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7|回复: 22
收起左侧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9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我已出发
    当真正的经典逐渐地远离这个尘嚣的世界时,冲斥我们视网膜的只是些良莠不分的文字垃圾和幼稚的图片来诠释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我们大踏步地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心灵早晚会迷失在地图的森林中。在举世污浊与高贵并存杂糅的空间里,我举步维艰,淘沥着黄沙中的黄金,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阅读品格,依然坚持着我的经典:只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经典,我只想给自己有这么一个开头,给自己以促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坚持不懈地行走早思想的沼泽地上,借助冰冷的键盘流淌我的思想的小溪。
    我踏着春天的脚步释放我心中和即将去解读的经典,每次的解读是心与人物的灵魂交流,我追寻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永远的梦
                   ——读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我是带着一种虔诚的心态翻开这本小小的书的。
张中晓这个让绝大部分人遗忘的名字毕竟会在历史的尘渣中闪现。贫寒、睿智、坚韧、胡风、迫害等词语永远属于这个二三十岁的年龄的年轻人,我只能借助文字的痕迹和唯一可以瞻仰的照片的底迹想象,他在我心中逐渐高大起来。
   残损的文字丝毫不阻碍他的思想的表达,读书笔记式的方式也许是一种更为明智的载体,这就是由路莘编辑的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一书了。
    阅读之质与思维明锐相映成趣,哲学与史学的造诣并非当时环境能阻,在痛苦中成长的文字更让人刻苦铭心。然而他倒在了他的梦中,这无梦是梦追求急切的表征。
    一个时代可以过去,但永远绕不过一种思想,一颗灵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9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流淌的静谧
                    ——读沈从文《边城》
    我想只有在心静如止水的时刻才佩翻开沈从文先生的这片静谧的世界,虽然文字个个是灵动的,但其间流淌的只有静谧。
   惊蛰的节气才捎来点春天的触觉,《边城》的文字在如此的情境之下开始在我面前一一呈现。朴素如人,纯净如水,清新如风。怀着对人性的触摸,作者言说了一种温暖人情,也正契合了我的处境,正如沈从文先生在《题记》中所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在一种对静谧得有些原始的氛围缅怀中,我体味着这个静的世界。
    环境之静。在文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体现着一个“静”字: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你看,这点山头,这点树,那一片树梢。在静谧的情景中,心开始随着酉水流淌,冰凉澄澈,心境明亮,世界的喧嚣开始漂浮揉成一团。在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人们需要在这样的世界中呼吸,这绝不亚于瓦尔登湖的宁静,而更主要的是在自己的心中少一份浮躁。
   人物在静的世界中安静的生活着,安静地看着这个热闹但并不喧哗的世界的日升日落,宿鸟归飞。翠翠一个不得不说的女孩,在她心中始终只有一点朦胧的涟漪,十六七岁的年轮在静静的流淌,静静地与祖父生活,燃烧着每天的太阳做饭,屋后的白塔与那只永远不远航的渡船,那只黄狗。在挣扎中她更使自己走进了一个永远不再有喧嚣的世界。祖父思索着静,饱受了七十个春秋轮回的折磨,天保傩送在爱情面前的静态处理,顺顺杨马兵,人心无不安静。……
   掩卷《边城》,窗外阳光肆意地奔跑着,心很静,翠翠在脑中浮现……
   注:《边城》  沈从文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9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能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的人不多,能用心去读这些文学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欣赏你的淡定和从容!携书上路,我们的目光始终关注在这条路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残缺中永生
             ——读田晓菲《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
因为田晓菲我选择了萨福,因为她的文字我真正喜欢萨福。
这里收集了萨福的最为完美的文字,虽然大多数残缺不全的。
人都说有九个谬斯——你再数一数,
请看第十位,勒斯波斯岛的萨福。这是柏拉图的评价。
堇色头发,纯净的,笑容好似蜂蜜的萨福啊。这是她的容貌。
在残缺腐败的芦纸上,文字光芒璀璨。
萨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涤荡而消失怠尽,相反文字在世界各地扎根。
不得不承认她的文字是清新脱俗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白也评价了这类文字。
