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6|回复: 9
收起左侧

晋南怀古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7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枫竹秋韵在 2004/02/07 09:22am 第 1 次编辑]


                      一  坐火车
很久没坐火车了,很久没坐火车去山西了;它勾起了似乎很模糊的回忆,它联系着穷学生的快乐,穷小子的浪漫……
窗外是看不穿的夜,我们被拖曳着在浓黑中穿行。车身摇着,车轮与轨道单调的轰响似乎显得很遥远,象是从地底传上来的远古的鼓点。有点象摇篮;其实摇篮的滋味早已经忘却了,但想必是这样的:很温暖,摇,摇,仿佛世界都在轻摇;摇篮就是婴儿的世界,安宁、温馨,是母亲怀抱的替代――作个婴儿真好。
回首窗外,依然是浓的黑,我知道,其实那黑的深处就是太行山,很深的山。飞驰的摇篮把我们拖向哪里?我宁愿不知道。我贪恋这黑暗中安全而有些温乎乎的摇。
孤枕太行月,
摇曳过雄关。
春风透骨暖,
往事入梦寒。

                      二  解州关帝庙(全国重点文物)
                          运城市解州镇西关
广义地讲,运城是关公的老家。官办的关帝庙在运城的解州镇,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关帝庙;民办的关帝庙在离它不远的常平村,其实那里才是关公的出生地。
按字典的解释,解州的“解”读xiè,可在本地却被读成haì,包括这里著名的内陆大盐湖解池,也是同样读音。倘若你向当地人打听xiè州,他们肯定瞠目结舌。
解州的关帝庙在清朝时大规模重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族人在关外时就崇拜关公,认为他是“义”的化身。高大的殿宇,精美的牌坊,恢宏的格局,肃穆的气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倒也不出乎意料;然而它的勾栏,或称栏板,却颇让人感到意外。如果你还记得北京故宫的栏板,你马上就会想到云气纹、龙、凤、鹤之类符合肃穆气氛的雕饰。可这里的栏板和柱头却大出人意表,你猜得到吗?竟然是灵动的猴子,农家风味的南瓜,憨态可掬的胖丫头,还扛着一枝莲花。

                      三  常平关帝庙
                          运城市常平村
照当地人的说法,这里是关老爷的家庙,即所谓“关帝祖祠”,距解州关帝庙约20分钟的车程。
这庙的规模比官办的要小了许多,而且多为清代建筑,虽然据说是创建于隋代。但相对小的格局却给人以紧凑的感觉,柏树森森,浓荫匝地,分外清幽,反倒让人觉得离关公近了许多。娘娘殿里供的是关公的妇人,凤冠霞帔,神态自若,象一位大家太太,以我陋见,关公夫妻同在一庙,好象这里是独一份,给人一种家庭感,很舒服。
出得门来,风柔柔的,好象丝绸拂面。地里的麦子长得很旺,油绿中已经染上了浅浅的黄。金黄是秋收的色彩,于是,秋便成了收获的同义词,于是,农民就索性称麦子的收获为“麦秋”。麦子就是这样,染黄的绿毫不费力地把春的蓬勃和秋的成熟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
车窗外钻进南来的薰风,柔柔的,心里充满了欢乐,为了蓬勃,也为了成熟。

                      四  永乐宫(全国重点文物)
                          芮城龙泉村
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雄踞中国佛教和道教壁画之首。我好象从小学就知道了它们的威名。那时,孩子心性,没太在意永乐宫壁画的精美,只是觉得由于修三门峡水库,怕把它淹掉,便把它从黄河边的永乐村搬到芮城边缘的工程令人咋舌不已。以后又陆陆续续看了不少有关永乐宫壁画的画册,才注意到那些壁画的了不起。但与到敦煌的感觉差不多,除了由画片到现实的转化叫人兴奋以外(真的,我们的汽车接近它的时候,我竟然有些微微的激动),它的一切是那样熟悉。
感想有二:
1、 如果永乐宫仍然雄踞在黄河边,从古老的大殿抬眼远眺水从天上来的黄河,触发千古的感怀,那感觉应该远比在闹市边要强烈。正在兴建的宽阔的马路,眼看就要将永乐宫包围的商业网点,让人心里悒悒不乐,隐隐不安。向古迹掠夺利润,是一件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事;可掠夺利润的人也振振有辞――利用优势,发展经济嘛!
2、 敦煌诸神是住在山洞里,永乐宫诸神是住在房子里。山洞里的神飘逸自在,不受羁勒,在山间和云霭中快乐地穿进飞出,好象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人没什么关系。房子里的神规规矩矩,安逸而舒适地过着家居的小日子;常说他们是受十方供养,其实在受供养中也就和我们俗人交往了起来――他们勤于管理人间事务,管生死,管病痛,管发财,管升官,管惩恶,管奖善,甚至还管谈恋爱、生孩子。于是,房子里的神象是我们的长官,又象是我们的家人,有些亲切。
山洞里的神高鼻深目,袒胸露怀,所谓拈花微笑,总有些性感,一望而知是外国人。
房子里的神是地道的中国人,微笑的女神温婉含蓄,发怒的男神,须发贲张,大袖飘飘,真是我们的老祖宗,所以很亲切。

