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2|回复: 17
收起左侧

赤子,从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2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赤子,从文
葫芦一笑

     尽管我自称为半个读书人,对于我最喜爱、最尊敬的从文先生,却知之甚晚。
     1981年,我还是个不到20的小青年,初生牛犊,雄心勃勃,想读尽天下好书。一天,我的一位师长从中央文讲所学习回来,我去看他,嘴里和他说话儿,眼睛却瞄着他从文讲所带回的一摞书,并抽出一本拿在手里。这是一本他在文讲所学习的资料,选的是一些我不熟悉的现代作家的作品,从感觉上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尽管他是一个爱书惜书的 人,对我却是格外恩赐,每次去他家,总要带走一两本,当然我会按时归还的。当我拿起这本书时,他的目光也射向这本书,我更感觉到这本书的份量。我说借我看看吧?他不好不同意,叮嘱道:切莫弄坏了。
     从这本书里,我认识了两位大师:一位是沈从文先生,另一位是无名氏先生。
从这本书里我读到先生的短篇小说《萧萧》、《丈夫》,我一下子被书中美丽的语言、婉丽动人的情节和浓浓的乡情深深震动了,我第一次发现,世界上有如此好书!同时,也为自己的陋见和“雄心”而羞愧。从那以后,我时刻留心寻找从文先生的作品,并读了他的名作《边城》以及其它小说和散文,从心里喜欢上了从文先生的作品。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沈从文选集》,我得到信息,立即托四川的一位喜欢我文章的读者朋友给我买一套邮来,才算暂时解除了心灵的渴求。
    喜欢先生的作品,就想了解先生的生活和为人,我寻找不少与先生有关的文章来读,总感到不满足,直到读了凌宇先生的《沈从文传记》,才算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先生,在心里更对他由衷地景仰。我感到,从文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而更重要的,是他那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人格取向,以及认定了目标,就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
    1902年旧历11月29日,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家庭。12岁就接受了军事训练,15岁随军外出,作过上士,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当过印刷厂校对员。20岁那年,他“闷闷沉沉地躺在床上,在水边,在山头,在大厨房同马房”里,想了四天,决定出去闯世界。他想:“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这一闯,就闯出了中国一个伟大的作家。
1922年,20岁的从文先生雄心勃勃地来到北京,等待他的,却是冷遇和打击。在古都北京,陌生的人群熙熙攘攘,从文在心里排了一小队人马,又举棋不定,最后,他想到了熊希龄。
    熊希龄、字秉三、人称”熊凤凰”。生于1870年,自幼聪颖过人,文采斐然。吟诗作对,大气浩然,被誉为“湖南神童”。 22岁点翰林,24岁中进士,授庶吉士。35岁为清朝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欧美宪政,任参赞。40岁(1910年)出任民国财政部长,热河都统,43岁(1913年)被国民大会选为国务总理。 从文想到他,不仅因为他家资万贯,更因为他在西山大办慈善事业,还与沈家沾点折折亲。从文找他,也不过只是想找个谋生的差事而已。然而,这回他却不念同乡之谊,对布衣菜色的沈从文丝毫未表同情。
    同是饮沱江水长大的两位大贤,却以这般充满憎恨的方式交臂而失,实在令人叹惋。
    京城米珠薪桂,生计无着,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从文拿起笔,铺开纸,将印象中的故土人物一一搬到纸上,又一篇篇寄了出去,却很少被用,生计日渐艰难。北京的冬天,滴水成冰,他趴在一间阴冷的屋子里,无钱买炭,挨饿又挨冻。手上的冻疮溃破流脓,鼻孔里的鲜血也滴在稿纸上。百般无奈中,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关心青年的陌生人——郁达夫。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塞进了邮筒。
    两天后,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突然,柴门被轻轻叩响,沈从文回过头来,一位年约30的年轻人,身体瘦削,面庞清癯,下巴略尖,正眯缝着双眼站在门边。
    “请问,沈从文先生住在哪儿?”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样小。我是郁达夫……”
    ……默默地听着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郁达夫感到脊梁一阵阵发冷。公寓大厨房里,正传来炒菜打锅边的声音。
    “你吃包饭?”郁达夫问。
    “不。”
    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然后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结帐时,共花去一元七毛多钱。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会了帐,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半个世纪以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两人还谈起了这件往事。
    两人含泪告别之后,郁达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含着满腔义愤挥毫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此后,达夫便把从文的习作介绍给京城各大报刊,他的生活有了转机。徐志摩主持《晨报副刊》时,又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而口极笨的小青年介绍给上海公学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只念过小学的沈从文,飞升为文学家固然是一个奇迹;他登上大学讲台,更是一个奇迹了。20年代的京、沪两地,群英荟萃,又有什么奇迹不能实现?如果换了别的年代?别的地方呢?
