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
宝玉在一开始是孤独的,作为个人来说他有着隐辟的孤独。有着作为一个男儿来说很独特的毛病。他自小在姐妹间长大,厌恶经济学问和功名利禄。这使他有许多为父母所不能接受的行为。虽然处于长辈的溺爱和姐妹的温存中,但他的内心却是孤寂空虚的。
然后突然有一天贾府出现了“神仙似的妹妹”。
黛玉柔弱的脸上看不到强硬的韧性。然后他们相爱了,凭着他们有共同的,对社会和世界的见解。而爱的最初便是虚无缥缈似的存在, 只是他们的感情必定不会平淡而终。
二、分水岭
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是宝玉感情的分水岭,它使他的爱情从“与生俱来的一段痴病”,变成了有过生命体验与深刻思考的选择。在《红楼梦》里有那么多出色的女子,不少都与宝玉毫无感情纠葛,但是她们都是他喜欢的女子,牵动了他对生活的柔情。可见这并非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书。也许《红楼梦》真正想表述的是对于生命的感慨,对于生命之美之虚幻的感慨吧。
看得出来宝玉一生下来便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身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他依然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必然消逝,知道这世上种种最后都必然成空。所以当命运使你身陷幸福,其实就是将你陷入没顶,在它釜底抽薪之际,要怎样的灵魂才能承受?
于是一开始,他的人生理想是在女孩子堆里生活。他用他的眼睛看到了女孩子是最美好的事物,有着最纯洁的特性。理所当然地,他爱她们;他希望所有的好女子都能生活在自己身边。有一回看袭人的表妹好,便为她感叹,“……我是说她不配穿红的,谁配呢!”想着怎么也得把她弄到园子里才好。在大观园里,他更是“看每一朵花开,看每一个女孩”,四处讨好,样样操心,然后落下了“无事忙”的名声。起诗社的时候他津津有味地看着姐妹们别具一格的号,为它们倾心,为它们赞叹。然后轮到了他自己。宝钗上来便说:“……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 不想你却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在“富贵闲人”之前,便又有宝钗说的是“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个字恰当得很!”……宝玉没有觉察出她的语气里有一点不屑,有一点嘲笑——也或许他觉察得清楚;他也一笑承认过去。为女孩子衷心服务到了连女孩子都不屑一顾的地步了,可他不以为耻。他觉得这是他生命的快乐。他尊敬她们,爱戴她们。就像和他一模一样的甄家宝玉说的:“这女儿两个字,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他离不开他身边的女儿们,每当他挨打的时候,便总是“姐姐妹妹”地乱喊,他觉着这名字便抵得过痛。皮肉之苦以此化解,人生的大悲伤也是如此,只要能和姐姐妹妹们在一起,他就能忘记时光的流逝,死亡的逼近。他的梦想是让死亡成为一个不速之客,拜访他的那一瞬,他依然身处于女子们的温柔馥郁之中——他还发狠说,那一刻之后就让他彻底消失吧,化成飞灰——飞灰还不好,还有形有迹、有知有识,不如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也就散了。
然而一份生命怎么可能承载这么多的爱,这个博爱的人仍有几分富家公子的任性。他不懂得生命与生命是相互成全的,付出与收获相辅相成,一对一时才能够倾注全力,得到一个最圆满的结果。想来他的“博爱”精神便是佛家所说的“所指”,非得血淋淋地被砍去,才可得到“能指”。对于他来说,命运如一个过于严厉的老师,在给了他一个教训之后,才会告诉他真理。
三、爱的谜底
无数次的碰壁后,他终于遇到了一个感情范本。
在他因与金钏儿逗趣反落得没趣的那个下午,当他隔着花荫看见那个单薄的女子苦苦画“蔷”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刻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富贵闲人的日子也会腻烦,百无聊赖中他想去听一出《牡丹亭》——他只想听龄官的。可是龄官不但声称“嗓子哑了”,不肯唱,还站起来躲避。他从来没被人这样厌恶过。他突然发现并不是每个女孩都愿意拿感情来葬自己,那一刻对他来说简直是石破天惊,他又难堪又诧异,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两段迷惑是一个谜底,而这个谜底是如此动人:这个无依无靠的女孩爱上了贾府里的公子贾蔷,爱得绝望深沉。蔷儿不在身边的时候,他的名字就是她唯一的钥匙,一笔一划写出来就是豁然开启,她从这里走进他心中。可是同样是寄人篱下的他能给她什么天长地久的承诺?也许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心地爱她。她是一个戏子,是爱情使她勇敢。她别扭着,使着小性子,可那都是爱而不能得的焦躁与不安,因为她想用眼泪葬的那个人不能给她这个资格。如此强烈的感情使宝玉相形见绌。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这一辈子,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陪着他,更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用眼泪葬他,能够期待一个生命来与自己的生命对照就已是圆满了。
谜底被揭开了,他如悟了一般豁然开朗。没有感到半点遗憾。他以他博爱的本性尊重了这些。他说过:“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不希望那些温婉可人的洁净女子被泥所污,而他自己却毫无知觉地去搅浑那一泓清水,他其实把她们当作了他的祭品。而这一切在之前他是不知道的,没有半点感觉。这当头一棒使他明了。他学会了真正的尊重。尊重爱。尊重水为骨肉的女儿。
四、你的眼睛
龄官曾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也许只要有一双眼睛看到过你的灵魂你的人生,即便终有一天灰飞烟灭,你的这一生也就真实地存在过了。
这双眼睛属于黛玉。
