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7|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 真观思新熟--------- 学作诗词的几点体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渡口在 2006/05/12 09:11am 第 2 次编辑]

                                 真 观 思 新 熟
                                      --------- 学作传统诗词的几点体会
    诗词是伴随着人类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华民族的诗词以较为成熟的形式出现,最早应追溯至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和《楚辞》,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中间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等由古至今、从简到繁的继承发展的过程和形式,而今天与大家讨论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特定形式,因为传统诗词(也有叫旧体诗词、格律诗词、中华诗词),它既是中华民族诗歌史上最为璀灿的瑰宝,同时也是华文这一语言文字的优秀代表,只有方块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重复组合、千变万化的特点,才让传统诗词在方寸之间,细微之处,凭三言两语之功,收到无限时空、如图如画、遐思久远、回味无穷的效果。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尤其需要中华民族的子孙学习和继承。
    诗词写作总是受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所制约和影响的,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会因民族性、地域性的不同以及历史进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但最根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相同的,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流传下来的诗歌,主要表达的还是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流。古代中国的《诗经》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都属于同时代的,内容上都以歌颂人类爱情的美好,英雄人物的伟大以及田园风光、山川秀丽等为多,不同的是《诗经》以抒情为主,《荷马史诗》以叙事为主,正是如此,才分别孕育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特质,也分别影响着东西方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
    传统诗词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流传广泛,上至宫廷皇室,下至贫民百姓,历朝历代,各种场合,都是人们的至爱,可以说没有一种文学形式能像传统诗词那样在空间和时间上占据如此高大长久的地位。
    传统诗词之所以流传广泛,这跟它的短小精悍、一字千金、情深意长,以及朗朗上口、便于传颂有关。传统诗词的篇幅虽小,词句虽短,但要创作并不容易,要写好更不容易。本人自小也喜欢传统诗词,长大后也邯郸学步地写过一些,可也深知自己功力不够,水平有限,不敢班门弄斧。但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感觉有几个字特别重要,很想向各位请教请教。因此也就斗胆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觉得传统诗词的写作主要是抓住真、观、思、新、熟五个字。
              
