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8|回复: 4
收起左侧

[原创]德国友人在我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友人在我家
娄季初 文   卢水玲 摄影
2007年11月17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粮食、农业与消费者保护参赞苏康胜(德国名字叫Klaus Supp)先生来到我家。次日正好是星期日,我带他游览了贵阳市市容,登了黔灵山,参观了火车站,逛了超市。
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黔灵山瞰筑亭,瞭望贵阳市山峦起伏中绿树环绕,碧云兰天下高楼林立,于是感叹地说:“贵阳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苏康胜先生是和我一起乘1路公交车去公园的。一路上他注意到公交车秩序井然,车内清洁卫生。当时坐在我们座位对面的一位40来岁的妇女向一位60多岁的老人让座后,又有一位20来岁的青年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这位中年妇女。苏康胜先生连声说:“好风气,好风气!这种风气,北京没有,德国也没有。”
晚饭后,我们到火车站散步,征得工作人员同意,我们无票进入了候车室参观。我说:“你们德国没有候车室,我们不行,人多车少,乘客必须有个休息的地方。”他说:“对的,但这里秩序很好,而且干干净净,处处都可以看到有管理服务人员。我去过你们的一个邻国,那里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又脏又乱。你们还有双语广播,这很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双语广播的?”我说:“这个我可说不准。但我觉得,广播的水平越来越高了。”他十分满意地点头。
他来贵阳以前,阅读了一些有关贵阳的报道,还听说贵阳是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但在逛超市时,他感到十分惊讶。他说:“这里应有尽有,我不该从北京买咖啡带到贵阳。这里的超市,十分干净,和欧洲的一样。”他接着说:“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啊!”这是他在黔灵公园茶室向我刚刚学的成语,在这里用上了。在超市我问他,喜欢吃什么面包,以便我作好安排。他走近面包柜,只见各种各样的面包,琳琅满目,详细的看了一遍,指着一种表面带麦片的说:“这种和德国的一模一样,那种黑面包也很好。”说完后,他似乎有点后悔,急忙改口说:“我什么都吃,你们吃馒头、大米,我也可以吃馒头、吃大米。”苏先生是来贵阳向我学习中文的,吃住都在我家里。他这样说,是生怕引起我家额外的负担。
我不知道苏先生信什么教,但他在参观弘福寺时,似乎对各尊佛像很熟悉,而对很多年轻人向“佛”叩头,表示不可理解。看许多人向水池里扔硬币,特别是看到大殿里公开卖写着招财进宝、发财之类的红布条出售,轻描淡写地说:“这个与佛经教规不符!”
苏先生对在贵阳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很满意。第一天,吃维也纳肉饼。他问我夫人,你在哪儿学的?我夫人回答说在奥地利。他说:“你可以开西餐厅了。”
他一次走进我们宽大的电梯间说:“我在北京和大使住的也是这样的楼,是中国大方而无偿提供地基,德国投资盖的。你们这里环境不错。”
苏先生学习非常认真。他似乎不考虑我讲课累不累,除非上厕所和到阳台上抽烟,决不休息。一直到我老伴高喊“吃饭了”才结束。
我们饭后总是要散步的。但散步也好,逛公园也好,所到之处都是他流动的课堂,各种路标,各种招牌,甚至修脚、擦背或与农业有关的植物,他都要记下来。他联想丰富,善于思考。一次我们路过一所骨科医院,他问了以后马上又提问道:“骨科和顾客,有什么区别?它们是第几声?”我们有一天沿着铁路散步,第二天顺着河边散步,他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你昨天说‘沿着’,今天又说‘顺着’?”几乎把我都问尴尬了!一次我们在天河潭游船,他指着山坡问道:“这种耕地叫什么?”我说:“叫梯田。贵州风景好,耕地少,并且大部分是梯田。”他马上兴奋起来,说:“你再说一遍。贵州风景好,耕地少!这是对贵州真实的概括。以后如遇到谈贵州项目,我就这么说。”
我知道,在德国大学里有一种专业叫“对外德语”,培养对象是专门教非德国人学德语的。中国大学有没有“对外中文专业”,我不知道。我是学工程的,不要说没有学过“对外中文”,就是对内中文,也没有作为专业研究过。但我觉得,给外国人讲课,确实与给中国人讲课大不相同。虽然许多词汇我可以直接用德文解释,但离开教具,离开比画,还真不行。例如在讲汉字的基本笔划时,横、竖这两种笔画,倒是好讲;而撇和捺只有拿起毛笔比画演示,才能表达清楚。并且要求他以后即使用硬笔书写汉字,也要写出毛笔的笔锋。经过这样的训练,他的书写能力大有进步。他说:“我来贵阳之前,也学过三星期汉语,却没有弄清楚撇捺和‘斜道’的区别,原来汉字还有这么大的讲究。”