    每每想到从文先生这段际遇,不由得心里暖融融的,眼眶含满了热泪。
    沈从文执教上海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大家闺秀、英语系的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山民沈从文在美天鹅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倔劲。既然口才不佳,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使出自己的法宝,一天一封信寄给佳人。然而,杀手锏再狠,也唤不起佳人的亲睐。
    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初步印象不佳,这位农村青年不讲凤仪,总显得邋里邋遢的,性格孤僻,讲课也有点结巴。尽管人们轰传徐志摩如何赏识他,但张兆和只埋头读书,根本没留心沈从文有些什么作品。但这越来越多的信却使得她心神不定,怎么办?躲。一天,她带着沈从文给她的几十封情书作罪证,找到她父亲的好友——校长胡适之先生。她特意挑出情书中“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等句子,认为是对她的侮辱。胡校长静听她忿忿陈述,神情严肃,眉头也皱成一个“川”字。
    张兆和控诉完毕,胡校长眉头顿展,并以长者的口气温和地说:“据我所知,沈从文可是顽固地爱你啊。”张兆和满脸通红:“我顽固地不爱他!”胡校长不急不躁,却给了个建议:“事已至此,我劝你嫁给他。”
    张兆和一番思考之后,又得到张家的“女诸葛”二姐张允和的赞同,沈从文才看到情天上云开日出,爱河里风帆高举,成就了20世纪一段美好的姻缘。
    无论是对爱情,对人生,对文学,从文先生都表现出赤子之情。先生一生,究竟有多少作品,我无法统计,只知道,我手中的《沈从文选集》五卷,只是其中的极小的一部分。
    先生在1931年的《从文自传》中写道:“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他的性格确实宛如一派清波,表面温和,却心劲十足,忍辱负重而能包容广阔。
    他直言无忌的笔锋曾戳痛过鲁迅和郭沫若等“大人物”,他不害怕权威,只认真理。在二十年代中期,他就以十二分的勇气写《扪虱》那样的文章,在文坛四处捕“虱”,将名人粗劣的文字毫不留情地捉出来示众。他信服的不仅是真理,还有智慧。当然,他绝不服从权力。
    尽管著作等身的沈从文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别人不可企及的贡献,但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名单上,沈从文榜上无名。
   
    在北京解放后的三年中,报刊上完全消失了沈从文的踪影——既无作品发表,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引起海内外的种种猜测和谣传。有说沈从文因受折磨死去的,有说他被关进监狱的,有说他被强制劳改的。 此时,沈从文的工作已经正式转入历史博物馆。
    馆里给他的工作是给文物分类写标签。工作虽然只是成天在标签上写字,可是这对于沈从文,却并非一种机械式的劳作。他比别人多了一层心机,他抄写着,同时也对每一件文物加以仔细观察与分析,其中的人物服饰、家具器皿、风俗习尚、花纹设色、笔调风格,全都被他充满兴趣地加以注意。在这片新的事业领域里,沈从文默默无言地耕耘着。一篇篇文物研究的学术论文发表了,一部部专著——《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丝绸图案》、《龙凤艺术》相继出版了,他的生命之火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辉。
