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5-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征稿并转张福有老师“诗坛名家咏集安笔会暨关东诗阵2007年会”志贺
[这个贴子最后由网底之蛙在 2007/05/04 21:49 第 1 次编辑]
集 安 概 况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3217平方公里,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集安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奇水碧,风景秀丽,素有“吉林小江南”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市、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绿色食品开发基地建设示范市、省级生态示范市、精神文明先进市、卫生城市。集安自然资源丰富。
主要有五大资源。一是林木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282406公顷,森林覆盖率81.4%,活立木蓄积量1740.7万立方米。二是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已开采的有金、硼、大理石、石墨等14种。三是特产资源。有驰名中外的新开河人参和野山参、鹿茸等几十种名贵中草药材、近百种山野菜以及食用菌、林蛙等特产。四是水利资源。浑江、鸭绿江两大水系流经全市,有河流339条。每年平均径流量为17.65亿立方米。五是旅游资源。有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高句丽古迹、鸭绿江边境风光为重点的旅游景点,是集人文古迹、自然秀色、边境风光为一体的吉林省重点旅游城市。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集安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农村重点建设了人参、西洋参、野山参、水果、葡萄、蔬菜、中小药材等产业基地;在城市先后兴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医药、食品、化工、建材、冶金、机械等行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全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等得到较大改善,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辉煌的成就已载入历史,集安的前景将更加美好。未来几年,我市将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生态立市、工业富市、绿色强市、文化兴市”思想,围绕培育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筑工农互动,城乡联动,具有区域特色的规模经济格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集安网站的设立,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拉近了集安与世界的距离。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集安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朋友来我市兴办实业,洽谈贸易,访问考察,观光旅游。对于各地投资者在集安的投资建设,我们将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旅游景点:
丸都山城简介
位于集安城北的高山上 , 与国内城相距 2.5 公里 ( 千米 ) 。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 , 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 , 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 , 互为都城 ,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 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丸山城始名 "尉那岩城"。文献记载 , 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 , 筑 “尉那岩城”建安二年 ( 公元 197 年 ), 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 , 高句丽溃败 ,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 公元 198年) 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 , 修筑大型宫殿 , 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公元 209 年 ,山上王移都于丸都 , 至此 , 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 , 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 , 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 , 高筑城垣 ,使城外高培绝壁 , 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 ,形若向南倾斜的 " 簸箕 "。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 周长 6395米。
