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2|回复: 6
收起左侧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和尚是外来词,自佛法东渐以来,毫光灿烂,照开昏蒙,戒定真香,氤氲冲天,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普结佛缘,启迪民心,列佛法之奥秘,发真如之幽微,借助神神道道的公案在槛内槛外辗转不已。且不说一苇渡江、面壁成影,也不论明镜非台、虎溪三笑,在崇山野谷市井平畴里出出入入的和尚本身就成了一个大公案。
    但是佛教刚开始是随着来中原做政治或商贸生意的西域人带来的,在当时并不行世走运。当时官方明文规定,“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中国的老百姓向来听话的,当时果真就没有出家的。后来一直到曹魏嘉平年间,就是差不多三世纪的时侯,颍川出了个叫朱士行的,冲破了国内外的大防,走进了西域人怪模怪样的庙里去,成了第一个汉和尚。后来就渐渐蔚为大观了。以致今天不管走到哪座名山胜景,都能见到不知哪朝哪代的古寺,隐现半檐一角,木鱼声声诵经阵阵。狠赚了现代人不少门票。
    《聊斋》里也有个了不起的和尚,金和尚。跟很多和尚一样,金和尚出身穷苦,穷苦还不算,还生在一个无赖的家庭。父亲不够吃嚼的时候,就以区区几百大文把他卖给了一家寺庙。金和尚念不下去正经,就帮庙里搞三产,放猪满山跑。方丈去了西天之后,金和尚干脆辞寺下海,做起了生意。很快就发了。
    发了的金和尚就干起了俗事。买好田置华屋搞装修,弄得繁华簇锦的。吃穿住行婚丧大事都很排场。——接下来蒲老爷子就用了彩墨,金砌玉雕,镂花饰物,铺张扬厉的,象个大赋。这在老先生的文章里是不多的,你看——“梁楹节棁,绘金碧,射人眼。堂上几屏,晶光可鉴。其后为内寝,朱帘绣幕,兰麝充溢喷人。”这是说住;——“十余筵可咄嗟办,肥醴蒸薰,纷纷狼藉如雾霈。”这是说食;“一声长呼,门外数十人轰应如雷,细缨革靴者皆乌集鹄立,受命皆掩口语,侧耳以听。”——这是说行的排场。还有蓄妻养子养门人,包揽词讼,横行乡里。享尽荣华富贵的金和尚终于死了,死的时候最后还气派了一把,前来吊唁的冠盖云集,道路拥塞,“冥宅壮丽如宫阙,楼阁房廊连垣数十亩,千门万户,入者迷不可出。”——如此的排场,就象是一个做惯青菜豆腐家常菜的厨子猛然大操大办,做起了满汉全席。冷风凄雨惯了的蒲老把这段文字写得有点慌慌的。
    我小的时候村头的寺庙已经被破四旧破掉了,我对佛教的理解来自邻居,他是个还俗的和尚,成天盖了顶帽子,夏天草帽,其余时候就是软不拉叽的棉帽。据说里面捂着的是三三得九九个火烫的戒疤。他兄弟多,家贫,被送到有名的金山寺,师从盲眼的长老。长老叫他念经,待他也苛。等长老外出,他牵杖在前面走,见坎他就跳,长老估摸着也跟着跳。后来没坎他也蹦,长老还跟着跳。成了他少年一乐。他下得一手好棋,但娶了一个口粗体壮的猂妻,常常挨打,碍于面子,可能还有修来的忍功,他也不吭气。后来开放了,死人放焰口,他记起成篇的经书来,那毕竟是他的童子功啊,就满世界给人家做法事,吃喝是人家的,还有辛苦的大钱。家里渐渐就太平了。帽子也换了崭新的硬檐帽,不戴时头皮发亮,象罩了光环一样。说话底气十足,一副见了大世面的样子,就是在主家招待的时候据说还是要肉吃,素菜是不动筷子的。这两年听说他去世了,我一直不知道他死的时候会不会象寺院的和尚一样,是用两口大缸扣着火化的,也不知道他死时是不是很安详,心里很宁静。但是我知道,他的徒子徒孙们现在还是络绎在乡村道上,赶着死人场子,诵经吃肉拿钱。
    我在的城市里有两个著名寺庙。一南一北,一在河边一在山上。山上的这座是著名景点,人声鼎沸,成年大兴土木。早些年和尚就有车有大哥大,出国不断。名扬海内外。寺院的和尚还有级别,参照公务员系列,大和尚是正处,依此类推,副处正科副科正股副股,到时领饷数钱。河边的这座就冷清多了,不通大路,不收门票,粮菜自种,麻衣自纺,不到民间做法事,只是一味诵经。心思乱了,在河心里有座空房子供僧人辟谷或沉思。想定了拉绳,长老会派船接回彼岸。
    唉,和尚有凡心,古来就有之。对于这个金和尚和许许多多的金和尚们,蒲老气愤不已,下口极狠——“五蕴皆空,六尘不染,是谓‘和尚’;口中说法,座上参禅,是谓‘和样’;鞋香楚地,笠重吴天,是谓‘和撞’;鼓钲锽聒,笙管敖曹,是谓‘和唱’;狗苟钻缘,蝇营淫赌,是谓‘和幛’。金也者,‘尚’耶?‘样’耶?‘唱’耶?‘撞’耶?抑地狱之‘幛’耶?”——也难怪蒲老爷子生气,生老病死本人生大苦,以拯救人心为己任的和尚居然以这个高尚的职业谋生牟利,这就是不洁甚至是玷污无疑的了。精神导师必定是苦其心志者才行,心思花了,心不静了,还能做成真是笑话。佛法不灭,香火日旺,但“与时俱进”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谁能理解国人恨道不恨僧,那中国的问题他就懂了大半。呵呵,我发觉还真是不懂。
   阿弥陀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妖姬读聊斋,好看 :)
最怕游山逛庙,香烟缭绕,摩肩接踵的,心哪能静?
庙里庙外生意兴隆,佛祖若知道他是如此普渡众生的,一定偷着乐吧?呵呵~
如果诚心要拜,还是去河边那座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有趣。
在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此类记载。
更为滑稽的是,此和尚还能利用“科学”道理,骗取多人钱财,并且,其手段之高,竟达到了“举国信之”的地步:
某河间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于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闻之者说:“吾平生信佛不信僧,信圣贤不信道学。”
佛道之学,皆博大精深,只是有顽劣之徒混迹其间,装腔作势,败坏名声。故“信佛不信僧”者亦不无道理。
前几年曾去某寺院游览,无意瞥见正在做法事的和尚不时偷窥几眼腰间的BP机,观其状实令人想笑。
50米深深蓝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3-5-4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不曾闻如今的尼姑们还要搽胭脂抹口红么?
却不知这六根都已清净了的女僧又是美丽给谁看呢?
一直以为妖姬是女地,这篇文字一看之下可以认定男是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4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比起前几篇聊斋来,妖姬的这篇奏精彩了许多
加精华~没人反对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5-4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读聊斋之金和尚

妖姬的文字总是十分老辣。这一次仍然是写读聊斋,手法却明显变了。
比前几篇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7-17 03:02 , Processed in 0.0791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