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1|回复: 6
收起左侧

[原创]说起郭沫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3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枫竹秋韵在 2004/03/06 10:33am 第 1 次编辑]

说 起 郭 沫 若
葫芦一笑
日前到四川乐山拜谒大佛,刚进山门,导游小姐就热情地迎了上来。她先介绍乐山名胜,接着介绍神奇的大佛,然后介绍风土人情,最后介绍人文景观,结句说:“乐山地灵人杰,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
看完大佛后,我们在亭间小憩。正好我和导游小姐坐近,便对她说:“刚才我们进门时,你说乐山‘古有苏东坡,今有郭沫若’,这话今后你别说了。苏公是读书人心中的神,高山仰止;郭氏是什么?把他和苏公放在一起,中国读书人心里很不舒服。”
小姐浅浅一笑:“我们也知道,郭沫若晚年做了些不该做的事,但他毕竟是地方上的名人,名人效应也是我们旅游需要的。”
原来如此。故乡人都知道郭氏的为人,只是为了经济效益,拿他的名多赚几个旅游费。情有可原,的确无可非议。
这个道理,郭氏故乡人懂,郭氏本人早就懂,甚至懂得更深。
郭沫若的大儿子郭汉英,在一篇回忆父亲郭沫若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件事:“那是50年代初,我还是初中学生的时候,一次我参加天安门的五一庆祝活动,无意中发觉《东方红》和《国际歌》的主题极不谐调。《东方红》把毛泽东比喻为太阳,称毛泽东是大救星,《国际歌》却有力地声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回家以后,我直截了当地把我的‘发现’告诉父亲。不料,父亲对我的‘发现’似乎早有思考,回答说,‘《东方红》是一首民歌,体验着亿万农民对领袖的朴素感情;《国际歌》是工人阶级的战歌,是巴黎公社的悲歌,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要求,它的提法是科学的’。他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不过,时代造就时代的需要,现在的中国九亿是农民,农民也需要《东方红》。这是中国的现实。’当时尚不能完全理解父亲讲法的含意,事后回想起来,父亲的讲话道出了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索和分析。”
也许,就是在思索、分析之后,郭沫若就开始了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分裂、人情的丧失?
我最早读到郭沫若大约是八、九岁的时候,幼小的我,被他一首《天上的街市》迷住了。
      
     “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烁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亮了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上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我惊奇于他神奇的想象,到现在,每见到这首诗,脑海里就闪现出一幅美妙的图景,这图景是儿童时代留下的。
稍大点,我读到了郭沫若辉煌的《女神》。在这部诗集中,郭沫若从一开始便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他的浪漫,他的敏锐,使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捕捉到时代的声音,并引吭高歌。在极度贫困的少年时代,我省下一切开支,买回了郭沫若的诗集、剧作选,以及《沫若自传》。
《女神》中的郭沫若,是一条奔涌的大河,是一个与宇宙浑然一体的星座。他讴歌壮举,讴歌伟人,但他并没有拜倒在权威脚下,也不是仰望他们,而只是将他们作为自己抒发豪情的对象,渲泻一种激情。在渲泻中,显现了自己神圣的权威。一首《天狗》,曾使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也使我对他无限仰慕。
      