目前,山城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 , 高处可达 4-5 米 , 由 20 余层修琢工整的长方形和方形石条构筑 , 结构严谨。石材一般长 40-90 厘米 , 宽 20-50 厘米 , 厚 10-30 厘米。自下而上 , 逐层内收 , 上部筑有 1 米左右的女墙 , 女墙内壁下部有一排筑洞 , 相距 2 米左右。全城有门址 6 处 , 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 , 东北面城墙上各发现两处门址 , 南墙西部见有一处城门址 , 西城墙上未发现门址。
丸都城内有泉水两处 , 一在城西北角 , 一在城东山脚下。在南城门汇于一处 , 注入通沟河。
城内有地面遗迹 3 处 , 蓄水池一处 , 墓葬 37 座。宫殿遗址在东侧山坡下 , 南北长 96.5 米,东西宽 80 米 , 进深作三层阶地 , 到处是瓦砾和成排的础石 。了望台亦称点将台,在南门以北 200 米的高岗上 , 用石块垒筑 , 高 11.75 米,登台可望见通沟平原及国内城。了望台北 15 米 , 发现一处戍卒居住址。东南有一蓄水池亦称“ 饮马湾”、“莲花池”北部尚有石砌池壁。城内的墓葬 , 石坟居多 , 大约是山城废弃后埋葬的。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屡受中原政权的册封,臣属于不同时期的中原王朝。但随着中原王朝和高句丽自身力量对比的消长 , 高句丽也多次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地方势力发生冲突。作为高句丽早、中期都城 , 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公元 28 年 , 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十一年秋七月 , 汉辽东军队攻伐高句丽 , 直逼都城 , 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粮草殆尽 , 形势危急。左辅乙豆智献计 , 以池中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使者代大武神王向辽东军将领谢罪 :“ 寡人愚昧 , 获罪于上国。致令将军帅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 ,辄用薄物 , 致供于左右”。汉军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 ,久围不利 , 于是退军。
公元 244 年 , 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西安平 , 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 初战于梁口, 高句丽王败走,幽州军队直追至赤见岘(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 ),“束马悬车 , 以登丸都 ”, 并刻石纪功。母丘俭纪功碑 1904 年(光绪 30 年)出土于板岔岭西北天桥沟的山坡上。 碑文所记正是母丘俭征高句丽破丸都山城的史实。
公元 342 年 , 高句丽第十六代王故国原王重修丸都城 , 并移都于此。不久,燕王慕容皇光率军攻陷高句丽 , 焚毁丸都城宫殿而去。故国原王以为难能修复 , 再迁回平原城。从此 , 丸都城使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 , 城内却又宽敞自如 ,环境优美 , 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 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 , 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 奇思妙想 , 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好太王碑简介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的墓碑。亦称广开土王碑 , 或广开土王陵碑。
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 414 年 ) 。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 , 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 6.39 米 , 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 , 将它立起来 , 然后书写、镌刻。四面环刻汉字碑文 , 共付 44 行 , 每行 41 字 , 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 , 共 1775 个字。碑文为汉字 , 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 , 为方严厚重的隶书 , 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 , 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
好太王碑文大体主分三段内容。
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 : 惟昔始祖 , 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 , 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 , 生而有圣德。口口口口命驾 , 巡幸南下 , 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 :"我是皇天之子 , 母河伯女郎 , 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 " 。应声即为连葭浮龟 , 然后造渡。于沸流谷 , 忽本西 , 城山上而建都焉。
据此 , 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 ,(扶余是以现吉林市为中心的两汉时期最强盛的民族政权) 高句丽始祖由扶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现桓 仁五女山城 )创立了高句丽政权。
