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燕 于 2017-6-10 11:33 编辑
注释: 1、西海,青海湖古称,北魏始称青海,清起称青海湖,藏语称措温布。亦为传说“瑶池”所在。中国最大高原咸水湖。 2、青唐,西宁在吐蕃时代的称谓。 3、昧爽,拂晓、黎明。熹微,黎明光线微弱。 4、赤岭,即青海境内日月山,初唐名赤岭。文成公主入藏途径此地坠镜典出于此。是古代汉藏分界线、农耕和游牧分界线、封建和奴隶社会分界线。 5、日亭和月亭,日月山顶,各有一亭,内有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和史料。 6、唐蕃古道,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 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起点唐朝的长安(西安),终点是 吐蕃都城 逻些(拉萨)。 7、弄赞,松赞干布,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宗农。 8、回望石,位于日月山,文成公主进藏,在此最后一次回望长安之处。 9、公主泉,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已被群山阻隔,禁不住流下悲伤的泪水,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泉,此泉就叫公主泉。 10、倒淌河,文成公主行至赤岭,将要离别唐朝管辖的土地,心中一片怆楚。向前西望吐蕃,天 高云低,草原苍茫;回头东望长安,更加留恋故土。遂拿出皇后赐予的“日月宝镜”,从中照看长安景色和亲人,不禁伤心落泪,思乡的泪水汇集成了 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 11、坠镜,但当她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时,便果断地摔碎了“日月宝镜”,斩断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情丝,下定了毅然前行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成为今天的日月二山。两山隔山相望,唇齿相依,其情其景,无不动人。 12、文姬,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13、景桓,景桓侯为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逝去后汉武帝赐予的谥号。 14、金城,金城公主。李奴奴,文成之后唐朝又一位和亲公主,唐中宗李显养女,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15、磕行伏地,磕长头,是在 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 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16、默祷转轮,经轮亦称为“法轮”或“玛尼解脱轮”。在西藏,到处都有许多经轮。转经轮,属佛教法器。其中装藏经文或咒语,通过右旋转动即等同念诵之功。在藏区,随处可见那些信徒们不分男女老幼,手中拿着一个经轮,不停地转动。 17、玛尼石,玛尼石(Marnyi Stone) 在 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是从古 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 传统习俗。 18、风马旗,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这一面面小旗在 藏语中称为“ 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 经幡”、“祈愿幡”,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 古 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 雍仲本教的遗俗。 19、《那一世》,仓央嘉措代表诗作。仓央嘉措,六世达赖,也是西藏历史上伟大的诗人。 20、瑶池,指西海,传说“瑶池”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