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0|回复: 3
收起左侧

[原创]松的随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26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松的随想
                             柴福善
“岁寒三友”,松为老大。即已写了竹梅,松当然不可或缺。而松不比竹梅主要生长于江南,无论南北东西几乎无处不有,无疑是树木中的大族了。
松所以能够居于三友之列,当以其经冬而不落叶(据说还有一种落叶松,北方平原及低矮山区似不多见),且依然苍翠。如孔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看来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细心地观察到了,而且一语道出其不惧严寒的品格,乃至二千多年过去,这种品格依然没有改变。其实,日出日落,花开花落,百姓什么看不见?什么不明白?看见明白也道得出,芸芸众生,充其量不过是自言自语。孔子是名人,后代尊为至圣先师,开口就为至理名言,让人萦系于怀,念念不忘了。
就松而言,绝没有杨柳的妩媚与多姿,也没有桃李的芬芳与灿烂,就那么素面朝天朴实昂然于天地之间,不管是悬崖绝壁,还是荒凉贫瘠,不择地而生,一切顺其自然,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清人郑板桥曾有诗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虽不专为松作,但借用过来倒恰如其分。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自有其怪言怪语,而此诗却一点不怪的,情景理交融,说出了别人未曾说过的言语。话又说回来,世间需要松并以松的品格激励鼓舞于人,却不能偏废贬低其他,正如李白诗所写,“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因而同样需要杨柳桃李以及其他高矮粗细大小的花草树木,这个世界才会真正的多姿多彩芬芳灿烂的。不然,如果只是单调的松们,不知世界将乏味成什么样子,自身的品格大概也无从显现了。
这多年或游历名山大川,或览阅书本典籍,曾见得不少超凡脱俗非同寻常的松。众所周知,黄山有迎客松,早已名扬四海,甚至成为物品商标,具有了无形的经济价值。要知黄山不只于此,当年徐霞客在绝巘危崖间,见“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叹道,“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人们往往只注意名松而忽略这无名了,无名更有奇景,这就是徐霞客的慧眼。京西戒台寺,满山青翠,古木成林,最多且有名者是松,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抱塔松、龙凤松、凤尾松、凤眼松、菊花松和莲花松,号称十大名松。“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如卧龙松,蜿蜒横生,树皮斑驳,已历经千百个春秋了,看去宛若一条卧龙。晚清重臣恭亲王奕訢,在权势倾轧中“养疾避难”幽居于此。表面读书吟诗,参禅悟道,实则每天眺望京城,以图东山再起。亲王手书“卧龙松”,当寄情与松,以松自喻了。卧龙松至今依然,而亲王眺望十年,终于被慈禧召回朝中,怎奈病弱之驱,没几年光景就谢世了。泰山有“秦松挺秀”的“五大夫松”,京北红螺寺有三绝之一的“紫藤寄松”,天津盘山之松誉为“天下松之宗”,河北易县清西陵四帝九后的陵寝就掩映于千姿百态的古松之中……,天下松树何其多,不必一一罗列赘述。
清人李渔曾说,“‘苍松古柏’美其老也……。如一座园亭,所有者皆时花弱卉,无十数本老成树木主宰其间,是终日与儿女子习处,无从师会友时矣。”所言极是,这是一种审美取向,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确实,园林好建,古木难求。一座再好的园林,几年光景也可建成,一株古树尤其是松柏,动辄几百上千年,以至树上都长满老年斑似的树瘤,那就是太阳下一棵活的文物,一段每天都在生长的历史。我脚力所及的天下名山不缺少古木,倒为那些人为的新造景观而遗憾,毕竟消失的园林景观可以复制,而松柏这样的古木不可复制,也不能移植的了。
                                    2003、6、8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2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松的随想

那就是太阳下一棵活的文物,一段每天都在生长的历史
一切事物,当它承载了历史,积淀了时光,便显得意味深长起来。
深长到让我们的心都会在想到它,见到它的某一刻突然被震撼……
福善兄的笔触总是厚重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3-10-28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松的随想

写得真好.
如果人们多爱惜一些,或者那些生命也还能再长久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3-10-30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松的随想

谢谢寒塘、江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3 20:33 , Processed in 0.0793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