   “真”在诗词的写作里是第一位的。这个真字,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诗词歌颂的是人类社会、人的情感、自然景物的真实一面,诗词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性、日常性、现实性,多以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为中心素材。这也是古代诗歌区别于神话传说的根本特征之一。第二层, 要求写诗填词反映的事和物,是真实可信的、是自然存在的,哪怕是虚构的景物和情节,也必须是编得真实,编得自然。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层,就是真情流露,“诗贵自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正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但真情不是煽情,正如《唐宋》网友清风2008曾说“有情则言情,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也可,过则矫情矣!余每见人所作见落花而有泪,如此未免林妹妹也!”
   “观”,即是既要懂得在宏大宽阔高深之间把握事物,同样也要善于在细微隐约之处观察事物,做到写景先观物,写人先观貌。观,不仅仅是眼中有物,言之有物,还要做到物中有我,诗词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观,还要注意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时时,不能只是名词、俗语的堆砌,或者过于追求词藻的华丽,以为非如此就不能吸引人、感动人,事实上。真正能使人产生共鸣的诗词,往往是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思”,其实是对诗词进行推敲锤炼的过程,即是对事物的描写表达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力求准确、生动、全面。做诗写词与搞其他学问一样,每“每经历‘难—易—难—易’之过程,开始难,此刚接触之故,变易,则熟,略窥门径矣,再难,此思考追求之故,认识加深,可喜可贺,再易,则有望小成也!”(摘自清风2008《学词偶记》)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其实,改的过程,就是大脑不断思索整理、由深入浅、由表及里的过程,只要态度认真,深入进去,逐字逐句揣摩,功夫不负有心人,定能收到写物物有形,写人人有神,从而收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新”,即是博览众长,推陈出新,“新”就是选材要新,视角要新,遣词造句也要新。词无新意,味同嚼蜡。中国的诗词自古至今已经写了千千万,先贤们利用诗词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事已经做得够多了,他们写自然景观,人生百态,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男女私情;写战争,写农事,写官场,写春楼。。。。。。该写的、能写的、会写的都已经差不多了,今人为何罕见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李清照等千古绝句?写得差不多应是其中一大因素。但是,应该看到,世间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正是生物有其多样性,世界才会多姿多彩,人类才有更好地生活。有多样性当然就有上中下、好中坏,每一种类都会有值得我们大肆赞美的种群,每一个个体也有值得我们大肆赞美的部分,可是我们不要忘了,还有占绝大多数的种类或个体,虽不是很美或最美,虽然很少被人们所重视、欣赏、歌颂,但却在量上或者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默默无闻地发挥着其不可忽视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去描写和歌颂。就拿对植物的描写举例来说,人们在传统上、习惯上,一写春天总是桃红柳绿,夏天总是幽兰翠竹,秋天当然是凉风扫残叶,冬天当然是腊梅傲霜雪了。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常出现在人们眼界的萍、藤、芒、稻、麦、草、瓜、果、菜,树枝、树叶、树干、树根等等,这些不是诗词的新主题、新素材吗?但今人往往视而不见,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好像描写这些普通的东西,就会降低自己的诗词的水平似的,宁愿再嚼先贤们剩下的旧骨头也不屑与这些普通的景物为伍。其实自然界有很多事物是很值得我们去描写和歌颂的。 “新”,切忌浮躁,今人生活节奏快、接收的信息量大、诱惑太多、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等,都是影响我们现在写诗作词时放宽视野,发现新题材,创作新体裁的重要因素。
   “熟”,就是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尽量用些大众熟悉的常用字词,少用生字僻字,更不宜随意造句。因为诗词是写给人家看的,而且越多人能看懂越好,妇孺皆吟,童叟同颂有何不好。先贤们写的诗词,都是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饥寒饱暖,男欢女爱,怨恨情仇,从来就是诗歌咏唱的主要对象。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诗词的中心素材。而这些正是各个时代的读者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字句的生涩不熟可是给唐诗宋词造成严重的伤害的,诗词的历史上曾经经历元、明两朝的衰落,而到了清代才又重新繁荣,很大的原因就是元明时的文人已经缺少了唐宋时的轻松自由与潇洒豪放,更少了贴近日常生活的鲜活情感,时尚高雅深奥,喜用生涩孤僻的词句,以词句的冠冕堂皇,典故众多为荣,但同时在内容上又空虚飘渺,脱离实际,无病呻吟,其结果当然是曲高和寡,读者少了,作者也少了。而到了清初,随着以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为首的文人,带头提倡唐宋时期重抒情、有内涵、通俗易懂的风格,诗词才又有了中兴的盛况。由于清词的题材广泛,无所不入,关心民间疾苦,大胆为民请命,自然受到广大低层百姓的喜爱并广为吟颂。
    真、观、思、新、熟五个字,在诗词的写作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真心真意地去观察事物,用心体会,经过深思熟虑,选好新视角、新题材,再用普罗大众熟悉的字辞,不断整理加工推敲,最后定稿,如此这般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以上是本人学写诗词的点滴体会,仓促之间凭感觉写出来与朋友们交流,不敢说自己就对,更加不可能面面俱到,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但目的就一个,希望今天的爱好诗词的朋友们,多写一些新的题材,多写一些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好诗好词拿出来发表和交流的。
附:
七律 做客《唐诗宋词》网感怀
诗经玉骨古今在,  (古今:指古体诗、今体诗)
汉赋雄风平仄铭。
唐尚五七格律巧,
宋兴长短韵词精。
篇章细小千般意,
纸笔虚无万缕情。
墨客骚人和酒颂,
痴男怨女藉冤鸣。
                                                   渡口 2006-5-6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真观思新熟--------- 学作诗词的几点体会

很好很好,引经据典,论述清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5-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真观思新熟--------- 学作诗词的几点体会

  像楼主这样认真写帖的人我很敬服。未作诗先求有诗心在。有诗心,就会用诗眼观人生,就会用审美的视角看待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2 04:33 , Processed in 0.0701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