                      五  普救寺·莺莺塔
                          永济市西厢村
说起“普救寺”三字,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多大反应,但若说起《西厢记》来,即使是最前卫的小青年也能至少记起三个名字:张生、崔莺莺和家喻户晓的红娘。此时,若说这三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张生戏莺莺的那座塔就在寺后,名曰“莺莺塔”,大家便都会如梦初醒般地喊道:“原来是这儿呀!”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普救寺,除了那莺莺塔外,都是一把大火后的新建筑了。不过,新寺院的修建肯定受过内行的指点,粗壮的人字拱和其他的斗拱,以及古色古香的破棂子窗,都颇具古意,尽管已是盛唐风光的倒影,却也很令人心动。
打从一接近那庙,就触到了浓浓的浪漫气息。汽车刚一拐过曾是汉唐故道的山嘴,电线杆上一方小小的蓝色地名牌就闯进了眼帘:“西厢”。心头一热,这小小的西厢村多少年来,曾使多少少男少女为之倾倒!从踏进这小村的那一刻,一个“情”便与你纠缠不休。簇新的山门上迎头便是一副簇新的对联:
                           普愿天下有情
                           都成菩提眷属
这可以说是对“情”的一般性描述。进得山门,就是“情”的具体内容了――当然,那细节都是导游小姐绘声绘色地提供的。
人性的深处似乎都有一种窥人隐私的秘密愿望和对偷情的特殊兴趣。难怪总是有游客执拗地向导游小姐追问,张生和莺莺第一次邂逅相逢的地方到底在哪里;这当然是很为难导游的一个问题,但她很肯定地指着一条残破的小路说:“就是在这里!”小路名曰:“莺莺小道”。虽然这不过是旅游业通常的噱头,但大家似乎都很满意。
邂逅相逢,两情相悦之后,翻墙头而赴约会的故事就发生了。因此,我们便来到了那深闺院前。又是对联一副: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很浪漫的地点,很浪漫的意境。一道粉墙前有一丛绿油油的细竹,一块白色的牌子很古雅地写着:“张生逾垣处”。大概管理人员认为“跳墙”二字不雅,似与窃贼有关。其实,张生这么跳来跳去,也可以说是恋情的窃贼,不然怎么叫偷情呢?这墙的外面是一棵歪脖树,正好让张生当了梯子,但里面的墙以我的愚见,似乎高了些,张生若非是跆拳道的练家子,扭了脚脖子恐怕是最轻的伤。
梨花深院的中心,有一道木屏,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莺莺给张生的那首著名的赠诗:
                       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隔墙风影动,
                       疑是玉人来。
诗很精彩,导游小姐的解说更加精彩,令人绝倒。她说,这首诗纯粹是莺莺小姐写给张生哥哥的接头暗号。第一句是时间(月上中天的半夜);第二句是莺莺提供的方便(窗没关);第三句是方法和路径(翻墙头,当然,具体地点张生自选);第四是本接头信件所致送的受信人(古人管心上人叫玉人)。导游小姐断然道:“你看,时间、地点、方法,一清二楚。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旨哉斯言!!!!!
窥人隐私的秘密愿望和对偷情的特殊兴趣弥漫开来。游客们在这神秘而浪漫的院落中,个个脸上都挂着隐隐的、会心的、满足的、暧昧的、理解的、莫可言状的微笑;回首处,我看见司机刘正在试戴供照相留念的张生帽。
对于咱们这样一个很假道学的古国,西厢的故事竟然是从偷情开始,多少算是一个文学上的奇观。当然,它肯定会是以大团圆结束的,没有发生始乱终弃的悲剧,颇合“淫而不乱”的古义:怀春的少男少女从中可以学习浪漫的技巧;大妈大嫂们既可以为之掬一把喜忧参半的泪水,也能够使自己未曾经历浪漫的遗憾和艳羡得到痛快的宣泄;而道学的大人先生们则因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使“男女受授不亲”的原则受到实质性的伤害而摇头晃脑,他们私下里宁愿自己也当一回张生。大团圆是一定的,否则,活泼可爱的红娘便会在瞬间变成“皮条客”或“马泊六”,张生肯定是小流氓,而莺莺必是淫娃。于是,皆大欢喜。罗密欧于朱丽叶式的悲剧,不大合中国人的口味。悲剧会拷问人的灵魂,对灵魂的拷问也不是我们的传统――我们不喜欢拷问;所以,我们是个乐天而知足的民族。
难道我们只配品尝张生和莺莺式的略带甜腻的小戏吗?

