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皖南即景
小诗在兄弟论坛有朋友评论,其中几首我聊作解答:
2.余辉(了却)千田绿,剩有蛙声一路长.
….. 朋友建议改作‘盈耳’蛙声一路长.我觉得不可.
------火红的晚霞使田园不再是绿色的了."了却"一词,意在以拟人化的手法增加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夕阳落辉似乎要呈现自己的魅力而努力改变田园原色,.首句的"背"字,正是逆光夕照的形象描述.黄昏的大地没有了绿色,但是蛙声却依然存在."余"和"剩"字的呼应也有助于绝句的表现."一路长",一是显示田园的广漠,而是暗示行程的遥远和归心的急促.盈耳太直了,是缺乏想象力的词汇.
3.徽宣堪写徽商富,谁为华堂费万金?……末句可有所指?
-----徽商在发家后,投入大量的财力建造家宅.如果到过安徽,看过古宅,就知道句子的意义.
4.财富传奇一笑之,徽商起落在何时?…..朋友说,第二句接得稍突。
-------徽商的崛起对于今天的人们留下的是无穷感慨.了解这些历史才能了解徽州文化.这些商人并不是没有知识的粗蛮之辈.他们的文化修养之高体现在他们的建筑中.工匠只是将他们的思想和意志体现出来而已.游客面对古宅,自然想到徽商的兴盛和衰落.这些白墙青瓦,石刻砖雕无声的讲述着传奇故事.
5.(嗅)得桑青荷也酥,燕泥偏软柳如何?-----为什么用"嗅"用"歪"二字?
------嗅字运用得恰如其分.桑青是颜色,为什么可"嗅"?因为桑青是那么鲜活!凭气息就能够感觉到无限生机.五月荷花还没有开放,荷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着一酥字,是为了突出田园气息的柔和清芬.这个季节的荷茎还不是非常结实粗壮,被诗借以人化.为了突出一个"柔"字,故意选择了泥巴和柳来衬托.当然,田园中的柔美是相对的.为了变化,后两句故意选择相反的景物.但貌似不谐,实则美极.
一塘美景愁平淡,点缀(歪)杨三两棵,------前景说是平淡,其实已经不平淡.连荷也酥了,燕也感动了,泥巴也软了,柳也轻飘飘了,怎么说平淡?那么是谁还在发愁啊?谁啊?-----老天爷啊.大自然就是如此用心.她怕田园风光过于平淡,画龙点睛般的在塘边添上几树,并且是歪脖子树.大自然的巧妙就在于不弃小丑,放之合适之处,物尽其用.如果用"斜杨"代替"歪杨",就体现不出旁观者和大自然之间的差距了.也许,人类可能认为歪杨无用,而大自然却不这样认为.斜杨,文雅是文雅些了,但是诗的整体气氛就是貌正实正,一看就知道是文人化的俗笔.但是诗又必然是文化人的工具.怎么办?求变.就象画家画柳一样,让它斜着歪着才能体现奇趣.斜,还容易误解为柳丝.而歪,则分明写的是树干.前面的"柳如何"三字,和后面的"歪杨"又正好呼应.景物的描写之外,更揭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界没有无用之材,社会中没有无用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