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创]七律 谢友人千里赠西湖龙井
[这个贴子最后由凝月无语在 2007/04/14 22:59 第 1 次编辑]
1 喵提出尾联五连仄,我特意查了救拗的资料进行学习:
全仄句的对句救拗句式,例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诗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七言诗如杜牧的《江南春》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2 呱呱颔联上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仄仄,也是出律,如何救,我还没有查到.(刚才把颔联敲成颈联,汗)
结论:
1 写近体诗最好合乎规范,这样省事;
2 同意喵的观点,还是填词好,不存在这些格律上补救的特例.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凝月无语 在 2007年04月14日 19:49 时添加 -=-=-=-
关于2的补救,刚才终于查到:大拗拗救的第一种情况是:五言出句第四字“大拗”,对句第三字救,其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七言出句第六字“大拗”,对句第五字救,如许浑《凌敲台送韦秀才》“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其平仄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上引例中,无论五言、七言,它们的后三是一样的,即出句为“平仄仄”,对句为“平仄平”。格律派认为,出句后三的第二字应平用仄成“大拗”,可由对句后三的第一字易仄为平救之。这就是所谓大拗拗救。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凝月无语 在 2007年04月14日 19:53 时添加 -=-=-=-
上述文字的后面是这样论述的:至于何以能救,格律派却无所交代。而实际上,这种所谓大拗拗救,的确无理可据,根本不能成立。首先,对句后三的第一字救出句后三的第二字,上下位置不对应,错位就扯不上什么救;其次,在后三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一字由上平下仄变成了上下平声相对,岂不是由不病变病了;再次,一、三、五之所以可不论,正是基于二、四、六必须分明,故在逻辑上就排斥一、三、五不论救二、四、六不分明的可能。若三、五不论可救四、六不分明,则逻辑上必然得出一、三、五既可不论,二、四、六亦可不分明,那么,平仄格律又在哪里呢?
........
综上所述,可以无误结论:“大拗”决非拗句,不可能有什么拗救;带有大拗句者,平仄格律已残缺破损,当不能归属律绝,理应纳入古风范畴
以上引自<平仄格律之逻辑分析
——与格律派论辩>作者:章邦榕
网络参考地址:
http://bbs.guoxue.com/viewtopic.php?t=4046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