                      六  飞云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县县城
飞云楼在万荣县城;万荣县城原来是解(当地仍读hài)店镇,所以,飞云楼亦称解殿楼;万荣县民谣:“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山西有两个名冠全国的全木制结构的建筑,一个是应县的木塔,一个就是万荣的飞云楼。全部建筑均用榫铆连接,不用一根铁钉,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奇迹。应县木塔一柱冲天,
以气势高峻而慑人。飞云楼则是明三暗五的十字歇山顶,矫崾而上,32个翼角缠连交织,宛若展翅的凤凰:秀丽而不失堂皇,繁复而不失凝重,俊俏而不失古雅;凭楼愿望,阡陌在望,的确有些插在云里头的感觉。
楼体靠四根巨木为脊梁,拔地而起,直贯上下,只此四根木柱和这种结构形式,已经是蔚为奇观了。由于楼体复杂,必须施用大量的斗拱,置身其中,你会觉得你被各式各样的斗拱所包围,斗拱本身轻灵的外观,本就十分秀美纤巧,若数百个斗拱在你的左边,在你的右边,在你的前边,在你的后边,在你的上边,在你的下边,你便会觉得是走进了一座巨型的积木之中,巧思巨构,叹为观止。所以,讲解员会骄傲地告诉你,这里是“斗拱博物馆”。
然而最令人感动的,是这里的梁、枋、椽、檩、柱、斗拱、雀替、勾栏、阑额、藻井、垂柱、云墩、驼峰、角背、替木,全部保持着木材的本色。遥想当年,这飞云楼是东岳庙的乐楼,必是描金错彩,琉瓦生辉,飞甍夺空,笙歌绕梁;随着岁月的流逝,红漆剥落了,彩绘斑驳了,终于,木头们脱尽了铅华,裸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原来它象庄稼汉一样朴实:似白而灰,似灰又白,有着祖父般的沉着和忧郁;接近油光的表面,是时光的磨砺;裂纹和原木的筋腱,累累纵横,是岁月的脚步;那清晰的、流畅的、疏密有致的木纹,难道不是光阴的眉眼吗?这里记录了全部历史的信息,这里沉淀了所有欢乐与伤。
人们啊,发发慈悲吧,千万不要借口保护古迹,用现代的红漆绿彩盖住这岁月的脚步,把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儒雅的老爷爷,装扮成红袄绿裤的当代村姑!!

                      七  后土祠·秋风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县庙前村
什么叫意外?原来没想到的事叫意外。从飞云楼出来,天已向暮,还去不去后土祠以及它所属的秋风楼?此前,只知道后土祠是轩辕帝扫土为坛,祭祀土神的地方,汉武帝首次在那里建庙,并写下了一唱三叹、柔肠百结的《秋风辞》;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土地自然是国家的命脉,所以有“皇天后土”之说。再说,那里的秋风楼据说不比秋风楼差。
山西朋友老王就是万荣人,他说:“那有甚可看的,很破,很烂,没甚东西啦。”想了想,不能信他的话,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修葺一新,出售门票的地方,才是好去处。这次不去,下次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怎对得起皇天后土!于是决定去。于是在已见苍茫的天色中向后土祠赶去。
真正是意外!要是不来真要后悔一辈子!
且不说那酷似飞云楼的秋风楼让人惊叹不置,就是那虽已破旧龙钟的后土祠,其规模之宏大,用料之实在,做工之考究,已属罕见。秋风楼的精美多少在意料之中,但后土祠的壮美,实在是毫无思想准备。
后土祠现残存大殿以及与之相连的献殿,戏台和山门,配殿也剩了不少,可惜已经从30年代起就被改成学校的教室了,现在差不多都腾空了,据老乡讲,明年就要大举重修了。
我自信见过不少古建,但这里悬山顶的大殿却是我见过的最宏丽的,锻铁的悬鱼,则是第一次看到;雕花阑额精美绝伦,仿木砖雕垂花柱精美绝伦,形制奇巧而高大的螭吻精美绝伦,结构繁复的刹顶精美绝伦,纹饰藻丽、方座而鼓墩的柱础精美绝伦,宽敞堂皇的并列两联戏台精美绝伦,腾龙飞舞的砖雕照壁精美绝伦,就连被黄泥巴砌住因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蟠龙柱也精美绝伦……眼看不过来了,这就是美不胜收,手中的相机嚓嚓作响,抱着相机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也说不清是建筑艺术的感动,还是意外的惊喜所致,嘴里只是喃喃地叨念着:“太美了!太美了!!”
等到登上秋风楼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冥蒙中的众斗拱和交叉纵横的梁架显得格外有情调,似乎在忧郁地诉说着什么,是远古的情怀?沧桑的低吟?举目望去,连瓦飞甍的后土祠穆然肃立,格外庄重,它代表着我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崇拜。抬眼向远处望去,我蓦地呆住了,黑沉沉的田畴上穿行着一条亮带,那就是母亲黄河的优美旖旎而又雄壮健硕的身体。
且听《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八  司马光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县鸣条冈
司马光祠有点儿荒凉,与其他著名景点相比,我想。可能是那一片长满了荒草的司马氏墓地,平添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阕”的古风,我想。石象生蹲伏在草丛里,忠实地守卫着墓地的主人,面目古拙,被风雨剥去了棱角;那只石虎看起来有些象猴子,我想。到处都是,粗壮而简洁的斗拱,一望而知是很古老的结构,和已经看过的许多庙相似;这里真是古老文化的发祥地,我想。黄土的滞重,人好象也应该滞重,但在古代却偏爱出大官,尤其是宰相级的,可眼下的晋南人却缺少顶尖的人物,不及他们的祖宗,却在搞着发小财、大污染的勾当,不信就看看随处冒着的白烟、黄烟、甚至恐怖的红烟;他们该反思一下了,我想。很精彩,国家一级文物,苏轼写的《杏花碑》,据说他和司马光不太和;古人也许比我们要宽容得多,我想。佛像和胁侍像塑工精美,衣褶和裙裾上的彩描细致生动,是宋塑的精品,在右路的余庆禅院;可两厢塑像的头被文物贩子割走了,被斩了首,换钱去了;讲解员说,还有不少精品毁于文化大革命;一个幽默,“司马光砸光”,或“司马缸砸光”,我不禁想。

