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8|回复: 6
收起左侧

[讨论]诗联平仄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旧体诗词的韵、平仄问题
从有诗开始,韵就如影随形,因此可以说韵是跟随诗的产生不自觉地同时发生的。平仄也是汉字古已有之的,只是当人们自觉地运用它的时候,则是比韵的运用晚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到了南朝沈约发现了汉字四声的时候。平仄有规律地用在诗里,则又是到了唐代的近体诗的出现。而韵书,把汉字语音划出韵部与平仄归属,只是比唐略早一点的隋朝,可以说是同时发生的。自此,历代凡作近体诗,在汉字的运用上平仄是不可改变的,韵则可以随时代而变化。自隋韵、唐韵、平水韵、词林正韵,韵部都有合并,有分化。相对来讲,韵的变化不影响近体诗的传承,而平仄的变化则会影响近体诗的规范,使人觉得大不协调,与历代的诗发生了断裂。所以,历代的诗,韵的变化较大,而平仄字的使用则几乎是不变的。词比诗自由,词韵比诗韵宽得多,宽得多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而是到词产生的时候汉语语音的实际就是如此,因为它不存在传承问题,于是用在词上的韵就与诗韵大大不同。但词的用字平仄,仍然是沿诗的用字平仄范围,并没有新的一套。后人只要写诗不是为了“应制”和显示学问,以词韵入诗的就比较多起来,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证明韵可变而平仄不能变的道理。
因此,近代所出现的新诗韵,同样可用于旧体诗词,这就叫“把韵放宽”。放宽,历代都存在。而用普通话的平仄写近体诗,则无论它如何规范完整并科学,它所造成的结果都是使近体诗的传承来一个断裂,重新开始,这就是它无法推广的原因。
今人想搞一部联律为什么办不到?
近些年来,有人总想搞一部“楹联格律”之类的书,什么“五要素”“六要素”之类,却又漏洞百出,应者寥寥。最近,更由中国楹联学会企图以“法定”的手段,推出一部《楹联通则》,似乎他们如此一“法定”,一“通则”,别人就不敢违抗圣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
我认为,这些好事者首先就没有把楹联的“律”到底是什么弄清楚,就想在那里编织套套,想一套套住天下对联,尤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殊不知这是办不到的。
我们先来说姊妹文学的格律:诗,它的概念是,只要押韵,就可称诗。它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句,可一韵到底,可转韵……。只有诗的一种“近体”,才有规定甚严的格律。词,它的格律就是词牌,多种多样。曲有曲牌,跟词一样,更是繁多。而楹联,它的产生年代跟词差不多,可它的普及则较词甚至曲都晚得多,是在明朝时候。它的形式多种多祥,有借骈文句式的,有借古诗句式的,有律句的,有词句的,有文句的,非常自由。只要对仗形式成立,它就是对联。句中平仄可讲可不讲,相对平仄可宽可严。清末甚至有人新创以阴平、阳平、仄声互对成联的。举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联)句中不讲平仄。
宾壶酒尽人皆醉;苍山雪冷我独餐。
(杨慎)这是上下联平仄不相反。
石梯有尘清风扫,洞门无锁白云封。
(西山清人联)这是阴平阳平、平仄、阴平阳平相对。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如故意别字对: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故意字数不对称对(袁世凯对不起孙中山)。拆字对、谐音对、地名趣味对、人名对、药名对、无情对等巧对。
联的形式如词如曲,多得无计,又无“联牌”(不须要),你能用一个什么“律、”“通则”管得了的么?
附:中国楹联学会:联 律 通 则
(试行)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顶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①合掌。
   ②不规则重字。
   ③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25 16:2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6-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联平仄谈

    这么多的要求呀,先打印了,回去慢慢学了,
    谢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3 20:02
  • 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7-6-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联平仄谈

    这个这个,座下来慢慢学习...........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7-15 07:1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6-1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联平仄谈

    多谢金筑子分享文章
    个人对古韵不是很懂,今韵还可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联平仄谈

    平仄知识还有很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联平仄谈

    恩,大有学问,俺要好好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诗联平仄谈

        转【诗韵撷遗】大家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15:07 , Processed in 0.0780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