我曾编织花环。
春使,声音充满了渴望的夜莺。
……
优美的文字流淌,情感的节奏敲响,
我读着残缺的篇章,思绪一贯而下。
在静夜中,文字在发光。
萨福是伟大的,她伟大在于自己并没有刻意的去追求
在时间的淘洗之中无可争议地保留着她的光辉。
并没有随奢华的文字而陆沉
读萨福的文字
乐趣无穷
《“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   田晓菲 编译   
生活三联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北京第1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面对红尘浮土,有谁能静下心来嘹望一番自己的心境,有谁能在冬夜昏黄的灯光下,摊开一页书卷,让那份孤寂与闲愁如一团飘忽的水雾,如一粒凌空的水珠,如一片冬夜的雪花,溅落心头,润湿一片沁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看来这个寒假你收获不小,有时间论坛上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千古不变的真理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与书相伴的人内心世界一定是充实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下面引用由扇舞丹青者2005/03/12 02:16pm 发表的内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千古不变的真理啊
真他妈的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2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 罚依金谷酒数。

签名不错啊~
真够拽!!!!!!!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3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遥望秦淮
                       ——读《斜阳旧影》
   我读书有两个标准:挑选有名作家的书和文字,作家虽然不有名,但文字很好——往往有些好的文字是隐藏在平凡的作家身上的,而《斜阳旧影》就属于后者。
   我是抱着一种对南京的仰望开始文字之旅的。对作者庄锡华以前并没有关注过,但这书的内容却让我感觉到他的才华逼人。在历史文化大散文的背景下他的文字并不显得很粗糙,反而很细腻地剖析和再现了南京历史上的沧桑。或许他原本是学哲学的这点更让歆羡。
   秦淮的月色与厚腻的胭脂已经蒙上了多层历史的灰尘,在污浊的河面上起伏,在斜阳倾颓的热度下,历史的影象重现,这归功于庄锡华的语言梳理。
  《回眸秦淮》可以说是全书的灵魂,悲伤与喜悦再河边荡漾,秦淮的月色和秦淮的沧桑就是南京的缩影,一个突然闯进南京并开始居住在南京的人来谈南京似乎更能有所新的发现,避免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这是作者的身位优势。文字从秦淮的历史秦始皇开始直到民国的国都,历史只是薄薄的几页纸,而浸渍的却是无数的泪水和血浆。而人物是少不了的,从王谢大家族的兴衰到刘裕的出身追究,归类了亡国后主的遭遇到遗民文人的凄凉,从商女的饮唱到人们心灵轨迹的拷问,南京开始丰富起来。
    我感叹于他叙述的细腻和有序,如此庞大的历史在作者的笔下井井有条,我折服于他行文用语的准确性,并非夸大亦非缩小,任何一个词语得到了最好地表达,历史散文较之余秋雨相媲美,然他不是第一个。他的文字让没有到过南京的人特别是我更加神往,我于是更想以这些文字为路标,探询南京的昨天,在沉睡的历史中寻找足迹。
   书的封面很是古旧,一条浙江乌镇式的小河凝固着,几角亭台楼阁,几尾在当时甚是豪华的游船,人,在影象之外。照片只是文字的一种假设,我更喜欢文字的勾勒。
南京,斜阳旧影,已经在三月的“倒春寒”中蜕变,春色会开始蔓延……
   词宋  2005年3月13日星期日于绍兴一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这个贴子最后由词宋在 2005/03/18 08:28pm 第 1 次编辑]

                 火,在胸中燃烧
                       ——读朱健国《不与水合作》
    我总有很偏激的爱好,比如说我比较喜欢贺雄飞的草原部落,驰骋在草原上的黑马,强壮而勇武,而在虚构的部落中贺总召集了许多堪称黑马的文化中人:余杰、孔庆东、徐无鬼、朱健国等,而朱的《不与水合作》光这书名就让人感到一种凛然之气,敬畏之情,逼人的思维特质和才情,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为文要有才气和勇气,我突然想到。
   全书内容条理非常清晰,分为何清涟闲想、再读鲁迅(?)、对鲁迅余秋雨张志新等任务的褒贬,内容一反以前的人云亦云,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和思维触角,延伸至人的内心本真,尽现一颗灵魂的内涵。对张志新的客观解读,对余秋雨论调的反驳,向巴金的进言,无不闪烁着作者的智慧,一种不同于毛志成罐头式的智慧。我们在这里无须苟同,只要你用脑子静静思辨,这就是《不与水合作》的魅力与力量所在,水的柔弱与虚无,水的立场的迷糊与善变性在作者眼里分明是沙的存在,他以火的性格和 特质对抗着这个充满水,肮脏之水的世道。
    在结尾部分的小杂文,都是他生活中的思维的火花,一桩小事,一个小动作,都可以衍化成一种智慧的哲学。书中对《现代化陷阱》的诘问,对张志新烈士的重现只有火的照耀才能烛照阴暗的角落。文字是材料,思想是火柴,我情愿当一个烧火的。
   火,在胸中燃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18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分享你的收获~!
