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8|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感悟杨绛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信很多人对《围城》并不陌生,其作者更是耳熟能详的了。多年前读《围城》,因着年少,只是由心里喜欢,却说不出好在哪里。久而久之,从这部小说开始,开始了解作者钱钟书的各种著作,一路看过去,我了解到的不止是一位学者,还有他的家庭。于是,我也了解了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杨绛先生。
其实,我对近代乃至当代的人物传记看得不是很多,多是从一些文献记载中粗略了解,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判断构成了对他(她)们的大致印象。于此,对人物的感知偏差在所难免。
那日,偶然在书店书架上看到一本书,牛皮纸封面,设计简朴,和其他色彩绚丽的书籍摆放在一起颇为醒目。随手抽出来一看,原来是《杨绛传》。大致翻了翻,书的包装很简单——精装未必好书。打开它,书香四溢。于是坐到阅览室细细品读起来。一气读完已至书店关门的时候,仍是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些年,书是越出越多了,而我也越来越不会选了。能有这样一本让自己一气读完定神想想的书真是不易。其实,我也自知自己是有些浮躁了。
这位与钱钟书自由恋爱而结合共同在英法留学又归国的女学者,也许她与女儿钱媛在写作方面的成就不及钱钟书,却都是众所周知的翻译家。事实证明,在这本书中,我更多的看到了一个女人,一个走过风雨风烛残年的女人毕其一生泼在生命上的笔墨。
文章的字里行间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有平实的诉说。本书从杨绛的故里家世写起,写到了她的大学时代、留学英法、孤岛岁月、十年尘世和晚年的笔耕不辍……
书中几段文字让我深刻。钱钟书1941年与杨绛在上海重逢时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对钱媛小时候识字的描述,让我想起母亲对我小时候识字的讲述;钱钟书夫妇对政治的远离……
我羡慕这个家庭。它恰恰合着我理想中的模子。父母不去禁锢子女的思想,却用自己熏陶他们离不开知识的海洋。钱氏夫妇的学者形式,恰是我心中所崇尚的:远离政治,不必显贵,专心治学。
如果你告诉我,一位90多岁的老人,两年内先丧女后丧失,如搁在从前,我一定可怜她。然而杨绛让我羡慕。她走过了自己平实又不凡的一生,她拥有亿万人向往而未得的幸福。我指的不是一个百姓的幸福,而是一个学者的幸福。此生足矣。
我用了一个下午跳进她的回忆里。在他们的生命里寻找着可拾之处。我已经不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看到好的就拾起了,只能拾起我拾得起的。感谢杨绛,她让我宁静。
最后,引用杨绛所著的《我们仨》中的一段: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悟杨绛

读书有感有所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4-2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感悟杨绛

生活,一个大熔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6 14:41 , Processed in 0.0694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