                      九  临汾的夜
临汾名闻遐迩的古迹是尧庙,可惜,前几年一把火烧掉了,现在的这座是刚刚建起来的,这足已使识者意兴阑珊。但这次在临汾我们只是过路而已,到时天已落黑。
吃完晚饭,天黑透了。一行人走出宾馆大门,闲闲地在左近的五一广场遛哒;没有了紧迫感,身心俱泰。温温的晚风中,好象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广场的一角开辟成了游乐场,孩子们玩着电动车,脆生生的笑,能穿透所有疲惫的心。司机刘突然说:“看咱们,跟奔命似的,奔什么呢?”众皆默然。
“我们是聪明人吗?”我想。真不知道答案。深邃使人困惑,透彻使人悲哀,严肃使人沉重,经验使人寡断,睿智使人胆怯。

                      十  壶口瀑布
                          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交界处
轮椅,一位老人。老人坐在轮椅上,身边是他的儿女。从岸边到壶口瀑布的旁边,大约有200米左右的距离,浑圆的巨石逶逶迤迤地连接着这段距离,为了游人通行的方便,巨石之间修了水泥的小拱桥,象是一道道括号把它们囊括在了一起。儿女们吃力地把老人和轮椅在括号上搬上搬下,走向瀑布的所在。老人很镇定地任凭儿女们摆布,遇到了一道高坎,儿女们有些吃力;我搭了把手,将老人和轮椅一起搬过了那道坎,老人抬头向我微笑了一下。
一走近壶口瀑布的激流旁,便把老人的事忘到脑后去了,只顾心神激荡地领略黄河的壮丽。离去的时候,我爬上了瀑布旁的岩石,猛一抬头,又看见了轮椅上的老人。儿女们想必是到第一线观景去了,只剩下了他一人。斜射的夕阳中透出了些许金光,洒在了老人斑白的头发上,脸上的老年斑清晰可辨,记录着他走过的岁月,月白色的衬衫在风中轻轻抖动着,越发显出老人的巍然不动;他脸上的肌肉也巍然不动,也许是人生的磨蚀使神经已经疲劳,再也拉不动脸上的表情了,但眼中迸射出的异彩却仍然是黄河子孙的爱恋;老人和轮椅傲岸地兀立在灰色岩石的顶端,披 着斜阳的金,象一尊雕像,刹那间,我觉得老人美极了。我呆呆地望了半晌。
         
                      十一  坤柔圣母庙
                            吉县谢悉村
坤柔圣母庙是一定要去的,尽管从壶口瀑布赶到吉县县城时已经是半下午了。一来这庙的建筑形式很有特点,减柱法使它的建筑显得轻捷,垂柱的藻井更是少见,被誉为宋元时的建筑代表作;二来是这座庙的名字实在有特点。可没想到只是找这座庙就大费周折。
在县城里打听时,一位小铺的主人很坚决地告诉我们,此庙已经不是资料上讲的,在一个叫做谢悉村的地方,而是在县城的边上;“是迁建的这里的,”他笑道。我们大感庆幸:不用多跑路了。所谓迁建的圣母庙的确就在县城的边上,很快就找到了。可是,明清式的歇山顶,簇新的梁柱,让我迷惑起来。当然,那代表作式的梁枋和藻井大体和资料上介绍的相仿,可罩了红漆的木料更是让人起疑,一问看门老头儿,果不其然,这座庙是仿建的,老庙仍在老地方。忍住了心头的愤恨,大家决定,事已至此,不找到原作,誓不罢休!
于是,又返回县城,从头开始。司机刘提了个合理化的建议:应当去问开“摩的”的司机,此辈走南闯北,一定知道底细。司机刘自告奋勇地去了。有顷,司机刘很兴奋地跑了回来,说是庙在城东(这和资料的记载一致),但当地称它为“社喜庙”,如果按这个名字去打听,尽人皆知。司机刘声称,这三个字是他核对过的:社会的“社”,喜庆的“喜”。我知道,许多寺庙的当地都别有土名,但“社喜”二字还是令人不可索解。“社”字好说,凡后土庙都可称“社”,但好象没见过“社”与“喜”连用的。心中仍然迷惑。但大方向不错,也只好如此了。
一路打听去,居然有几个人知道“社喜庙”,心中大定。可是,当我们估计路已经赶得差不多时,仍未见寺庙一类的建筑,心又悬了起来。不得已,停下车来,向一位老大爷打听。按我的经验,在农村地区,千万别向妇女打听路。她们往往没有方向感,对掌故也知之甚少,但却敢瞎指路;我吃过若干次亏,旅游者当引以为戒。中年以上的男人往往是最可靠的;然而这位老大爷却出毛病:他居然指向了相反的方向!陪同我们的当地司机老杨坚决反对走回头路:既然大家都说社喜庙在东边,就决不可能在西边;山区不象平原,走错了路就兜不回来。
“这老汉瞎说哩!”老杨断然道。
想想有理,继续前进。车开得很慢,为的是能仔细搜索社喜庙。大约走了五六里路,我猛地看见路边有一个小牌子,箭头指向山上:“谢悉村”。我拍了下大腿,一瞬间豁然贯通,“社喜庙”者,“谢悉庙”也!司机刘误人不浅!众皆大乐,在司机刘愤然的哓哓辩解声中,我们驱车上山了。

