊行于旧平阳(别称平水)府城(今山西临汾市),故名“平水韵”。“平水韵”中平声字各自归属于上平声和下平声两个韵部,仄声字各自归属于上声,去声,入声三个韵部,每一韵部各自分成许多组,习惯上称一组为一韵,“平水韵”一共有108韵,同一韵的字才可以押韵,现今诗坛使用古韵的作家基本上还是采用“平水韵”。 在读一些古典诗词的点评时,往往会出现“兴比”两字,说的都比较玄,愚以为,兴比是一种托物兴词的手法,“兴”我的理解是“起兴”, 当看到某一件事或物,引起兴趣,有所感触感悟,产生了某种情愫,于是写出了一首诗。“比”,我的理解是指比喻。譬如,我年轻时读“孔雀东南飞”,总觉得开头两句是游离于全诗之外,若用兴比来解释,此诗就显得很完美。 “孔雀东南飞”的头两句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前人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而长亭短亭是送别分手的地方,孔雀每逢五里都徘徊很久,就说明了孔雀不愿东南飞,她留恋故里,在作为离别象征的长亭短亭上方久久徘徊,思念着故乡,回味着友情,这一点同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的心情是十分贴切的。所以,我认为,这两句和全诗的情感有一个交汇点,这交汇点就是对家,乡的难舍难忘。读古典诗词时,寻找这一交汇点很重要。 古典诗词由于篇幅和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散文一样,用许多字反复的叙述来说明事理情感,因此有时我会觉得古典诗词的情感是跳跃的,联与联之间语隔了,这时,我会把诗联内在的涵义全部展开,看看其中有没有交汇点,若有交汇点的话,这交汇点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这方法对我们读懂古典诗词是有帮助的。 对古典诗词来说,我是一个草根,以上噜里噜嗦的,杂乱无章的一堆,是我在学习古典诗词时的一点心得体会,今我将其写出,是给有同好者作为参考。 对古典诗词的看法是众说纷纭的,各花落各眼,愿这些肤浅的内容,对一个初学者会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