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我不喜欢商业电影,但我尊重这个时代的需求。
-----题记
又一次破例了,观看了争议颇多的商业影片《黄金甲》。在观看之前,诸如《雷雨》翻版,节奏拖沓,情节不合理等等贬议,让我几乎再也找不到创新的批评角度了。甚至一眼没看的情况下,头脑里已经波涛汹涌的认定此片一文不值。直到5个小时前,看到随意仍在桌上翻开的《伦语》上的一页:“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恍然想到全球4亿多的票房,总归有它的理由吧。
或许是审美期待值因为那些负面评论而降得很低,看完片子,虽不能说震撼,但还是被片子的艺术效果感染了。与《英雄》和《十面埋伏》相比,《黄金甲》结构严谨,画面细致。人物服装和宫殿场景造型,充满想象的张力。矛盾铺陈细腻充分,演员演技纯熟到位。影片成功地塑造出晚唐五代奢华的时代风格。传神的人物心理环境塑造,使华丽的孤独与喧闹的寂静,饱满而诱人。全剧画面也给人形成了完整的美学享受。尽管该片有太多的遗憾,但我还是惊叹了:这样的视觉盛宴也唯有老谋子能拍得出。
不写影评,想谈谈看待商业电影。
张艺谋拍商业片已有几年,关于他的批评和他的票房一样蒸蒸日上,大有势不可挡的趋势。这个现象颇值得深思。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定商业电影是艺术垃圾,为什么还有人前仆后继的观赏呢?难道全民素质都在退化?假定商业影片是一种肤浅的艺术,那么当肤浅成为潮流,必有他社会背景上最为深刻的一面。
没有张艺谋,商业电影依然再。它的昌盛不是和某个导演或者制片人有关,而是和社会需求有关。紧张和快捷的生活节奏,人们需要放松,便有了浓烈感官刺激的需求,而经济效益则需要盈利,这样艺术必然会与商业和需求联姻,这便是商业电影。票房最能说明的便是民众需求度。批驳也罢,鼓励也好,应需而生事物,无论是社会范畴还是自然范畴都是无法都否定的。谁也无法遏止它的发展,除非改变社会模式。事实上这种商业化的娱乐消费,在现今的社会比比皆是。又岂止一个电影领域可以扭转的?
当然,什么是肤浅,我看也未必是客观的外界。正如禅宗的很多顿悟的公案,有人因砍柴而悟,有人因读书而悟,有人观粘花而悟,这砍柴读书是有差异,但人悟性到了,差异便没有了。依旧是心有多高,境便有多高。《黄金甲》轻松的看,场面宏大华美,深入的看,也不乏感悟。比如,影片隐含了每一步真相需要代价,看似主动的争斗却是无奈的爆发,物质再奢华也依然是动摇不了自由的匮乏等等深意,从这个角度看《黄金甲》是壮美的,更是凝重的。
至于有些人吹毛求疵的从技术运用上看,从割裂的细节看,从苛求合理的角度看,忿忿于这里太假,那里有悖常理,最终只能迫害了自己的欣赏乐趣(电影从业者另说)。殊不知,电影的本质不是旁的,恰恰就是“假”。正因为是化了装的生活,才吸引了在真实生活中疲惫的人们。
倘若说最不智一种观赏角度,当是做政治化解读。近代史的后遗症使国人太爱把一切上升到政治高度。记得克林顿在北大答问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就一脸责难的质问,似乎在她看来,对于美帝国主义,连基本的礼貌都可以免了,自己代表的便是社会主义。看电影这样的心理定位也大有人在。总是把自己放在阶级斗争的座椅上,想着这个片子赞扬了哪个阶级,批驳了什么精神。难道除了这些,我们就不能从寻常人性的角度看?何妨用一种人性的关怀把它看成一个家庭的故事。站在空中那么高的地方往下看只怕看到的只能是云山雾罩的迷惑。
这样的情形和历史有关也和教育有关。
大家小时候一定学过《阿Q正传》,老师提问:揭露了什么呀。回答千篇一律:国民的劣根性。难道鲁迅先生些阿Q就是为了说国民的劣根性?我想引用一段别人的文字“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决非仅是揭露什么“劣根性”,而是让人们反思造成这种扭曲人格的根源:教育。阿Q的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什么先天的“劣根性”。若说劣根,的确存在,但“劣”的根源,在于教育,在于传统中的那些杀人于无形的糟粕。一说教育,人们往往狭隘地联想到书声朗朗的学堂,其实那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人自出生那天起,就一直处在周围人的教育之中。社会,才是真正的学堂,而阿Q,不过是这个学堂里的一名成绩越优秀就越可悲学生罢了。”
批量生产和灌输思想性答案,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缺陷。至今,这种我们还没有从这个缺陷中走出来----看对黄金甲的品论就可得知了。我不知道那么多持类似批驳态度的人有多少是不在别人的灌输下,自己独立思考的结论。
“墙倒众人推”一句古话道出的却是人性可怕的盲然。正如余秋雨热和批余秋雨热,于丹热和批于丹热。事情一到这个地步,本来面目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人喊打”的那种群体亢奋的感觉。人们很多时候不自觉地便盲然而疯狂的追随了根本不了的事物。正如,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押赴刑场的人们群起用污物泼打,正如鲁迅的《药》中的人们争抢革命者血做人血馒头。还有一则更近的故事:“文革中广西吃人的事。某坏人被群众揪出,众人同仇敌忾齐齐动手,很快一个大活人就被割得只剩一副骨架,两个老人家刚才挤不进去,等人散了,才有了机会,一人拿一支管子上去吸脑髓……多年后去广西采访这些当年吃人的普通人,他们表示,当年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那些都是坏人。”
这样的盲目从众性并没有随历史远去,而是潜伏在更加文明的社会,将人性的残忍和盲目演绎的越发隐蔽和多样。
我很想问问鄙视《黄金甲》的人们,你少看了吗?黄金甲究竟怎么你了?你可以选择不看,但请不要人云亦云的笔诛口伐。
如同饮食一样,身体要健康需要杂食,精神要营养全面,也是多渠道的汲取。不要把商业电影要求成“十全大补”。或许不必太过于奢求一部电影所能带来的感受,才是让我们避免食味索然的根本。不如在选择和尊重间,给它一点清静。
草于2007年3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