                      十二  暮色中的归路
人在逆旅,有时候心理会很脆弱,或者说很敏感,或者说,很能把内心深处的感觉启发出来,而在平时却隐得很深。我们一行人马在吕梁的深山中转,夕阳在山,金色的余晖在天边徜徉,淡蓝的山浸浴在一派迷蒙之中,急归的宿鸟匆匆贴着树尖掠过,去找寻它的巢;暮归的羊牛影影绰绰地沿着小路走来,偶尔哞哞几声,衬出了山村的幽;涧中的溪水潺潺地走进已经落黑的山谷,汇入山脚下那片不可捉摸的紫霭;坡上的窑洞三三两两地缀在黄土崖上,小小的木框方窗中透出了几粒温馨的灯光。心中会蓦地涌起今夕何夕的惆怅,忽而急着去找自己的巢,忽而又愿依违在暝色中,迟迟其归,等待最后的黑暗把人抛进孤独――朦胧的暮色,要么启人哲理式的深思,要么启人失恋似的爱恋。山中的黄昏,匪夷所思的、妙不可言的诱惑。就在此时此刻,你可好吗――我远方的朋友?

                      十三  龙  门
                            河津市禹门口
又是一个久已向往的地方。一个读书人向往的地方。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后,就会变成龙,于是,古时把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称为“跳龙门”,即使在当代,也还是有不少地方把考取大学视为跳龙门。
从河津出发,约20分钟后,便看到黄河了。拐过一道弯,一道脏兮兮的、飘着煤粉的弯道,并排三座桥赫然出现在眼前:铁路桥、公路桥、吊桥。我喜欢那座吊桥,象钢缆编织的龙,从黄河的这边直飞黄河的那边,在风中荡荡的,看上去有些目眩,不知当年人们是怎么在上面走的,一想到车辆也得从这上面挨过去,腿就有些发软。幸好它久已封闭,桥的两端钻进了荒草中,愈加显得面目沧桑。
黄河古渡口。一边是屏风一样的高山,浩浩的黄河好象推开了屏风的门,从迂回已久的、憋闷的群山中一泄而出,荡荡然展开身体,舒一舒筋骨,缓缓而坚定地来了。不知怎的,起初我以为那山门开处就是龙门,但怎么也想象不出古人所说的、在大水季节声震十里的气势,不由地有几分困惑,几分失望。
“这就是龙门?”我问在古渡口卖杂货的大嫂。大嫂咭咭呱呱地大笑起来,一指相反的方向:“龙门在那边呢!”
恍然大悟。原来那并列的三座桥飞架的地方就是龙门。象两座天然的桥墩,象两道插进黄河的铁拴,黄河在这里陡然变窄,把刚刚舒开筋骨的黄河又拦腰束紧;三条虹般的桥把中断的铁拴挽在了一起。
虽然是枯水季节,但再次被束紧的黄河好象不耐烦地低低怒吼着,打着漩从桥下冲了过去。有志气的鲤鱼,跃过去!

