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94|回复: 101
收起左侧

[原创]印象浙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17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39 第 4 次编辑]

(一)江南水乡文化古镇-乌镇

幽长的石板老街烙印着悠远历史的足迹,雕花的门窗梁柱镂刻这世代风雨的苍桑,静静的小桥流水映照着人世风情,古雅的庭宅深藏着千年的文明――这就是我脑海中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古城的乌镇。
乌镇已经拥有建镇1200年的历史,其文化积淀厚重绵长,镇上不少宋代、清代的戏台、书院、翰林等古迹至今仍然可见。据导游介绍,自宋至清,小小的乌镇共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近代更是名人辈出,光院士就有30多位,最有代表的人物当然首推文学巨匠茅盾了。
下午2点,跟着大队伍缓缓走进东栅,开始仔细地体会着乌镇秀丽的水乡风情和浓郁的历史文化。两条河流从乌镇中间呈十字形穿过,自然形成了乌镇的四栅一市,乌镇的民居就沿河而建,拉出了伸向镇外的三条主要街道。栅桥所在之地名“栅头”,因其所在镇的方位不同而命名为“东栅”、“南栅”、“西栅”和“北栅”,交会之处的小小矩形街道则称为“中市”,目前乌镇对外开放的是只是东栅和西栅,可就这样乌镇也是每年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江南水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30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1 第 2 次编辑]


在乌镇这座1200年历史的古镇中,有一座近200年古宅,100多年前在这座古老清代建筑里 诞生了一代文学巨匠,这使得乌镇名扬四海,他就是茅盾。镇上的立志书院创办于1865年,至今还保留了当年气息清幽、视野开阔的景象,比起同年的学伴,家住书院附近的少年沈雁冰想必少了许多涉水行船的辛苦,但他的勤奋好学和非凡的抱负在今天已经成为家乡后辈勤奋读书的榜样。
在茅盾游学他乡、行踪杳远的人生旅程里,一直与故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他以后留给世人的数百万的文字里,故园的风情真实可辨。林家铺子就在茅盾家对面,林家铺子所描写的故事,其实就是乌镇当年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真实的体会到30年代当时的城镇小商人的命运和处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32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1 第 2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33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4 第 1 次编辑]

(二)跟着书本游绍兴
在从杭州到宁波的高速公路上路上,你会看见许多广告牌,写的就是“跟着书本游绍兴”,我也想用这句广告词来作为这篇游记的题目吧。
  绍兴这块映发的灵秀之地,数千年书香墨韵,文酒风流,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话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绍兴是个人文荟萃的江南古镇,就是在中学的课本里,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绍兴这里是鲁迅先生的故居,这里有着曾经是一代文豪童年玩耍时的百草园和少年求学时的三味书屋;这里有着锦绣的会稽山,有着大禹碑亭、禹庙和禹像,镌着“江淮河汉思明德”联句的大禹陵,会让我们想起课本里那个“三过家门不入”的大禹;这里还有那翠竹清流,风景清幽的王羲之会友处兰亭;这里最脍炙人口的还有南宋名诗人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有那写着《钗头凤》词的沈园……
    绍兴的风景如同那水巷纵横中的堤埠石一样,沉稳地立在那儿,百年以来不断吸引着游人前往徜徉、回望。


上午到达绍兴后,首先来瞻仰到的是周恩来祖居。原来一直以为周恩来祖居在江苏淮阴,这才明白其实绍兴周恩来祖居是他爷爷周攀龙的居住地,清光绪26年(1900),周恩来的爷爷才命他父亲周懋臣移居江苏淮阴的。
周恩来祖居由祖居百岁堂,周恩来故居涌芬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铜像广场四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随着岁月的久远,年轻的一代人已经淡忘了周恩来总理,可是我们这些学员中,大多数人是知道那段历史的,没有太多的喧哗和嬉戏,人们匆匆看过一栋栋的老屋,静静地听着解说。
周恩来在1939年曾以国民党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回到过这里,并且在这里设宴,招待族中的长辈。我们仔细地端详这些经历过百年沧桑的明代式样的砖石房间,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也能看出当年周家的繁荣兴旺情景。
绍兴的周家真的是很有名气,这里先后产生过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是值得绍兴人骄傲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7 第 2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6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8 第 1 次编辑]

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前行,道路两边是一溜粉墙黛瓦建筑,前后分别是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广场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鲁迅故里实在是绍兴的大户人家,一溜的黛色大瓦房,客厅、饭厅、卧室应有尽有,显示了周家的富庶。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一个原汁原味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49 第 1 次编辑]


百草园(木围栏里为泥墙根原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1 第 1 次编辑]


从鲁迅故居出来,我突发兴致想乘乌篷船,也体会一下那种悠然的感受。从鲁迅故里到沈园着小小一段路,我和一位学员每人5元钱,乘了一只乌篷船慢慢摇向沈园。一路我睁大眼,想捕捉古城特有的一些绰约风姿之类的场景,可惜这段河流太窄,两边还有高高的河堤,只能静静观看一两只乌篷船在水面滑过。
坐在乌篷船里,看见船桨把水面上的倒影拨成零碎。船老大有时用单手划船,有时候用脚划动另一只浆,还真是配合得挺好。小镇往往保存了真正属于绍兴的原汁原味,在那里坐上乌篷船,戴上乌毡帽,“咪”点绍兴黄酒,切切实实做回绍兴人,一定感觉十分不错,但是在绍兴最让我游思飘飞的,却是芳草萋萋的沈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2 第 2 次编辑]


