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6|回复: 1
收起左侧

[转帖]中国政治转型的阻力来自何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2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政治转型的阻力来自何方?

[2783] (2007-07-19)


  7月初,北京政法大学召开了一场“全球化与政治转型”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高校的学者参加。学者们畅所欲言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人认为,经济落后的地区热衷于改革,以改变落后的现状,获得额外的好处;相反,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改革兴趣不大,担心改革会失去既得利益。从全国看,当经济发展势头好的时候,人们会漠视改革,当经济发展遇到挫折时,人们就会产生改革的欲望。有时候,上头希望做的事,下面却不想做,因此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绝招。有时候,上头为顺从民意,也会提出一些改革方案,但只是做秀,并不会真正去做,因此最后不了了之。
  国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呼吁政治改革,但为什么中国的政治改革如此沉重?其实中国政改的根本问题在于平衡各派政治力量的强弱。有一句口头禅叫“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如果放开控制,由政治力量自由竞争选择,那么今天的政治局面可能仍然是左右两翼的争夺,但右派不会太得势,左翼力量会增强,中间力量会得到更多的拥护。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政改的历程:第一个时期:1978年底到1985年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奠定基础期。在这一时期,党的高层决策机构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在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结构体系中建立现代民主政体,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个人独裁;
  第二个时期:从1986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宣传热点时期。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肯定“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个时期: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1年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转折期。在这一时期,由于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1990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中共最高决策层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局出发,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注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保持政治稳定为前提。于是,政治体制改革被相对淡化;
  第四个时期:1992年至今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隐性发展期。邓小平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对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处于一个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和突破口,寓政治改革于经济改革之中的隐性发展阶段。
  从以上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区分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蜿蜒崎岖的道路。在现实的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所能释放的能量已日渐式微,只有在政治体制方面有所动作,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发展。但为何政改一直迈不出大步?
  有几个重要原因:第一是认识上的误区。一个是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会削弱党的领导,一是认为会破坏稳定。因此,政府官员缺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
  第二是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过大。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取得了大量经济成果,也造就了一个个的既得利益群体。这些既得利益群体紧密地依附在政治权力周围,形成了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利益群体。在这些利益群体中,既有权力圈以外的利益主体,也有权力圈外的利益主体,但更多的是权力圈内的利益主体。实际上,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队伍现在正处于壮大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从上到下都失去制约,党政官员得不到有效监督,使得当权者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吞公有财产,掠夺公共资源。作为这一特权群体来说,他们本身是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的,只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政治体制改革,以保全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权力圈外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愿意失去这种花了高昂成本的依附关系,因此,他们也要保护这种滞后,以保全已获利益和将来更大利益的产生。正是由于这种既利益群体的阻挠力量过大,使得政治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第三是政治体制改革难于找到突破口。政治体制改革较经济体制改革来说,难度更高、风险更大。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人和事范围太广,触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在苏联东欧发生巨变并陷入暂时性困境之后,出现了一股对中国改革模式的“成功经验”自我表扬的热潮。比较典型的经验总结大概有两项,其一是“渐进改革优于激进改革”,其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两项经验被当作中国之所以保持社会基本稳定、获得经济高速成长。将这两项经验贯彻到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便助长了“能不改的绝对不改、能慢改的绝不快改、能小改的绝不大改”的保守心态,尤其是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往往强调必须以市场体制成熟、物质条件具备、国民素质提高、社会高度稳定作为真正启动政治改革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如果没有适当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制度的转型,上述假设前提又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这无异于说,对于既得利益阶层而言,只有政治体制根本不改革,才是最稳定、最安全、最正确的选择。
  中国政改的困境是只能“以权力改革权力”。权势阶层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唯一可以迅速有效地动员起来的有组织力量,政治改革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便只能走向革命或动乱。但他们同时又是政改的最大延宕力量,名为“公仆”实为主人的权势人物和党政权力部门既在履行着政权的职能,同时也在经营和维护其个人与团体的独特利益。他们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现行制度使他们成为掌控最多公共权力、支配最多社会资源、占有最多社会财富、享受最多社会保障的既得利益群体。由于他们的独特地位,使他们有能力挫败任何损害他们利益的政治改革。例如,高级官员的差额选举从程序上、操作上极易实行,之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无非是霸着权位的官员不敢面对选票的考验,而他们却掌握着足以阻挠选举改革的权力和资源。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政治改革的推动力量,除非有足够大的民间压力和国际压力。
  曾经有人相信,由村民委员会选举到居民委员会选举的“基层民主”方式就是这样的一个突破口,理由是这项改革的阻力很小。尽管地方官员中主张加快政治改革的人数众多,支持包括乡镇长直选在内的竞争性选举的人数有明显上升,但他们的政治改革主张仍然限于现行的基本政治框架。
  政务公开、新闻自由也曾经被认为是政改的突破口。也有人认为,修改宪法、改革人大是最恰当的政改突破口,但也都行不通。还有人认为党内民主是政治改革最现实可行的突破口,但党内民主的难度与中国社会的民主化难题的难度相比,或者相等,或者更大。
  林锡星
《联合早报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22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政治转型的阻力来自何方?

新的蛋糕没制造出来前,新兴显贵们不会放弃手里的那块大蛋糕的。既然没能力去别处抢了,还是保住现有的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 20:07 , Processed in 0.0719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