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7|回复: 9
收起左侧

[原创]皖南即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苏堤春柳在 2007/06/23 08:46 第 11 次编辑]


皖南即景

十万顷田阡陌横,八千村落入丘陵;
一塘一树一神韵,广角长焦叹不能.
(广角长焦,代指照相机.)

古塔丘峰背夕阳,老槐枝掩马头墙;
余辉了却千田绿,剩有蛙声一路长.

一梦幽思落天井,归来漫说院庭深.
徽宣堪写徽商富,谁为华堂费万金?

财富传奇一笑之,徽商起落在何时?
白墙青瓦无声画,石刻砖雕有韵诗.

嗅得桑青荷也酥,燕泥偏软柳如何?
一塘美景愁平淡,点缀歪杨三两棵.

一塘一树难加减,一鹭一鸥非乱添;
如画田园入俗眼,也知绝色出天然.

树知入画呈姿态,荷为爱诗花欲开;
取景田头无一怯,白鸥燕子去还来.

画风神秀慕新安,思向渐江询起源;
人到徽州始禅悟,原来山水是师尊.

幽幽老宅似含情,软软方言特动听;
中堂有画皆真迹,长桌无尘摆镜瓶.
(徽州一带,文脉甚盛.习书画者非常之多.一般的中堂画都是当地书画爱好者的真迹.画案上摆放着瓷瓶和镜子,取其"平平静静"之意.原来,历史上徽州外出经商者非常多,这样的陈列是为了祈祷在外的人平平安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如画田园入俗眼,也知绝色出天然.最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诗是灵感是神韵是可以反复咀嚼的神奇美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喜欢最后一阙:
             树知入画呈姿态,荷为爱诗花欲开。
             取景田头无一怯,白鸥燕子去还来。
曾经去过那里,在你的诗里,再感受一次,景美,诗美,味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又是如此之多!细细品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画风神秀慕新安,思向渐江询起源;
人到徽州始禅悟,原来山水是师尊.

幽幽老宅似含情,软软方言特动听;
中堂有画皆真迹,长桌无尘摆镜瓶.
(徽州一带,文脉甚盛.习书画者非常之多.一般的中堂画都是当地书画爱好者的真迹.画案上摆放着瓷瓶和镜子,取其"平平静静"之意.原来,历史上徽州外出经商者非常多,这样的陈列是为了祈祷在外的人平平安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应该说,我对徽州比较熟悉.但是,一提笔,总是觉得缺乏笔力写出徽州深厚的文化沉淀.当地的文人往往一口以"寻梦到徽州"来搪塞.所谓梦,自然是不可捉摸的.现代人的浮躁,再也没有了古人对某一事物的专注.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不免长叹.如果以现代的标准计算艺术家,计算诗人,古代的徽州不知道有多少.估计多得数不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新安画派

05年07月22 华夏经纬网

【新安画派】绘画流派名。明末清初之际,出生于黄山诸县区域内(旧新安郡)的一群遗民画家,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地缘关系、人生信念和画风都具备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最早提出“新安画派”概念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艺术理论家张庚,他在《浦山画论》一书中写道:“新安自渐江师以倪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张庚之后,人多沿用,“新安画派”遂成定称。“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尊素、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吴龙、吴田生、程正揆、郑畋、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新安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明清以来,文入画风日盛,风格日趋圆熟萎弱和甜怪自赏,绘事与人格力量及天地正气渐渐疏离,醇正之格日显淡漠。渐江等新安画家生当明清换代之时,坚守儒家崇尚节操的人格思想,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遗民心境。在艺术表现的具体行为中,新安画家们立足自性学习北宋和元人技法.笔墨简淡明洁,渴笔枯墨里隐隐透出冷峭和刚大的艺术精神,在他们笔下,新安山水涤尽了喧嚣软俗的气息,显现出冷静高洁的超逸格调。黄宾虹在《渐江大师事迹佚闻》一文中论道:有明一代,江南画学,渐趋邪、甜、俗、赖,不为士夫所重。独新安四家,趋向醇正,不为邪、甜、俗、赖,超出吴越,识力过人。“新安画派”作为一个标准的土人绘画流派,直接承继了宋元山水画家健康醇正的品格,在明清文人绘画风行的氛围里,这一画派堪称审美境界最高的地域性画家群体,人品艺晶均开山水画一代宗风。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2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洋洋洒洒,言出自然。欣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小诗在兄弟论坛有朋友评论,其中几首我聊作解答:
2.余辉(了却)千田绿,剩有蛙声一路长.
     ….. 朋友建议改作‘盈耳’蛙声一路长.我觉得不可.
   ------火红的晚霞使田园不再是绿色的了."了却"一词,意在以拟人化的手法增加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夕阳落辉似乎要呈现自己的魅力而努力改变田园原色,.首句的"背"字,正是逆光夕照的形象描述.黄昏的大地没有了绿色,但是蛙声却依然存在."余"和"剩"字的呼应也有助于绝句的表现."一路长",一是显示田园的广漠,而是暗示行程的遥远和归心的急促.盈耳太直了,是缺乏想象力的词汇.
3.徽宣堪写徽商富,谁为华堂费万金?……末句可有所指?
  -----徽商在发家后,投入大量的财力建造家宅.如果到过安徽,看过古宅,就知道句子的意义.
4.财富传奇一笑之,徽商起落在何时?…..朋友说,第二句接得稍突。
  -------徽商的崛起对于今天的人们留下的是无穷感慨.了解这些历史才能了解徽州文化.这些商人并不是没有知识的粗蛮之辈.他们的文化修养之高体现在他们的建筑中.工匠只是将他们的思想和意志体现出来而已.游客面对古宅,自然想到徽商的兴盛和衰落.这些白墙青瓦,石刻砖雕无声的讲述着传奇故事.
5.(嗅)得桑青荷也酥,燕泥偏软柳如何?-----为什么用"嗅"用"歪"二字?
    ------嗅字运用得恰如其分.桑青是颜色,为什么可"嗅"?因为桑青是那么鲜活!凭气息就能够感觉到无限生机.五月荷花还没有开放,荷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着一酥字,是为了突出田园气息的柔和清芬.这个季节的荷茎还不是非常结实粗壮,被诗借以人化.为了突出一个"柔"字,故意选择了泥巴和柳来衬托.当然,田园中的柔美是相对的.为了变化,后两句故意选择相反的景物.但貌似不谐,实则美极.
一塘美景愁平淡,点缀(歪)杨三两棵,------前景说是平淡,其实已经不平淡.连荷也酥了,燕也感动了,泥巴也软了,柳也轻飘飘了,怎么说平淡?那么是谁还在发愁啊?谁啊?-----老天爷啊.大自然就是如此用心.她怕田园风光过于平淡,画龙点睛般的在塘边添上几树,并且是歪脖子树.大自然的巧妙就在于不弃小丑,放之合适之处,物尽其用.如果用"斜杨"代替"歪杨",就体现不出旁观者和大自然之间的差距了.也许,人类可能认为歪杨无用,而大自然却不这样认为.斜杨,文雅是文雅些了,但是诗的整体气氛就是貌正实正,一看就知道是文人化的俗笔.但是诗又必然是文化人的工具.怎么办?求变.就象画家画柳一样,让它斜着歪着才能体现奇趣.斜,还容易误解为柳丝.而歪,则分明写的是树干.前面的"柳如何"三字,和后面的"歪杨"又正好呼应.景物的描写之外,更揭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界没有无用之材,社会中没有无用之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1 06:32 , Processed in 0.1422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