    1963年 沈从文着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写作。到1964年春,一部包括200幅主图及部分附图,20余万研究说明文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初稿即告完成。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发表题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8月7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在这场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中,沈从文自然被视为革命对象,运动一开始就被“揪”了出来。罪状是极容易罗织的,而且还是“五毒俱全”。他所从事的文物研究,也被认为是“鼓吹帝王将相,提倡才子佳人”。自然又是“反动学术权威”。沈从文的家被红卫兵先后抄了8次,女儿沈朝慧同时被勒令返回湘西。——朝慧是沈从文弟弟沈岳荃的女儿,全国解放前夕,身为国民党军官的沈岳荃本来已经参加了起义,却因情况不明,在镇反运动中被误杀,直至30年后始得“平反”。
    由于他在历史博物馆不是“当权派”,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他不久就成了“死老虎”。——“死老虎”打起来无味,也不能显出打老虎者的英雄本色。于是,沈从文被“挂”了起来,除装点性的陪斗外,便同其他“牛鬼蛇神”一道,每天被集中在博物馆的裱画室里,学《毛主席语录》,唱“混蛋歌”,参加各种体力劳动。沈从文的任务是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有时又被安排拔草。要打扫厕所时便打扫厕所,要拔草时便拔草,沈从文照样做得十分认真称职。后被流放到湖北咸宁,进行劳动改造。
    “文革”结束后,从文先生的作品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掀起了一个新的热潮,他的各种文集在国内外踊跃出版,同时,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李辉先生说:“他去世那一年(1988年)已经是连续两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如果那年他不去世,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他的。 ”真叫人万分惋惜。
    1988年的5月10日,沈从文平静地走完了他寂寞的一生。1992年3月,张兆和和他们的孩子将从文先生的骨灰送回魂牵梦绕了他一生的湘西,迁播场面却冷冷清清,本地报纸竟然只浑不在意地发了几十个字的消息。当时有人愤愤不平地说:“这是文学的悲哀,这是文学家的悲哀!”这对于生也澹泊死也自守的沈从文,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从文先生的骨灰安葬在离凤凰古城一里半的听涛山,四周群峰耸翠,中间一水东流,这正是一方静息长眠的宝地。墓前一块未经打磨的粗糙麻石,就是先生的墓碑。墓石的正面镌刻着先生的十六字真言:
    照我思索,
    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人”。
    墓石背面,是从文先生的姨妹张充和女士所写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副挽联巧妙地使用了嵌字法,嵌的是尾字:从文让人。精当而中肯。
    先生前50年著作等身,后30余年不愿作媚上取容的政治工具,不写虚伪的“载道”文章,宁可放弃自己终生追求的文学女神,去研究中国古服饰文化。就为这种“不折不从”的精神,他看够白眼,听够冷嘲,其中甚至夹有“大文人”郭沫若“反动文人沈从文”那样的棒喝。但我们撩开重重迷雾,风雨岁月中,又有几位老作家的艺术良知,能像从文先生那样岿然独存?