“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女神》之后,我又怀着景仰读了他的剧本《屈原》。李辉先生说:“《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集大成者。它是诗的历史,是历史的诗。虽然在创作《屈原》之前,郭沫若已经浸染考古学和历史学,并有了令人惊奇的著作。但是,依我看,即使在那些领域里,面对极其枯燥的对象,他心中还是充满着诗人的激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他的诗人气质,他的浪漫,决定着他的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的成就。现在,《屈原》终于给予他一个机会,将他身上所具有的诗情、政治欲望、历史学识等交融起来。”
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在历史和艺术的天地里,燃烧着他的激情,发出他的光芒。可惜,这个伟大的郭沫若不久就消失了。
就在我对郭沫若最崇拜、最仰慕的时候,又读到他大量的另一种“诗”“文”。
“无论在空中,在水中,在陆上/   也无论是举重、球赛、投弹、投枪/   游泳、赛跑、跳高、跳远、滑翔……/   各个项目都要出冠军……”(《歌颂全运全》)
这是诗吗?这是伟大诗人郭沫若写的诗吗?我不相信,我不敢相信,我怕心中的神圣倒塌!
接下来读到的诗文,更令我始而惊奇,继而痛心!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人民日报》1967年6月6日)(一年后,“亲爱的江青同志”垮台了,郭氏立即写诗一首,其中云“……更有精生白骨/   自比则天武后/   一枕梦黄梁……”“亲爱的同志”成白骨精了,其变化之迅速,实在令人咋舌。)
“在今天我们有两个太阳同时出现/   一个在头上,一个是在天安门前……(《歌颂群英大会》)”
“毛主席啊,你是我们心中的最红最红的红太阳/   我们祝愿你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万万寿无疆!……”
我不想再引用了。龚济民、方仁念先生在《郭沫若传》中作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郭沫若成了一只总是高昂着头的“雄鸡”,由于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一见到“太阳”,他马上引吭高歌,一遍一遍地为他唱赞歌。
毛泽东在谈论唐诗时,表露了一定的“扬李抑杜”倾向,作为历史学家的郭沫若,马上写出了一部煌煌大著《李白与杜甫》,于1971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我仍不能不佩服郭氏的奇思妙想,这时他表露的“奇才”,丝毫也不亚于写《女神》的时候。
郭氏要把李白“提拔”为“人民诗人”,还要李白有农民思想,这就需要不少证据。比如,李白有首名诗《赠王伦》,郭氏于是考证出王伦是个农民;李白有诗曰:“忘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郭氏解释说:“忘却君山”的动机目的,是从农事上着想,要铺平湘水,以扩大耕地面积,以便农民在此屯垦;而有了稻粱的大丰收,才能有巴陵的无限酒,那不是为了让三两人来醉,而是让所有的巴陵人来醉,是“真正为了人民”。
这种推论的确使人叹为观止,几乎就要把唐朝的李白上升到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了。李白如果泉下有知,定会自感羞惭。
李白和杜甫都写过月亮,同为写月,李白诗曰:“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而杜甫诗曰:“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郭氏经过详细分析,认为两者的动机目的大不相同。他在此有一段论证,颇为奇特。他说:“李白是要为‘寒者’(请注意,不是‘寒士’)添柴烧,想上天去扳折月中桂;杜甫是在思家流泪,……杜甫在这首诗里面,完全沉没在个人的感情里,和李白的‘动机目的’显然形成了为己为人的对立。”那括号内的短句,是针对杜甫的名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的,以阻绝有人以此来为杜甫的“为人”申辩,逻辑尤其有趣。郭氏在列举了如此这般的证据之后,最后更提出一个有力的证据:“旧时的乡村酒店,爱在灯笼或酒帘上写出‘太白世家’或‘太白遗风’等字样,这是对于李白的自发性的纪念。杜甫也同样好酒,但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任何地方的酒店打出过‘少陵世家’或‘少陵遗风’的招牌。”于是,郭氏归结出一个结论:“人民的喜爱毕竟和士大夫阶层或知识分子不同,人民是有人民自己的选择的。”
我想,无论是谁读到这里,都会先是大笑不止,继而大吐不止。
论到杜甫时,郭氏首先就提出一个“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问题,可惜杜甫不能知道。
郭沫若认为,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郭氏不追究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为谁服务,单追究杜甫。他用阶级观点分析,认为杜甫的《三吏》、《三别》不仅说不上什么“人民性”,反倒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所描绘的人民形象,“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这种人正合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的需要,是杜甫理想化了的所谓良民。”即便写到人民所受的灾难,也是“廉价的同情”,“他的怨天恨地是在为祸国殃民者推卸责任”。
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十分凄惨;在诗中,诗人把个人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体现了诗人以天下为怀的崇高思想。可是,郭氏在分析这首诗时,先给杜甫划了个地主成份。诗的首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郭氏分析说:屋顶的茅草有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只有地主资产阶级才能住到这样的房子。诗接着写秋风破茅的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郭氏分析说:这里充分体现了杜甫这个大地主的残酷和狠毒,他屋上有三重茅,贫农屋上只有一重茅,他屋上的茅草被风吹走了,贫农的儿子捡了一点,他穷追不舍,追到竹林间,没有全追回来,他还倚杖叹息。
我真不知道郭氏这些奇思怪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而这一类的奇谈怪论大著中俯拾皆是。
郭沫若的“非人”、“非已”不仅在为文上,同样体现在为人上。我们可以从他作“父亲”这个角色的表现上略窥一斑。
1967年,郭氏的儿子郭民英因忧郁型精神分裂症自杀身亡。郭民英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曾将一部录音机带到学校,一个学生写信给毛泽东,批评这是“贵族精神”,这封信登在内部简报上,加重了他性格的忧郁,导致死亡。
1968年,郭氏的另一个儿子郭世英遇难。
郭世英喜爱文学,善于思考。1962年,世英进入北大哲学系,和几个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X小组”。他们敏感地讨论一些当时被视为禁区的课题: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是阶级斗争?大跃进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毛泽东思想能不能一分为二?什么是权威?有没有顶峰?等等。他们在校园里聚会讨论,寒暑假也以通信的方式相互探讨。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校方和公安部门的注意,并截获了他们的信件和油印刊稿。因为俄文中赫鲁晓夫名字拼写的第一个字母是X,他们的小组被打成反动组织,一些人随即被捕。因为有郭沫若这顶保护伞,郭世英虽然被定为敌我矛盾性质,但只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下放到河南黄泛区的西化农场。一年之后,又回到北京,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植物栽培学。
1968年4月19日,郭世英被造反派绑架,生死难料。郭沫若和妻子于立群当天便知道了这一消息。晚上,郭沫若正好与周恩来一起参加一个宴会,于立群再三恳求郭沫若,一定要把这一情况告诉周恩来,请周恩来过问帮助解决。然而,郭沫若晚上一直坐在周恩来身旁,他最终也没有开口提出这一要求。
郭世英被造反派绑在椅子上,轮番批斗,连续三天三夜,受尽人身污辱。4月26日清晨6点,郭世英反绑着从三楼一个窗口飞出来,肝脑涂地,鲜血染红了楼前的土地。
于立群痛苦失声,厉声责骂:你还算个父亲吗?你还是个人吗?畜生尚有护犊之情!面对妻子的痛骂指责,郭沫若只说了一句话:“我也是为了祖国好啊!”
1978年6月,郭沫若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结束了他在人间的悲剧。
如今,我的书柜几千册藏书中,没有郭氏的片言字角,以前我购买的郭氏诗集文集,早作为垃圾处理掉了。我的家乡,有一块郭沫若亲笔题写的碑文,每每走在碑前,看着郭氏龙飞凤舞的手书,就不由得感慨万千。有位哲人在比较东西方文化之后说道:西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东方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在郭沫若的悲剧里,还含有时代的悲剧吧?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起郭沫若