(三)沈园情怀

沈园坐落在绍兴东南部,原是宋代越州一沈姓大户的花园,史称”沈氏园”,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人们都知道发生在这里的陆游与唐婉那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悲剧,读来至今令人心碎,以致我常常魂牵梦萦到沈园。这也是那些经历过爱与不爱、幸与不幸婚姻生活的人们才会有强烈的感悟,是那些经历过生死恋者们感到的痛楚伤害,更多的则是徜徉在爱河的多情伤感人挥之不去的惆怅。
从鲁迅故居乘乌篷船来到沈园,首先见到的沈园大门外,横卧着从中劈开的两块石头,寓意分开的两人,两块石头原本应是一块的,可石头从中劈断后又紧紧相依,石上“断云”二字,想是取自于陆游的诗句“断云悠梦事茫茫”。断云是取了断缘的谐音,缘份天定,真能断吗?倘若真的断了,也许就再也不会有错错错之叹,不会有难难难之恨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3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4 第 1 次编辑]

踏进沈园那一刻,我便敛声屏息,在园里寻觅依然孤寂的宫墙柳。沈园确实是很美的,窄径闲池,花木扶疏,垂柳依依,假山静谧,亭台空悠。倘若能抛开情感只赏美景,或许也能成为一件悦心悦目之事。只可惜如我这般终是凡人,抛不开情感的牵绊,扯不断情缘的纠缠,便注定了会有疼痛。
    走近孤鹤轩,光是这名字就令人伤感起来,难道早已注定了无法成双么?门柱上那幅 “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阑,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的对联更是为游人频添了不少的感伤和叹息。
   
     走过令陆游落泪的春波亭,走过惊鸿照影的葫芦池,再经过梅丛幽径九曲八弯后,面前就是那面低矮的黛白墙,墙上面已经爬满了青苔,那两首著名的《钗头凤》就刻在墙上面。
目睹那堵用古沈园老砖砌成的断垣残壁,默然凝视荡气回肠、肝胆欲裂的爱的绝唱爱的誓言,在寂廖中让那两阙绝唱悄然爬上心头……“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感人的是这人世间的绝唱变成了互诉衷肠,唐婉之难以名状的悲苦情感,离情别绪,更令后人每每垂泪:“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数百年来,如织的游人总是在这里寻找绿荫砖墙上刻下的悲歌,或是想在历史的悲剧中去洞悉爱情的真正底蕴,只是后人的凭吊或感叹对于早已逝去的人和逝去的爱情又有何意义?唐琬何其不幸,唐婉又何其有幸,竟有一个终生牵绊的人,牵魂绕魄于生前身后。那一声声叹息,叹在悠长的等待上,叹在心碎的缠绵里,叹在这古老而幽静的沈园。袅袅烟霞无声的飘落,轻问一声:有多少的爱可以重来?爱情已远,留在沈园的,只不过是一声薄命的叹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6 第 1 次编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7 第 1 次编辑]


我久久凝视这绿树从中的绝唱壁,这历数百年风雨悲叹穿千古,经人世间苍桑哀怨动天地的诗句。我的思绪正沉浸入历史的长河,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我仿佛穿越八百年时空与陆游面对,曾经金戈铁马的你,因为“孝”道的无奈,而辜负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你欠下的感情债是永远无法偿还的,那份无奈,那份愧疚,我是能理解你的。你提起笔在粉墙上题了一首千古绝唱的《钗头凤》。千百年来,情以词传,园以情传,使沈园亦成了千古名园,留下千古伤情在人间!
    对沈园这份情感,那是因为这份情感悲剧永远沉淀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就像我心中的一道永不愈合的陈年旧伤。园内的花红柳绿,恰似落红的泪水在凄然地流着,美丽地盛开着,却再也激不起一丝丝的欢笑。园内的树木依然惨然地立着,仿佛在静静地守护着一位玉殒香消的红颜,不动声色地默哀着。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她而黯然失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南太阳在 2008/06/23 11:58 第 1 次编辑]

梦断香销情到深处尽沧桑!也许它本来就是一个令人肠断的伤心地,总是写满了生离死别的愁情。细品相思,思念就会越长,一分尘缘,却无法了却半生眷恋。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怀又不由得涌了出来,千般心事,万般情怀,饮下的是由命运酿造的人生苦酒。
    物是人非,还能记起今生的最后一次邂逅吗?怎么还有今世今生如此的牵挂,如此的难舍难分呢?终于在这一天,我把那埋在心里面一切一切带着泪的怀念留在了沈园的那一壁断垣上,就这样从此成了我心中对你的思念的寄托,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梦魂萦绕的家。如血的夕阳下,杨柳悲风,飞花片片,我转过身去,留给了沈园一个惆怅难舍的背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四)航民村的启示
  
如果你熟悉股票,那你可能看见过“航民股份”这只股票,2004年10月上海交易所上市,可是你万万想不到,这是浙江省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的集体村办企业发行的股票吧。
5月15日,当我来到这风景秀丽的钱塘江边的航民村参观考察的时候,我也不禁为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感染了,短短20多年里,航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个靠吃国家补贴的小渔村,今天发展到了村办企业年销售产值36亿,利润1.6亿的成绩。
1978年底,航民村人均收入187元,属于浙江的贫困村,靠吃国家补贴过日子,为此村里光辊不少。1979年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村里靠6万元办起了第一个村办企业――印染厂,当年就做到了产值36万,利润13万,多年的连续发展,村里陆续办起了以纺织、印染、热电、染料、建材、冶炼、饰品等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以宾馆、商场和房地产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以机械化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全村339户、1083人,可现在航民村打工的人数超过1万人。
航民村村庄建设也达到一般县城的规模,全村从幼儿园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上大学享受奖学金,全村统一实行了村民的养老保险、医疗制度等等。网络、电视进村入户,人人有企业上市的股份,文化活动也搞得很好,率先跨入了全国富裕村的行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印象浙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8-2 11:44 , Processed in 0.0925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