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江城子说在 2005/04/18 03:17pm 第 4 次编辑]
起舞弄清影和铁马云雕为发扬唐宋诗词精神,商议组建三剑客门派,并于2005年04月17 日16:28分正式在水坛宣布成立,由清影担任掌门人,铁马云雕担任参谋长和秘书长,江城子担任财政部长。并约定了门规。江城不敢偷懒,只得听从两位同门兄长的安排,认认真真地参与每次笔会,为三剑客的声誉和扬名立万略尽绵力,为唐宋的壮大和发展添砖加瓦,为发扬唐诗宋词的人文精神、人格境界、唯美意象和音韵风骨而注入有限的水。^.^
我猜想大哥和二哥都会从诗歌本身的角度去解读了唐宋诗词,给大家带来极大的美感和享受,江城也来胡诌几句吧。
[三剑客笔会]我是中国人,焉能不读诗(词)
谈谈古典诗词的两点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背景1 针对当前“过弱的文化陶冶,致使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致使大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致使大学生素质培养不全面、基础训练不扎实;过强的共性制约,致使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的教育现状,教育部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背景2 现在很多高校将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全部,这是因为,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谐的内外关系”。
背景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摘自《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背景4 “科学技术是立世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
结论:从以上四个背景反映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当代中国,连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对人文知识都是极度匮乏的,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古典诗词方面是极端贫乏的。但是,似乎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定在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却少有学校把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特别是对传统文化领域的审美放在相对比较重要的地位。
陶情治性——现代人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的主要目的
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的喜爱,几乎都是因了学习者个人的爱好——仅就这个原因,便可以得见古典诗词的魅力,同时也从唐诗宋词网站的兴旺程度和网站上如此多的古典诗词爱好者可以看出,唐诗宋词因为她自身的巨大魅力,吸引我们聚在一切,为古典诗词美的延续而努力。
古典诗词,一方面作为诗歌史中的一个概念,包括从诗经、楚辞到近代的所有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另一方面, 是作为一种相对于新诗与外国诗歌的一种古典的诗歌体裁。
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及当代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及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决定的。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的诗歌,但不同的民族,诗歌的发展程度是不同,诗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许多民族的诗歌,都长期处于原始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真正高度发达的诗歌艺术,是以高度发展的文化为基础的。当然文化的发展也不一定必然促使诗歌的发展,其中必须有适宜于诗歌的文化因素。这样来看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其适宜于诗歌发展的因素,是极其丰富的,举其大端,如礼乐文明的崇尚、山水审美活动的兴盛、文官制度与科举考试,无不是促进诗歌艺术长期的繁荣并高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诗歌,早期的成绩就十分辉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诗三大系统,作为后来文人诗歌的源头与母体。魏晋时期,进入高度自觉的文人诗发展的时期,从此一直到近代,以文人为主体的诗歌系统,一直在连续发展,其历史之长,诗人之多,诗歌对整个社会文化影响之深,的确是举世罕见的。这样造成的古典诗词艺术,其审美价值之高,自然无需论证。文化与文学的历史既然是无法割断的,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诗词在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毋庸争议的。虽然,新诗的创作,成就也堪称辉煌,但对于更多的大众甚至在知识分子群体,古典诗歌仍然在人们的诗歌欣赏与陶情治性乃至社会交际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对古典诗词,仍有很高的需求。
诗歌是青春的缪斯,浪漫的女神,青年人总是有一种天然的爱好诗歌、尝试创作的愿望。从唐宋的发展看得出来,旧体诗词写作的增加,正说明我们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难以割断的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传统的诗歌思想,用诗词吟咏情性、刺美现实,使当代诗词在表现我们的情感与思想、反映当代生活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功能。
诗歌,与世俗争夺人性的天使
在这样一个重经济讲物质、重自由讲个性的时代,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是杂乱的,价值观是混乱的。 信息的便利、网络的发展、时代的巨变,都让人们焦躁不安,人们似乎离诗越来越远。而古典诗词的美学价值和平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沉浸于其间徜徉,让被浮躁而浅薄的文化恣意浸染的人性,得到真善美的回归,古典诗词如天使一般随着诗歌一起向着人们最荒芜最脆弱最渴求甘霖滋润的心灵深处奔去。
于是古典诗词便生生不息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延续,在无数华夏子孙的血液中流淌,古典诗词表现了极大的生命力。文化的传承没有被豁裂。中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在每个一时代的关键时刻,都不甘寂寞、勇于呐喊。当我们终于经过贫穷,现在能够把握住我们的发展时,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的心灵感到了空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情冷漠”已经成了我们意识里的常用词语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对真情的渴望,开始了对人性、道德、良心、隐喻、 浪漫的需求。这实际上是一场斗争,是世俗的和清高的明辨,是肉欲的和精神的区别。当有人渐渐失去人格,失去尊严,失去自我,失去人性的时候,另一部分人却极力维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人们心灵的净土在名利场的较量中,一寸寸被现实社会中的污物浸染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是挣扎着,想要保持自己最后一片心灵的净土。但是有的人因为忘记了时时修葺心灵家园,慢慢地精神的领地就变得荒芜甚至被蚕;但另一部分人,也就是来到唐宋并自觉留下来的朋友,几乎都把唐宋作为与世俗争夺精神家园的阵地,也把对诗词的追求作为与世俗抗争的筹码;在这里,在凡尘俗世浮躁不已的心能得到片刻的宁静;在这里,在冷漠麻木的环境中孤寂无助的心能得到些许温暖;在这里,所有的虚伪和卑劣的小我都被抛掷,每个人的灵魂都得到片刻的洗礼。这是唐宋的魅力,更是古典诗词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