                      十四  柴惟荣德行碑
                            河津市太阳村
司机刘这次出游有些郁闷,因为车都是山西朋友提供的,每车一名司机;虽然他时常能够替替手,但司机就是这样的,谁都不喜欢外人动自己的车。所以,司机刘只好又发挥自己善在车中睡觉的特长,常在梦乡了。
我这辆车的司机是老杨,50来岁,见多识广,一副老江湖的模样。起初,老杨对我们的行动有些不解,不明白这一行人为什么常和荒庙较劲,或者即使在旅游热点,也总围着柱子啊、石碑啊、栏杆什么的转来转去,或者在奔驰的汽车中也总是望着远处是不是有古建的大屋顶。后来,经过我们的“开导”和他自己的观察,他终于明白我们是来看“古文化”的,并且不自觉地进入了角色,也开始以我们同样的眼光打量起周围来了。
柴惟荣德行碑就是他发现。
“看!那是什么?”老杨喊道。我抬头一看,在路边约50米出矗立着一座碑楼。没等我看清,车就过去了。
“很美哩,”老杨放慢了车速,司机刘也适时醒来。
我回头一看,的确是很精美的碑楼。:“倒回去,”我断然道。
车倒回到一个土路的小路口,拐了下去。那是一座在旅游指南上没有记载的碑楼,四五米高,单檐歇山顶,水磨砖干摆,碑楼里边有一通黑色的石碑。完全仿木结构的砖雕精美绝伦,碑额为团龙八卦,镌刻亦复精美绝伦,再次显示了山西古代匠人的高超技巧。碑建在同治十二年。
此地有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太阳村。一位始终在旁边观看的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里至今很多人仍姓柴,这位柴惟荣虽然得过诰封,但却是没出过远门的财主,是从报效军队供应上得来的功名。大概这位柴某人家从来没这么露过脸,为了这个小小的诰封,便建了这么一座精美的碑楼,大大的光宗耀祖了一回――山西的土财主老实得可爱。
以这通碑的精美程度,若换在南方的某一省,大概早就被宣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了。可惜,在文物遍地的山西,文物的头衔还轮不到它。在风雨飘摇和人世沧桑中,它能保存多久,全看自己的运气了。心中不免有些黯然。我想,它竟然熬过了文革的打砸一关,也许得感谢太阳村的柴氏子孙吧。
看到我们一伙人啧啧称羡的样子和不断拍摄的忙乱,老杨十分得意;也许他此生第一次体验到了文物发现的乐趣。“哎呀,”老杨感叹地说,“认识你们以前,我还真没想到跑得这么熟的地方还有这么多宝贝!”
他开始以新的眼光打量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故土了。

                      十五  青龙寺
                            稷山县马村
1、
“热烈庆祝青龙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前的大标语如是说。
“山西真邪了!一不小心,就撞上个全国重点文物!”司机刘如是说。
寺在土冈上,掩映于枣林之中,别具佳趣。相传建于唐朝,但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物,有大小殿宇8间。各殿塑像均已不存,唯腰殿和后殿内尚存壁画185.13平方米。壁画以腰殿技巧最精,人物比例适度,色彩浑厚,线条流畅,画工之巧,可以永乐宫壁画媲美。有关资料如是说。
“画咱这庙里壁画的画师,是画永乐宫那人的师傅哩!”青龙寺的人如是说。
唉,人都爱自己的故乡,都热爱自己故乡的一草一木,所以,不免偏爱,夸作天下第一;可以理解。我如是说。
2、
尽管文管所的那中年汉子有些夸口,但高大的元碑、森森的殿宇和精美的壁画(尽管遗存甚少),青龙寺还是无愧于全国重点文物的称号。也许真的象司机刘说的,在这里随处都能撞上全国重点文物的缘故吧,文物本身已经有些让人见贵不贵了,反倒是周边的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塔刹。在腰殿前的塔刹起初让我误以为是香炉,但那样子怪怪的,也看不出在哪里烧香;于是,我问中年汉子:“这是香炉吗?”
“不。是一座塔的塔刹。塔毁了,我们就把它收到这儿啦,”汉子答道。
以前总是高山仰止般地仰望宝塔的尖端,有的浑朴,有的精巧,但总觉得太远了,看不大清楚。现在突然矗立在眼前,有些让人吃一惊的感觉。
熙宁石棺。熙宁是北宋神宗的年号,始于公元1068年,止于1077年。这具石棺也是被收藏在这里的,仿木棺结构,饰有精美的雕饰;算算它快有千年高寿了――头一次见这么老的棺材。
龙门形势石雕。它很委屈地倚在墙角,左上角断裂,被两道铁丝捆绑着,后面是它的碑座。但此碑雕刻精致,波浪滚滚的黄河,高耸的塔和现在已经消失的禹王庙全景;且不说它的艺术价值,仅其史料价值就不可估量。这通碑原来在稷山县的火车站前,石碑最怕汽车尾气的腐蚀,让它先在这里躲一躲,也不失为一策。
人物雕像。中国的三维雕像多是表现神佛的,即使像晋祠中的供养人,虽是世俗人物,但实际上也与神佛有关,极少有表现纯粹世俗生活的;因此,这位跪在地上,身背重物,皱纹纵横,神情愁苦的老头儿像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据说此人是欠人重债,还不起,就雕了这样一座像,跪在那里――也许这是最早的精神赔偿。原件据说现存故宫博物院,是文革时期作为阶级压迫的证例展出的,是是非非,就且不去说了,但这种折辱人的主意真是够刁钻的。
吴绍先义行碑及雕像。很质朴的一位男人,马褂,拖着辫子,双手扶膝坐在那里,石雕的旁边是阎锡山亲书的一通石碑“稷山吴绍先先生义行碑”。据说这位吴先生出门作买卖时,他的幼弟被卖到了外地;吴绍先决心把弟弟找回来,于是在外奔波了14年,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他的幼弟,被认为是“友于兄弟”美德的楷模。于是,他的义行传播乡里,以至于惊动了山西督军阎锡山,而阎督军一向是以“正人心”而标榜的,遂有此碑。不管怎么说,吴绍先还是干了一件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好事,我钦佩他。
感谢青龙寺,除了它自己的骄傲外,它还收留了这么多“文物难民”,不然,还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十六  绛州古城
                            现为新绛县城
倘若新绛的城墙保存完好的话,大概平遥目前的地位就要受到挑战了。
这里保存着元代修建的州府大堂。
这里有创建于隋朝的花园。
这里有一塔高耸、名碑寄身的龙胜寺。
通常,明清时代的州县城只有鼓楼和钟楼,可这里又多出一个乐楼。三座楼都在绛州府大堂的东南侧,与绛州府大堂相互呼应,形成一组错落的古建群,背负冈峦,面对汾河,视野极为开阔,远望令人神为之一爽。高峻的地势,严谨的布局,显示了地方首脑机关的威风。楼台有点儿荒,鼓楼的背后野草丛生,瓦砾阑干,有些让人感伤;但从城门穿出去,视线陡然开阔,宽阔的石板路向下方倾斜,路边是半人高的护墙,严整古雅。鼓楼通常被称为“市楼”,是商贾聚集的地方,熙来攘往,车马喧嗔,摩肩击毂,是全城的热闹去处;现在虽然冷清了下来,但遥想当年,不免悠然神往。一回头,一位老人倚在城门洞边,藏蓝的衣服,黑边老式眼镜,神态闲豫地探望着我们这些外来人――他就象这座城楼一样的古老。
从古老的斜坡道下来,便是热闹的市中心了。但你若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两侧的小巷里仍然是山西特有的古老民居,精制的砖瓦,坚厚的围墙,封闭而高大的院落,长方形的狭窄而整齐的天井,用料实在而精工制作的梁枋,固然是晋南富裕的明证,但不也是高地居民心理封闭的体现吗?
随便望去,就会发现一座飞檐挺翘的庙宇;走近前去,是一座结构精美的小庙,守在路口。打听了一下,一位老人说是龙王庙,另一位老人说是娘娘庙,可惜现在显然被租给了商贩,改作了卖百货的铺子,门面也改成了不伦不类的、贼亮闪闪的铝合金门,看去让人大感郁闷。
随便拐个弯,就是一条古老的巷子。高大的围墙是高质量的水磨砖砌成的,偶尔露出的断面足足有两尺厚,让你不由地惊讶它的厚实。走进院子,高大轩敞的梁枋和精工的雕梁,长方形的院落,你不妨把它称作天井更合适,齐崭但却破旧,古老而略带阴郁,连院子里的人都被映上了一层古老的色彩,使你依稀觉得他们和你不是同时代的人。这样高质量而封闭院落就是对外防范的同义语,虽然它们在建筑上有着别具一格的美学价值,但那令人透不过气来的气氛,使你很怀疑这里的人怎么能住得下去――难怪巴金笔下的人物非要从这样阴郁的地方走出去不可了。
设想一下,倘若把这一切围在高大的城墙内,新绛和平遥真有一拼了。

