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64|回复: 4
收起左侧

[原创]意境小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7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进行诗词创作或欣赏时,意境常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那什么是意境?它如何产生?如何表现?在诗词中有何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去感知和体会意境呢?就上述疑问,根据自己在实际创作或欣赏中的感受和认识,我现在对诗词中的意境做以浅显的分析。才疏学浅,谬误偏颇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诸方家大者不吝指正!
意境,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以意蕴、情趣取胜。概而言之,含蓄、生动、传神等诸多表现技巧都有意境的影子。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具体来说,意境的构成必须具备两大元素,就是意和境。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景物或生活,属客观范畴;而意是作者或读者对客观景物或生活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或读者主观意识的再创造,属主观范畴。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在诗词中表现为情景交融,此谓之意境。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之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意思是说,在诗词的意境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是化景物为情思,也是化情思为景物,而不是机械的去模仿、描摹自然。我徜徉网络论坛间,曾拜读过不少诗词作品,文笔绚烂夺目,描写花团锦簇,但是除却这些美丽的外衣,内容空无一物,全然是为写景而勾描,求细微而笔工,不知取舍,面面俱到。这其实是缺乏意境的一种表现。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没有意境,宛如木雕泥塑,尽管文绘斑斓,色彩绚丽,但没有一丝活的气息。意境,应该是作者创造出的一种新境。举例说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很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突然遇赦返乡时所作。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头两句借绚丽的晨景写出了作者出发前的欢悦心情,三四句借舟行之迅速反衬出作者急切思归的情感。第三句中写到猿啼,而自古以来猿啼给人的应该是凄凉悲婉的感觉,但是由于作者心情使然,也给涂上了一层欢快的色彩。全诗皆为景物描写,但是作者遇赦后那种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重聚的心情早已弥漫、溶化在景色中去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诚哉斯言!
谈过了意境之为何物,再来说说意境的形成。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这里所说的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具体景物,如《早发白帝城》中的“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而且还包括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我们习惯称之谓生活背景,如李白从流放到忽然遇赦等等。正因为有了特定的生活背景,才赋予了具体景物的审美意义。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可为诠释。情感是由特定生活背景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所以说境是基础。脱离了境,就脱离了生活中的形象,情与意就无从产生,与无从寄托。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也。”我们在欣赏诗词作品时,一定要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也就是“境”所包含的内容),才能比较正确、全面的理解诗词的美。我这样说,有的诗友一定会说,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随着岁月流逝,早已湮灭无迹,难以考据,又该怎么办呢?其实在诗词的创作中,作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已将一些背景信息透露出来了。如杜甫《登高》诗,但凭结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中“潦倒”二字,作者的心境、背景便一切洞然也!
境是意境的基础,但是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意。这又是为何?因意虽自境中产生,但是诗词艺术中所出现之境(景物、事情等),并非生活中自然形态之景,而是“情中景”、“意中景”,既是唤起作者特定情感之景,是在其特定情感支配之下,经过提炼取舍所创造之“景”。作者的“意”对自然特征的选择、提炼起着潜在的指导作用。正因如此,所以诗词中的景往往以洗练、含蓄之态,予人强烈的情感震撼。举例说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因作者心怀天下,壮怀激烈,故而登台远眺,追古抚今,笔下所选之景唯“悠悠”之“天地”也!寥寥数语,气势浑阔,震耳欲聩。
意是主导,肯定了主观因素在意境形成中的作用,但不等于说意是意境产生的源泉。意境的产生要有生活基础,这是前提,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这是一首诗词作品在构思布局中情景的交互作用,然后在作品完成时才能寓情于景,达到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
分析了意境的形成,那意境在诗词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艺术的美感的呢?我认为原因有四点:
一、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剩下的富有诗意的特征,自然会引起人的美感。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优美的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秋雨后山间动人的一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雄浑之美的高度浓缩等等。
二、意境中饱含作者的情感。 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形象成为作者情感的化身,形象与情感高度统一,形象、景物为情感服务,作者根据情感需要而对其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表现了作者傲然贞洁,顽强不屈的高风亮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正是为了表现作者愁绪之深,所以用上“三千丈”的夸张也不觉其谬,读来萧萧白发,宛然在握。
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 意境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而技巧则是实现创造的手段和本领,通过娴熟的文字驾驭功力,巧妙的布局构思,才能达到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美。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中,一个“破”字,一个“弄”字,静中取动,以拟人化的手法来描绘夜色中云、月、花、影的美态,十分生动传神,令人玩味。
四、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象。 梅圣俞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境中的含蓄,能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抓住关键,给读者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就象中国画中的留白,令人回味无穷。如戴复古《柳稍青-岳阳楼》“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至今”。短短十二字间,俯仰古今,感慨万千。至于“自古至今”“人间”如何“变尽”,那就还是由您自己慢慢琢磨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7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意境小析

  拜读了,好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意境小析

   转 【诗韵撷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9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意境小析

意境,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呵呵,我们的常用语。但是分明是概念循环。艺术境界不就是意境?只不过加了些修饰词。
鼓励这样的帖子,只是读来还是有点遗憾,觉得少些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零星而片面的感受也是好的~~~~~
说得直率了,先生见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3-29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意境小析

谢谢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8 02:08 , Processed in 0.0736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