好太王名谈德 , 是故国壤王的儿子。 " 生而雄伟 , 有倜傥之志 " 。公元 391 年 , 只有 18 岁的高安继承王位。公元 ,412 年 , 昊天不吊 , 卅有九 , 宴驾弃国。 "公元 414 年 , 即"甲寅 年九月廿九日乙酉 , 迁就山陵。"谥号"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 好太王" 。
好太王在位 22 年 , 高句丽国家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 军事力量强大。碑文记载 ,"庶宁其业 , 国富民殷 , 五谷丰熟 " 。为了纪念好太王一生的功业 , 铭刻守墓烟户 , 立了这块碑。
第二段以较大的篇幅,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 ,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 。
公元 395 年,王以碑丽不归口口 , 躬率往讨。
公元 396 年,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
公元 398 年,教遣偏师观帛慎土谷 , 因便抄得莫斯罗城,加太罗谷男女三百余人 。
公元 399 年 , 百残违誓 , 与倭和通,王巡下平穰。
公元 400 年 , 教遣步骑五万 , 往救新罗。
公元 404 年 , 倭不轨 , 侵入带方界 , 王躬率征讨。
公元 407 年 , 教遣步骑五万 , 攻打百济。 ; 斩煞荡尽。
公元 410 年 , 王躬率大军讨东夫余。
碑文中主要是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 , 同时救援新罗。 百济和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 , 洛东江以西以东的两个国家。 倭则是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 扰新罗、百济 , 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因此 , 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 , 征服百济 , 夺得百济 64 座城 ,1400 多个村子。
公元 396 年 , 好太王讨百济 , 退倭寇之战 , 为出师有名 , 碑文刻下了原因 , 这就是有名的 "辛卯年"条 , 在第一面第八行下部和第九行上部 , 百残、新罗 , 旧是属民 , 由来朝贡。而倭以辛卯年来渡 , 每破百残、新罗 , 以为臣民。
过去释文中 , 大都将"每" 释作 "海" 。同时在断句、解释上也有较大的区别。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有很大的分岐。
好太王的一生 , 攻城略地 , 表现了强大的武功,将碑文和有关文献结合 , 可看出其戎马生涯的全部。当然 , 碑文不记好太王失利之战 , 并不是说从来未打过败仗。另外,碑文中的"步骑五万 ", 恐有夸大成分。尽管如此 , 碑文中记载的史实 , 可信程度高 ,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玉的守墓烟户, 国烟30, 看烟 300,共330家。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
同时 , 还镌刻了好太王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初康乾之世 , 长白山区被封禁二百多年。好太王碑被淡没在荒烟浸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 年), 桓仁设县 ,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百多年来 , 人们捶拓 , 考释 ,研究 , 好太王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不断掀起研究的热潮。
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 好太王碑的发现 , 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 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

将军坟简介
将军坟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陵墓 , 建于公元5世纪初 , 长寿王继位之时。
将军坟早年被盗。清同治末年 , 中原灾民出关谋生 , 进入长白山封禁区 , 见此墓宏伟壮观 , 以为镇守边关的将军之墓 , 讹传之为“将军坟”。
将军坟北依龙山 , 西靠禹山 , 东南有鸭绿江 , 前面是开阔的坡地 , 朝向好太王碑 , 遥望高句丽王都国内城。地势优越 , 建筑恢宏。
据文献记载 , 高句丽共经 705 年,28 代王。其中 , 应有18座王陵分布在集安洞沟古墓群中。将军坟是现已确认的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 , 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是用精琢的花岗岩石条垒砌。底部近于正方,边长 31.58 米, 以上有七级阶梯 , 由 22 层石条逐层内收构成。墓高 12.40 米。用石条 1100多块。
墓室从第三级阶梯筑起 , 墓道口开在第五级阶梯。方向 230 度 (西南)左右。墓室长宽各 5 米 , 高 5.5 米 , 室底顺置一大一小两座石棺床。盖顶石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 ,重约 50 余吨。墓顶部边长 13.2-13.7 米 , 每边有 20 余个孔洞 , 原有栏杆及墓顶建筑。于土中曾清理出一批筒瓦、板瓦、 莲花纹瓦当和錾有“条一”“条六”字样的铁链等建筑构件。
将军坟系用巨大石条中间填充河卵石构筑 , 自身重量产生向外的张力。为抵消张力 , 保证其稳固 , 每面由重 10 余吨的 3 块巨石倚护 , 现存 11 块 ( 后面中间缺少一块 ) 。
这些巨大的石条 , 都是从 22 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来。一千五百多年前 , 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 , 高句丽工匠运用冰上运输、滚木、填土斜坡等办法 , 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 , 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 , 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将军坟的建造 , 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的聪明才智。