鲁迅说《红楼梦》,“华林之中,遍布悲凉之气,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可是却不尽如此,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不是缘定三生,不是木石前盟,这些不过是修辞,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对于生命之美的共同感知与不舍上的,他们不关心尘世的经济学问,仕途前程,他们永远直接地逼向生命的本真,去为所有美好的生命扼腕可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当这些句子一字不落地吹进黛玉耳中时,她心醉神痴,眼中盈泪,她的灵魂不期然与他的灵魂到了一处。而等到她随口念出那首葬花吟,感慨生命的奢华与残忍时,竟能让他意乱情迷,恸倒在山坡上。他们这一刻心意的相通,不只是一对恋人之间的,而是两个有着共同生命哲学的人之间的,这便是他们爱情的真正主旋律。
她的眼睛看到了宝玉的灵魂。穿越了他的灵魂。到了这里,已经是高潮。但是他们还只是发现了问题,却没有共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横竖不放心,他有劲使不上,他们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茫然之中,他们总是说错话,做错事,不知如何是好。
然而这已经不算什么问题了。
五、重合
当故事走到了梨香院,他终于明白“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知道一个人只有一份眼泪时,他已经认定了黛玉。这个问题很快解决,大观园里一片祥和之气。他了解她,他当着湘云和袭人的面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他对她诉肺腑衷情,“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这是他们重合开始的迹象,在梨香院之前就已经出现。
而她似乎也与他心有灵犀,他们开始渐渐地平和下来。她为他着想着,不再用那些小性儿来试他的真伪。她对每一个姐妹温和,连宝钗,她最放心不下的对手,也开始“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情同手足。那些哭哭啼啼恩恩怨怨全没有了,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剩下的是赏雪吟梅,联诗作对,是群芳夜宴,兴尽而欢,知人生苦短而及时行乐。虽然其中也有抄检大观园这样的不和谐音,但是都不是他们主观上造成的,他们无暇旁顾,一心享受着美好人生。只是,这样的享受与了悟中隐藏着巨大的不真实,他们没有经历过真实的痛苦,困惑与了悟皆建立在优越的生活上,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假象?如果他们不是既得利益者,他们的人生哲学决不是这样,一种容易变更的哲学肯定不是成熟的哲学。
这便是重合的悲剧。一开始的两条线平行向前,尔后它们缩小了距离重合。再后来,一条线断了,另一条线预备将剩下的他带向另一个方向。只是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很快地也断了。他依然朝着先前的方向行走。最后的另一条线和他一起行走至终。
第一个另一条线是宝钗。第二个另一条线是湘云。
六、最终的来去
真正的宝玉是怎样的?他其实已经在第一回里就出现,他说他现在已经一无所有,他和他最后的另一条线过了余生。
对于他来说,生命是个不断被剥夺的过程,首先告诉他不可以成为一个任性的孩子,索要不属于自己的一份,接着又把他以为属于他的一份也拿走,真正给了他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他穷困潦倒,痛失至亲,瓦灶绳床、举家食粥,真实的苦楚和虚幻的孤独交缠在一起,这时他又依靠什么来排遣?
贾府衰落之后他自由了。也许他并没有出家。他娶了宝钗,那时陪伴他的那条线已经断了。黛玉以她对宝姐姐的认识告诉宝玉,她知自己身体素来病弱,现下是不能好的了。而你的心意我都是知道的;她也看穿了贾府的命运,她知道这一重击之下贾府必将衰落不振。她继续说,唯有娶了宝姐姐,方可免受流离冻饿……而他听了,早已泪如雨下。那么多人批判宝钗憎恶宝钗,而她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便已经熟知世态的艰险炎凉,在为人处事上左右逢源,一切的一切表明了她可以让宝玉“免受流离冻饿……”;而她对黛玉,又何尝没有真心呢?也许应该把眼光单纯化,这只不过是个早熟的孩子,偏也是个奇女子。她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毕竟,她是金陵千万女孩子中的翘楚啊。又为什么要把她想得那么奸诈?难道是她太圆滑了?——成人尚不及她。然而冰雪聪明的黛玉信任了她,这一点,就说明了她的价值。
宝钗甚至还十分怀念着死去的黛玉。
她最终也是早早地去了。也许真的红颜薄命。
我愿意把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想的善良可爱。
那时湘云的丈夫卫若兰也已经亡故了。湘云一生坎坷。最后她嫁了宝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是她随着宝玉过完余生。
以上仅仅是一点推测。
七、缘来如此
在最后所有心灵的武器都被缴了械,只能去依靠心灵的力度,得“自个成全自个”,也就是说,自己赋予人生一种意义,回顾时便毫无惶惑之感。
对于雪芹来说,当富贵温柔已成春梦了无痕,当挚爱也成心事终虚化,他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发现了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是记载下这一切,当生命以文字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再现,谁能说,这一切都是子虚乌有?谁能说我和我爱的生命都如烟花般转瞬即逝?
他感叹:真害怕自己配不上所经历的苦难。应该说,宝玉不曾辜负他无论在心灵上还是肉体上所有的游历,随着他写作的深入,随着他新的生存使命的越来越坚定,他会发现,没有人再能从他这儿剥夺什么了,他甚至要感激上天,将所有的假象层层剥离,就是要慢慢给他一个真理,如果能够看到最后,宝玉未必会去出家,他在空门之外已经了悟,而且在空门之外更能够了悟,他又何必追求这样一种形式呢?
只是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一切也就突兀地静止下来,空余绵绵的回音和磅礴的遐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