                      十七  绛守居园池
                            新绛县城内
是谁在隋代的时候,就把江南的温山软水搬到了黄土地上?

                      十八  绛州大堂
                            新绛县城内
你诞生在遥远的辽代,想必新生的风采使你意气风发,描金的彩绘和鲜红欲滴的油漆是你初来人世的新装;高悬的匾额,威风八面的条案和高脚牌,是你新衣上的佩饰。你的前面是庄严的钟、鼓、乐三楼,你的后面是比你还要古老但却依然花木扶疏、荷塘曲流的绛守居园池,你们浑然构成了一组令人心醉的建筑群;所以你很骄傲,矗立在山坡上,昂首天外,俯视着古城里的子民。
真不知道有多少故事在你的襟怀里发生。震耳的惊堂木声,也许是清慎的廉吏为民伸冤的正气,但也许是敲剥钱财的蝇营狗苟。这个官搬出去了,那个官搬进来了,数都数不清,也许只有你知道这里面有几多庸庸碌碌的风尘俗吏,有几多刻薄寡恩的酷吏,有几多廉洁自守、兢兢业业的清官――一个走了,一个来了,这就是我们王朝史图上的纬线。也许你冷眼旁观着改朝换代,他们最多就是换一换你身上的饰物,一块匾额,一副对联,然后一如既往地做他们的官,清的自清,浊的自浊。也许某位太守的风流蕴藉曾深深地吸引着你,公余之时,杯酒在手,爽振长衣,俯眺远方如带的汾河,轻撚长须,陶然自醉地吟哦着一阕古诗……
今天的你已经脱尽了往昔的彩装,所有的饰物都没有了,连门窗都没有了,看着有点让人心酸。梁枋是你的脊骨,椽子是你的肋条,雀替是你的眉睫,但它们依然象辽代那样粗壮有力,遒劲地支撑着你的身体;累累木纹是你皮肤的本色,也许那肤色应该更白洁一些,但眼下却是深古铜色的,透着几分偏黑的烟色,想来是千年的岁月渗进去的经验和睿智?你还是那么健壮,没有了官气的你,与其说是象一位龙钟的老爷爷,倒不如说更象一位皮肤黧黑的壮硕的农夫。
你的肚中到底装了多少历史的故事和兴衰的感慨?最好去问仍然倚在你脚下的那方同样筋骨累累的唐朝的柱础。
                      十九  龙兴寺
                            新绛县城内
1、
按时髦的说法,龙兴寺内的那座塔是新绛的标志性建筑,高耸在城中,老远就望得见。山西是个多塔的地方,但所见都是上下差不多一般粗,形制古拙、厚重。但这座塔有些出奇,下部很粗壮,上部很细,收束得很急,宛如一只巨大的、浅灰色的尖辣椒矗立在那里,让我想到了杭州的保俶塔,轻盈而秀丽,可谓北方的奇观。
2、
龙兴寺原来是老道的丛林,建在唐代,叫做碧落观,当然是取义于白居易的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不知怎么让和尚占了,就成了龙兴寺。
话说当年老道当家的时候,觉得观里缺点儿文化色彩,便祈求上苍赐碑文。于是在大殿中闭关三日,念念有词,铙钹齐鸣,不亦乐乎。三天过后,老道推门而出,放眼望去,但见仙鹤双双起舞,翩翩翱翔,瑞气千条,那原本平滑无一字的碑石上宛然出现了篆体的碑文;书法奇古,笔意精绝。当时的大书法家李阳冰听说后,急忙赶来观看;不料李某人看过之后,自度不能写出这么古拙的字来,便一肚皮山西老醋,既妒且恨,不由地“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操锤便向石碑砸去,于是,精美的石碑中间就留下了一道锤痕。事见《山右金石存略》。
因为这碑在碧落观中,人们便称这碑为《碧落碑》。眼下,碑在龙兴寺正中――碑的确名闻遐迩,不信,可查《辞海》,里面有专条。