将军坟曾有一个很广阔的陵园和墓域。在保护维修中 , 曾发现南面约 60 米处有一涵洞 , 将墓顶和墓室的渗水排出。 在将军坟的东北部 , 有一排东南一西北向的陪冢, 现仅存一座 , 为阶坛石室墓。西南200 米有祭祀遗址 , 面积 5 公顷。
长寿王十五年 (公元 427 年)高句丽都城南迁平壤。人们常常提出疑问 , 将军坟是否是长寿王陵。我们从高句丽王陵建筑样式 , 形制演变规律及出土的瓦、瓦当、铁链等文物 ,均可证明将军坟为公元 5 世纪初建造。高句丽王是在即位后修建陵墓的 , 长寿王亦如此。高句丽迁都是由于高句丽势力的发展趋向 , 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所至。长寿王迁都之时, 将军坟已然竣工,不会再起陵墓 , 只好死后归葬。而国内城既是故都 , 又是重要城市 , 归葬是完全合理的。同样的个案,在中原地区屡见不鲜。
将军坟陵园设计完美 , 石造工艺精细考究。堪称高句丽积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 , 亦是绝世之陵一自此之后石造陵墓不再见诸高句丽王陵。

五盔坟五号墓简介
五盔坟五号墓为石室壁画墓。覆斗形封丘 , 周长 120 米 ,高 5 米。
抗日战争时期 , 此墓曾被掘开。日本学者有著录 , 称之为“通沟 17 号墓”或“四叶冢”。 1962 年春 , 吉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清理。
五号墓的墓室低于地平面3~4米 , 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方向 158 度 (东南)。
墓室由修琢工整的石条砌筑,平面呈长方形 , 东西 4.37米 , 南北 3.56 米。 四壁高 2.18 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 , 上复盖顶石, 墓室举高 3.94 米。
墓室内置三座石棺床 ,东西并列 , 中间为一整块花岗岩石材修凿而成 , 两边石棺床紧靠东西两壁 , 各由一大一小两块石材构成。
墓室四壁、藻井、棺床及甬道两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壁画直接绘在平整的石壁上。先以纤细的墨线或红线起稿 , 然后设色 , 有红、褐、绿、黄、白、粉红等颜色 , 最后以浓重的墨线勾勒定稿。颜色均为矿物颜料 , 以动植物胶调合而成。至今仍很鲜艳。
甬道两壁各绘一力士 , 面向墓室 , 手持弓箭和綮戟, 足踏莲台 , 护卫墓室及主人棺椁。
南壁被甬道分为两部分 , 各绘一朱雀 , 红胜如火 , 展翅修尾 , 相对而立于莲台之上。
北壁玄武,一条大蛇缠在一只大龟上,两首相对。蛇身有黄、绿及红褐色格纹,龟背为红褐色,无甲纹。
东壁青龙 , 南向腾飞 , 龙身为黄、绿、红褐色 , 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鳞纹 , 四肢饰白羽。墓室壁画中共有龙 39 条 ,形体、颜色大体相同。
西壁白虎 , 身着白色 , 墨线勾出虎皮纹 , 亦南向作飞扑姿势,与青龙相对称。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 并称四神,亦称四灵。是远古时潮 , 人们对天上 28 颗星宿构成四组图象的称谓。战国至秦汉墓葬及建筑中常有四种形象的砖、石、瓦当等。人们以为是上天为正四方而派出的神灵。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西白虎之说。
藻井部分以神仙、羽人、飞天、伎乐仙人为主。最典型的是第一重抹角石的四幅画。从东北角开始 , 为伏羲女娲 , 皆人首龙身 , 一为男相,手捧日轮 ; 一为女相 , 手捧月轮。是人类起源传说中的始祖。东南角为一牛首人 , 手执禾穗在前。据文献记载 , 神农氏牛首人身 , 教人以五谷。后随一羽人 ,手持火把 , 或为燧人氏 , 教人用火。南方正中一人扶车轮 ,手持槌子敲打 , 旁边一人在树下锻铁 , 同为传说中人物 , 应该是造车的羲仲父子形象。西北角绘一乘龙仙人 , 头戴平天冠 , 衣着袍服 , 后面有一人乘飞廉 , 手持旗幡为仪仗 , 似为传说中的黄帝。
高句丽王室贵族壁画墓的壁画内容 , 经历由早期现实场景向晚期宗教神灵理念的演进 , 艺术风格从初创时的朴实写实到成熟期的夸张写意 , 其绘图技法、情景构思无不显示出高句丽民族视角独特的审美观点、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力 , 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 , 是中世纪东北亚地区壁画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五盔坟五号墓是高句丽晚期壁画墓的代表作之一 , 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 , 是高句丽民族底蕴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其中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用与改造 , 鲜活民族特色中处处透出浓厚的中原文化的绘画风韵。神仙、奇兽等题材 , 是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原文化流行绘画式样的再改造 ; 四神、莲花、火焰纹等图案则是汲取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等宗教艺术表现形式的营养。不仅如此,道、佛等宗教意识随着高句丽的发展 , 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一些地区的宗教和祭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更多内容可参看:
http://www.jlja.gov.cn/
http://www.jatrave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