文人不应该把自己标榜上政客的招牌,因为政治与文学永远矛盾。几千年来流传千古的伟大文人细数起来,好象都是仕途艰难,流于民间的。
早期的郭沫若是一抹碧芍白芙般烂漫的惊艳,其文才风流足以闪耀中国文坛。可惜的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泯灭了那份光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3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起郭沫若

[这个贴子最后由狐女小青在 2004/03/07 01:41am 第 1 次编辑]

想不到今天又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对郭沫若的印象开始有所转变,是在大学的时候.
当时正在寻找<女神>准备拜读,却在无意中看到了一些有关他晚年的评述的文章,就是类似楼主所叙述的那些.
对于一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判定,我一向是首先看人格和政治立场的.至于其他方面,我以为则在其次.
所以在读<女神>之前,我开始对郭沫若感到恶心了.纵使我知道在那一场浩劫之中,能够保持信念不变是很难的.
但是,正如王小波所说:不管社会怎么样,个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连同郭沫若以前的成就也一起抹杀掉,从<凤凰涅槃>和<屈原>之中一样可以看得出他的热情.
只是对这个人的人格比较鄙薄而已.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起郭沫若

在大学中文系我最不想看的就是郭沫若的作品,只是在初中的时候被其“天上的街市”短暂的吸引过,回头来看,那时的阅读量太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起郭沫若

下面引用由寒鹤影2004/03/03 09:14pm 发表的内容:
文人不应该把自己标榜上政客的招牌,因为政治与文学永远矛盾。几千年来流传千古的伟大文人细数起来,好象都是仕途艰难,流于民间的。
早期的郭沫若是一抹碧芍白芙般烂漫的惊艳,其文才风流足以闪耀中国文坛。可 ...
近两日读了葫芦一笑两篇人物传记,很是爱不释手.<赤子,从文>,<说起郭沫若>.
此文结篇借哲人的话道出造成郭沫若人格悲剧的真谛:东方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郭沫若的悲剧念有时代的悲剧.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4-3-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起郭沫若

谢谢各位朋友对葫芦的理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4-3-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说起郭沫若

        
    雪跟楼主一样,也是从那〈天上的街市》知道这个郭沫若这个名字的。
   
    郭先生于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集的第一辑里开篇这样引用“Alles Vergae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das Unzulaengliche,
    hier wird’s Ereignis    das Unbeschreibliche    hier ist’s getan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他的小说以浪漫抒情为特点,或追求幻美、张扬个性、人性;或描摹穷愁潦倒,抒泄愤世嫉俗的胸臆;或通过历史人物,借古讽今。抗战时期的小说,则以揭露国统区的腐败黑暗为主旨。在艺术风格上,善于运用意识流和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技本以强烈的革命精神。。。。。
      
     记得小说《漂流三部曲〉里第一句是这样写的:“一种怆恼的情绪盘据在他的心头”。里面的一首诗雪恍惚记得:“橙黄的新月如钩,已在天心孤照,
  手携着我两稚子在街树之下逍遥;
  虽时有凉风苏人,热意犹未退尽,
  远从人家墙上,露出夕照如焚。
  失巢的瓦雀一只蓦地从树枝蹴坠,
  两儿欣欣前进,张着两只小手追随。
  小鸟曳立悲声,扑扑地在地面飞遁,
  使我心中的弦索也隐隐咽起哀鸣:
  娇小的儿们呀,这正是我们的征象,
  我们是失却了巢穴,漂泊在这异乡,
  这冷酷的人寰,终不是我们的住所,
  为逃避人们的弓弹,该往哪儿去躲?
  无知的儿们尚未解人生的苦趣,
  仍只是欣欣含笑,追着小鸟飞驰。。。。。。
   他的《 残春》里最后一句诗想大家也记得吧雪蛮喜欢的:“谢了的蔷薇花儿,
  一片两片三片,
  我们别来才不过三两天,
  你怎么便这般憔悴?
  啊,我愿那如花的人儿,
  不也要这般的憔悴!  ”
    雪就不在这儿就不一一赘述了。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1-24 04:20 , Processed in 0.0796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