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塘前小咏
嗅得桑青荷也酥,燕泥偏软柳如何?
一塘美景愁平淡,点缀歪杨三两棵.
这是前几日徽州之行诗作中的一首.不是笔者偏爱,而是拿出来探讨和分析创作思路.
一般写景之作,类似的景物往往直书什么青,什么绿,什么红.就象"杨柳青青江水平"之类.也许第一个这样写的就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我也想表现田园之绿,但是如果模仿古人,平铺直叙,大家读着又有什么新意?我说,不妨在诗中加入动作,加入感情,加入油盐酱醋,加入神仙鬼怪,再去组合一下不是更有情趣?而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想象.
嗅得桑青荷也酥------首句本是写桑青荷绿的,为了求巧,所以给桑和荷各设计了一个动作,并且是让荷去牵出桑,又让桑影响荷.两者不但相关相交,而且有味!什么味道?除了桑青气息,里面似乎还有醋味!但究竟是不是醋味,没有必要去确定.酥既是感受,也是动作.为什么而感觉酥软?仅仅是桑青气息美妙还是对时序的敏感?这里,荷有了思想,那么桑呢?桑是故意还是无意传递着迷人的气息?所以说,桑也是有思想的.
-嗅字运用得恰如其分.嗅字,将荷叶摇摆,好奇,寻求和探索这个世界的心情刻画出来.酥字,也同样将荷的娇嫩,欲倒不倒的模样描写出来.桑青是颜色,为什么可"嗅"?因为桑青是那么鲜活!凭气息就能够感觉到无限生机.五月荷花还没有开放,荷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
着一酥字,还可以突出田园气息的柔和清芬.不但荷陶醉了,后面燕子和柳以及泥巴都陶醉了!
这个季节的荷茎还不是非常结实,被诗借以人化.为的是突出一个"柔"字,所以后面选择了泥巴和柳来衬托.但是这不是唯一的解释.燕泥偏软四字,不仅仅是说泥巴的.似乎燕子在说"泥巴不错,我衔去做巢稍微软了些."也可能在说"泥巴偏软,正合适做巢".疑问之间,就问柳树:"我说的怎么样啊?""你觉得怎么样啊?"
当然,似乎在诗的背后有一位高人在问候和关心燕子和杨柳.
桑青清香,感染了新荷,也感染了燕子和杨柳.甚至连不起眼的泥巴也变得柔软了.
十四个字中包含的信息远不止这些.有人说,桑青的气息能改变泥巴的软硬.纯粹胡扯. 如果这样理解,我说不无道理.那么请问,不是气息不是风,是什么使泥巴软化了?是雨!泥巴偏软,不是太软,说明风调雨顺!说明预示着又一个丰收之年的来到.
诗在写了两句后,基本确定了基调.后面如何转接,如何收尾就需要动一番心思了.
一般而言,后面都是罗列各种景物性的东西.但是如果安排不好,就容易平淡而不能呼应前面两句的灵巧.
但是,一味美化,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于是,我在后面两句故意选择相反的景物.特别加入了不和谐的歪杨.但貌似不谐,实则美极.那么如何操作呢?
我们说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体现在文字就是是否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意识.
说实在的,纯粹的景物罗列,能够表现思想的是高手.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寒鸦",而我做不到.所以剑走偏锋,只好借导演的手段了.
一塘美景愁平淡,点缀(歪)杨三两棵,------前景说是平淡,其实已经不平淡.连荷也酥了,燕也感动了,泥巴也软了,柳也轻飘飘了,怎么说平淡?那么是谁还在发愁啊?谁啊?-----老天爷啊.大自然就是如此用心.她怕田园风光过于平淡,画龙点睛般的在塘边添上几树,并且是歪脖子树.这个歪脖子树放在长安城外的灞桥不合适,放在西出阳关也不合适;再再合适的恐怕就是荷塘边了!
如果不是自己亲身观察,就没有这样的感受.那不成才样的歪树,不高不矮,不多不少.高了多了遮了阳光,荷的生长就受影响.少了或者没有,连系莲舟的地方也没有.所以说,这就是奥妙.
你看,大自然多么巧妙,她不弃小丑,放之合适之处,物尽其用.
有人说,用"斜"字代替"歪"字行不行?
如果用"斜杨"代替"歪杨",就体现不出旁观者和大自然之间的差距了.也许,人类可能认为歪杨无用,而大自然却不这样认为.斜杨,文雅是文雅些了,但是诗的整体气氛就是貌正实正,一看就知道是文人化的俗笔.但是诗又必然是文化人的工具.怎么办?求变.就象画家画柳一样,让它斜着歪着才能体现奇趣.斜,还容易误解为柳丝.而歪,则分明写的是树干.前面的"柳如何"三字,和后面的"歪杨"又正好呼应.景物的描写之外,更揭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界没有无用之材,社会中没有无用之人.
也许有人在说,这么一首平淡的小诗化如此多文字去解释是不是有王婆之嫌?
我说可能有吧.如果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不亦是一件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