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70|回复: 2
收起左侧

[原创]以市侩手段度学者良心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9-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不喜谈这等“严肃、正规”的话题,但其似乎也与自己忧关,不禁说两句。
    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在即,引起众多人对考核内容置疑。一般来说,在中国考试科目和难易程度只会越改越甚,决不能轻易减弱。从官方的角度看,改革趋势得反映教育的先进性水平以及各部各委的工作业绩。至于考试手段的实质目的、意义、考生的应试成本与效果,那都是次之的问题。
    大学招研究生是为社会培养学术型研究人员,不是教育出全才。入学应以这个最终目标为准来制定考试内容。研究人员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基础能力,定量推理能力吧,可是有哪一项被列在考研内容中了?而今只见本科快毕业的学生拼死拼活地背四年的课本,因为老师早已教导过:把课本背熟就没问题。于是高分招进的研究生中出现了从来没有写过学术论文的,更甚者竟连语言表达都不怎么合格。不过目前对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来说背课本已经不成问题,研究生考试实际的真正硬约束是英语,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高等教育为害深远的一个弊端。
    制度改革是发展的必经道路,教育的不足之处也为有识之士洞悉,于是就得以改革为手段来解决问题。可是在良知与手段之间,做得合乎天理人心,是殊为不易的。改革完全依学者的意见,则反映不出行政部门管理的水平,泯灭了他们的业绩。虽然学术和行政二者难以两全,但最终还是要以各种方式硬生生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才有中国特色。殊不知改革的结果已经失去了本质的考察功能与目的。
    众所周知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得惨不忍睹。社会拒绝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是否定了教育本身,不知道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的畸形。在我们原始的寄寓中,研究生应该是学生的一个“目的”,如今却成为一种“手段”,考研变得与学术研究无关。
    教育的挑选是社会隔离的结果。为学术领域挑选合适的人才,把他们培养得优秀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入学考试这种挑选手段如今连“合适”这一关都把握不住,社会凭什么不否定自身的教育?而这样的“隔离”事实上是把真正的人才隔离于外了。
    中国真的知识分子,论道容易举世难。权利观念大于信仰,信仰意识又高于科学理智,在此大背景下的入学考试改革又怎会让人不忧心。尤其是作为考试对象的学生,一个看来不大的改革之举将换取他们多大的成本,有谁帮他们计算?也不知道七十年代及更早期的学者,若当时面临如此困境会做怎样的抉择,是否依然成就铁骨铮铮的学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4-8 21:50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6-9-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以市侩手段度学者良心

    这种入学考试制度,令人深思。~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9-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以市侩手段度学者良心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7 20:43 , Processed in 0.0734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