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词汇非常丰富,表达简练明了。例如,在德语里有“拿”和“带”等动词,但必须说明是运用身体的某个肢体或部位才能把动作表达清楚。汉语则不然,“提、抬、挑、背、扛,携”,只要说出一个字,就能把动作表达的一清二楚。但要讲清楚这些字,可真不容易。于是我便拿出撑衣竿做教具,把水果装在一个塑料袋里表演“抬”,把水果装在两个塑料袋里表演“挑”,如此等等,比教娃娃还费劲;他终于学会了。在街上,他看见挑担卖菜的,便说:“他挑着两个篮子。”我说:“不对。”他有点生气地说:“你这么总说‘不对’。” “他挑的是筐,不是篮子。”我解释说。于是就领着他到土杂店里给他讲篮子和筐的区别。“那么,那一群人背的是筐吧?”他又联想起来。“不,他们背的是‘篓’,贵阳叫‘篼’,所以,我们都叫他们为背篼。”我耐心地给他解释。他一边记笔记,一边说:“汉语太精确了!”我接着说:“你看,蓝、筐、篓和篼,都带个‘竹’字头,说明它们原来都是用竹子制造的。”他听了我的解释后,心领神会地说了声:“汉字太科学了。”
他在北京,一直搞不清“分数”如何表达。我用图解法,几分钟就讲清楚了。我在黑板上画了个圆,然后分成几个等份,接着说:“你分几等份,就是“几分”,在“几等份”中取出“几份”,就是“之几”,例如:m分之n。他毕竟是成年人,听了我的讲解,不仅分数,就连百分数全弄懂而且会表达了。
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们谈到宗教信仰。他说:“我信基督教,你信仰什么?”我说:“我和我夫人都信仰共产主义。”他说:“我们要送给你们一批《圣经》,你们政府不准。”我儿子接着说:“我不是共产党员,但我知道,外国出版物,是不能随便进口的。再说了,我们中国人,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我们的教训是:‘你们有圣经,我们有黄金;你们给我们圣经,却拿走了我们的黄金。’”苏先生听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补充说:“你说的对。我曾在非洲工作5年,他们也说:‘圣经换走了他们的土地’。”在接着的谈话中,我发现他对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怀疑。于是我就带着他去青岩古镇,让他参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儒教。又带他去市内天主堂做“礼拜”。从天主堂出来后,他说:“百闻不如一见,这里,谁都可以进来,没有什么限制,也没有人管。”我说:“你可以写个见闻报告了。”他说:“我是负责农业的,属于经济口。宗教归政治口,我只能在聊天时口头说说。”
12月16日下午,苏先生要乘飞机回北京了。上午,他仍然不放过学习机会。我在黑板上用中文和德文两种文字写着:“中德友谊,松柏长青。”他认认真真地照着抄了下来。然后,点了点头,笑着扔掉了不到一寸长的铅笔头。我急忙从纸蒌里检起来说:“这个不能扔。我要把它保存起来。”
是的,一只新铅笔,一个月用的连手都快无法拿了。我几次为他提供新铅笔,他都谢绝了。这难道不代表他刻苦的学习精神,朴素的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吗?这难道不值得保存下来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2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德国友人在我家

点点滴滴传播着古老的文化,中德友谊,松柏长青!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德国友人在我家

从地域风情入手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再详细叙述如何教友人学习,平凡中蕴涵了真情,传播着文明古国的文化,友谊的使者,楼主辛苦了!
问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德国友人在我家

又一篇看了眼困,楼上好月好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2-13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德国友人在我家

为中德友谊喝彩,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4 00:27 , Processed in 0.0769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