                      二十  稷王庙
                            万荣县太赵村
晋南这地方几乎集中了所有我们著名的老祖宗,除了尧、舜、禹和后土之外,还有后稷。据说“稷”是谷子,而且是粘的那种,现在那里的人还吃黄米的年糕,可能是稷的遗风吧。据说后稷曾在这里教人们稼穑,从此人们就学会了种庄稼,而种庄稼对我们这个农业社会来说,是件多么重要的事呀。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所以“社稷”二字就成了国家江山的同义语。不过,我总觉得,后稷应该是个老农的形象。
山西司机老杨经过几天的熏陶,已经从一位旁观者俨然变成了半个考古者了。稷王庙的所在地太赵村离老杨家很近,那个村里甚至还有他的亲戚,因此,他颇为惭愧地笑笑说:“不是听你们说,还真不知道太赵有这么座庙哩。”当然,有了他的带路,我们径直就杀到了太赵村。稍加打听,便找到了稷王庙。
稷王庙的大门很象村公所,是一座新建的青砖门,锈迹斑斑的大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我心头不由地一凉――今天是我们在晋南的最后一天了。
一位老大妈好奇地看着我们,老杨上前跟她搭讪起来。老太太热心地说,庙里的回家吃饭了,她可以帮我们找找看。老杨略一思索,决定跟她走一趟,免得老太太一走了之,把我们虚悬在那里。
我趴在门缝上向里张望,只见大院深处有一座歇山顶的大殿。青砖大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万荣县太赵村后稷文化研究会”。旁边贴着一张纸,排列着若干值班人员的名单。向路边的老乡一打听,才知道这研究会是村里的老人自发组织并得到村委会支持的,当然是地道的群众组织。我们一行不禁感慨起来:毕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连小小的村落里都有“文化研究会”!
正感慨间,老杨回来了,有些沮丧。
“看不成啦!“老杨道。
“怎么回事?”
“唉,那些老汉们争权夺利,自家打起来了,谁都不肯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终于可以一睹《晋南怀古》的全貌了。
替你稍稍编辑了一下格式,若有不妥之处,还请佐罗见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看过了之后,真的好想去山西看一看,当真是人杰地灵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8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整篇看完  真的是需要下一番工夫啊  人杰地灵吗??我下次去瞧瞧啊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8-26 16:59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2-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完全陶醉其中!有很多感慨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你笔墨的引导下,在晋南游历,应该说比自己亲身去看收获还要大,我总是走马观花的去浏览,总是拾起又丢弃,可是跟着你佐罗游历真的是一种享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9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以散文笔法阐释文物古迹,且韵味醇厚,真是不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2-10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谢谢各位!大概各位以后还要看到偶频频谈到山西的文字。有一个统计数字:全国72%的地面古建在山西,其中的精品占全国的九成。所以,看古建看山西就行了。谢谢枫的排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0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文笔幽默潇洒流畅,谋篇结构不拘一格,且叙述精到详备繁简恰如其分,加之较深厚的古文化古建筑知识根底,便成就了此篇好文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5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山西古迹全国第一。好地方。
    佐罗的写法有余秋雨的风韵,好。
    古建筑的专业知识更好。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南怀古

    美景、美文、美情致,美不胜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05:47 , Processed in 0.0885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