    先生的星斗之文将长留世界,他那赤子精神亦会永远光照人间。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2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今天没时间了,明天接着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沱江轻流,岁月如流。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凤凰可以传世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2-1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从文先生是我最敬重、最喜爱的现代作家,湖南是先生的故乡。我把这篇文章献给先生家乡的朋友,愿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先生,和我一样敬重先生,喜爱先生的作品。我感到,从文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他的大量的文学作品,而更重要的,是他那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人格取向,以及认定了目标,就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5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一整个太阳。
一个人,亦可以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
感谢楼主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故事。
推荐精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2-15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打开电脑,见拙文被固顶并作“精品贴”,心中一展。
我不是一个溺爱自己文章的人,但这篇在我心中确有着不同的地位。从文先生是我是最敬重的长辈,他的一生使人感概万千。先生去世后,骨灰送回魂牵梦绕了他一生的湘西,迁播场面却冷冷清清,本地报纸竟然只浑不在意地发了几十个字的消息。令人寒心啦。我在此发此文时,犹豫良久,我怕再次碰到那种令人心冷的场面,因为这儿也是先生的故乡。
昨日见此文无声地隐退在后面,我心一颤,连忙顶出来。
谢谢版主,先生九泉之下也会欣慰。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4-5-13 23:3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4-2-15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从文先生的文章,冷峻.峭拔,清新.优美,一幅湘西的山光水色。
    许多人喜欢他的文章,我也不例外。所以回复,为你助威。
    凤凰县,古老而坚固,历经战乱,从不被攻破过。湘水悠悠,怀念从文先生的泪。
    月色初照,楚文化浓郁的梦,弥漫着你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惭愧,偶对从文先知知之甚少。
    今日有幸读楼主大作,日后必找时间精心细读。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先生文才固然斐然,但人品更为人敬佩。“先生去世后,骨灰送回魂牵梦绕了他一生的湘西,迁播场面却冷冷清清,本地报纸竟然只浑不在意地发了几十个字的消息。令人寒心啦。”斯人已去,九泉之下,荣辱于先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文字留给我们的启迪,他的人品留给我们无限敬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1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我去书店买一些好好学习学习啊。呵呵。收益非浅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2-20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好文,好文
    能静心读从文之作者,今已少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由文章而爱从文,由从文而爱湘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看到楼主这篇美文,不禁想起先生墓碑上的撰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先生构筑了一个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也因此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记得先生“搁笔”之后,曾经提到“跛者不忘其履”,他写道:“这个人本来如果会走路,即或因故不良于行时,在梦中或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常常要想起过去一时健步如飞的情形,且乐于在一些新的努力中,试图恢复他的本来。”
         关于先生的话题太多太多。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2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沈从文笔下那俊秀的山水和灵魂的深思,几人能复?可叹,世上少雅音,今人哀之而不究之,使今人复古人之哀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先生一生自称是“乡下人”.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先生的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非常具有独特性, 多少年来,人们对先生的文艺思想及创作缺少正确的认识,缺少正确,公正的评价.如文中所述“尽管著作等身的沈从文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别人不可企及的贡献,但在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名单上,榜上无名”.随着思想的解放与文艺观念的嬗变,历史最终还是还先生以本来面目,还其应有的创作地位.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重新审读先生的人格魅力. 怎一个“赤”字了得?
      
      先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宠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天涯雪、华山、冷冬各位朋友,谢谢你们对拙文的补充。我敬慕从文先生,也敬慕喜爱先生的朋友。很高兴我们在这儿相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我是从知道张兆和才关注沈从文的,关注他年轻时的落魄,于是解读《边城》,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好吧;于是我就读黄永玉的《那忧郁的碎屑》,于是我就想象翠翠的生活环境,这才是享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6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子,从文

       楼主客气了,能在这儿认识你们是我的容幸(雪还是一在校生以后还望多多关照多多指教)。
       说到先生就不能不谈水。先生自幼便陶醉在对于水的联想之中:“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先生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高小毕业后,先生还不满15岁,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读一本大书”。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沅水流域各地。先生是这样谈到家乡的河流:“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带给先生经验、灵感和智慧。在水中或岸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作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纷纷来到先生笔下,给他的创作增添了鲜明的地域色彩。
         谈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说《边城》这部中篇小说,它是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这部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5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6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由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作者称:“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究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对读者的预设,似乎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边城》也许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在这里,先生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先生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对于《边城》之后的《长河》,先生的创作初衷更加明确,要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来作朴素的叙述”。“来提到20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由于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他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而已。
      正如先生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04:20 , Processed in 0.0882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