摊开一本好书,激发智慧的火花,感受心灵的交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19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智慧的缺口
                         ——读祝勇《智慧的痛苦》
    在春天酝酿的季节里,我始终萦怀着祝勇的《智慧的痛苦》,起先在大学里图书馆认真地读过,然后爱不释手地还掉,最后义无返顾地购买,我相信购买的是智慧而不是一般的文字垃圾。
    祝勇的文字是借助于名家的解读来折现。随着文字娓娓地叙述,大师思想精髓在期间奕奕发光,而这种精髓是历经祝勇思想的过滤后沉淀的精华。从重读鲁迅周扬等大师级人物入手,笔锋所触及当代活跃于文坛的伍杨等甚至还是祝勇的朋友,但他还是依据文字来看人物的思想。
    祝勇的文字飘逸轻盈,看似平淡,但遣词造句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地步。加上书的装帧的精美,书香幽幽,泛于其间,荡漾于智慧的海洋之中。这是一片智慧的田地,祝勇聚集了这写精灵的文字,用他的思想作为线贯穿,通过他的解读,我们找到了了解并真正走进文人内心的缺口,打开了这个缺口,智慧会从其间汩汩流淌,这是一股只要文字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智慧之溪流。我愿意躺在溪口,让水流静静地舔舐着我的肌肤,这种感觉正如现在沐浴在春天的氛围中,温暖并不燥热,凉爽并不冰冷。
祝勇其他的书我还看过系列的另一本《被思想搁浅》《禁欲时期的爱情》,这些十分优美的文字令人耳目一新,但现在祝勇参与编写的书实在太多了,我认为更多一些商业化的味道,而且装帧质量太佳,价格太高,所以很少问津了。
   但无论如何,祝勇,我会关注你的,以后文字的道路,并仰望着。
   我很喜欢祝勇女儿的名字,我也剽窃了作为儿子的名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漂浮在苏门达腊上空
        ——读铃木正夫《苏门达腊的郁达夫》
   雨肆意地洗刷着  为苏门达腊留出一方晴空
   故都的秋色雕瑟在沉沦的年代  
     1945年春风不再沉醉
   南洋汹涌着浪涛倾诉了毒纛的吞噬
   苍老的足迹穿起北平新加坡巴爷公务
   武吉丁宜苏门达腊血色的经线
   文字在其间掩埋
   人格奔波逃难生存逼仄的窘困
   南洋的阳光骄傲地盛开
   与狼共舞是流言蜚语的源头
   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
   心中埋藏着千万个太阳热火燃烧
   赤道铸造的坐标坚定着自己的方向
   龙是联系的暗号
   在旋涡的挣扎中舞蹈
   秋天在北京更加醇厚
   文字在废墟中生长高大形骸颓然扎在季节深处
   无名的归宿永远蔓延文学史末端没有方向
   我一个虔诚的文字信仰者在雨夜翻读
   一颗飘荡在苏门达腊上空的灵魂
   读出了一个汹涌着悲愤的南洋。
   眷顾着北极星的指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
一起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
楼主的书评冰蓝要慢慢研读.
寻个座位先.
"我一个虔诚的文字信仰者在雨夜翻读/一颗飘荡在苏门达腊上空的灵魂/读出了一个汹涌着悲愤的南洋"  
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3-23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有书作伴,与书同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一个人的经典(读书笔记连载)

                  千古风流一兰亭
                       ——读《兰亭集序》
   如果说某种集子因书法而垂名,那《兰亭诗集》当属第一,因为王羲之行若浮云,飘若蛟龙的行书驰骋古今,那绍兴幽静的兰亭不再凄清寂寞,时时烙在历史的坐标上成了一个显著的点。
   重读《兰亭集序》越发亲切,其文字,其思想,其意蕴,不待言说。看第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十二个字就让你顿感清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则是现在江南绍兴三月(阴历)未到天气绝好的写照。绍兴兰亭去过多次,王羲之序中景物在历史风雨后的今天仍尽力模仿存在,修竹阴冷,青翠欲滴,墨池染碧,白鹅仰天,当年王逸少风采略可见。
   本序并不囿于写作情况的言说,宕开一笔,言及古今。我很喜欢鲁迅先生所喜欢的魏晋时期,这是一个士人自觉的时代,正如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样,魏晋有它吸引的魅力。王羲之冲破玄学的禁锢论及一个博大精深却无法寻求正确解答的人之生死的命题,在寻求过程中却更是对后者的沉思启发。“死生亦大矣”是一种切实的感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对时人针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对未来坦荡的目光。
    我,一个序中所言的微不足道的后人,在三月三又快临近修禧时的日子里重读这千年前的经典,心越来越平静,遐想于王羲之行书飞舞的时空里,我望见了魏晋风度的影子和一群在山林边缘挣扎的灵魂。
    兰亭千古,《兰亭集序》千古。
    (2005年3月23 日上午于绍兴)
附录: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27 22:29 , Processed in 0.0909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