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8|回复: 4
收起左侧

[史學原創]溯17世記的死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4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内圣外王在 2007/12/05 12:16 第 6 次编辑]

    崇祯十二年,1639年,崇祯皇帝在他的国土内加派白银730万两,用来抽练各镇边兵和各地民兵,征收的对象,主要为土地,包括量增关税、裁减驿站银和节省公费等诸多项目。
    本来崇祯决定剿饷只征一年,谁知农民军在一年内根本镇压不了,于是以后只征一半,可是现在又征练饷,崇祯害怕失信于天下。兵部尚书杨嗣昌说:“加赋基本出于土地,现在土地大都在豪强手里,一百亩增银三四钱,对农民没什么危害,而且还抑制了兼并”。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操作几乎不可能,全国土地的百分比,即几分在农民手里,几分在豪强手里,当时都不能量化分析个所以然来。帝国的弱势暴露无遗。
    一、经济妥协和笼统管理
    明末的经济与军事已形成恶性循环,无从补救,这个弱势,我称之为“W”形,两个凹处,第一个低就是经济能力。
    中国历代依靠落后的经济为基础,把最有活力的商业称为“末”,明朝立国就规定,凡是农民家庭,可以穿纱绢,商人只许穿布,表示劝农的意思。而商人又不是那么纯粹,客商们赚了钱,又害怕强盗来劫,(当时没有银行存储作为保障)于是大量购置田产,使资产更加固定,其安全性只能依赖农业。同时又开当铺,经营商业。司马迁说:“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商业的安全一定程度建立于农业上。《红楼梦》里的薛家颇能说明亦农亦商的道理。农民则除了耕作,平时也养蚕,嗣后凭借织机织四五匹绸子拿去市场卖,嘉靖时江南一带多此情形。西北人民则基本不纺织,衣料棉布全靠外地输入,所以白银的流通性小,没有惠及西北。
    商业繁荣的基础是货币,帝国的货币政策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朱元璋占领集庆后,大铸大中通宝钱,但效果不理想,终于又在1375年发行“大明宝钞”,同样没有贵金属或其他物资作准备金,不控制发行量,1385一年内就造钞994,6599锭,合银5千万两,每贯值钱千文。这样就让货币贬值,从而易于假造,信用更低,当时两浙人有的“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只合法定币值的1/4。随着物价上涨,银两逐渐代替宝钞成为本位,如1397年杭州的商人收售货物,都是以金银定价。尽管明朝中央一再用行政命令维持通行,但于事无补,最后只有采取回笼货币的办法,承认银本位的事实。这种妥协反映出帝国经济能力的低下,而后来的最高决策者也把银两的流通量发挥到极致,甚至官员的俸禄米都折换成银子来支付。
    再看土地,前面说到大商人的性质为亦农亦商,他们底下的自耕农,不是转化为佃农,就是被排挤出原有的土地。对付农民的武器便是高利贷,特别是嘉靖到隆庆年间,沿海倭寇不断骚扰,海外商路不安全,不少大商家的资本转为高利贷,对农民大放特放,加上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农民流亡。(如成化初,荆襄一带就聚集了大批流民)所以户口不复为从前面貌,帝国对此很难在短时间内更新一次,宣德时,周忱巡抚江南,作大量的减税,当时对太仓城的户口有一次考核,当时查到洪武时太仓城原额为8986户,现造册数只有1569户,核实的只有738户,其余的都是逃绝虚冒。这种情况于时已经很普遍,以至于帝国增的税多,真正收上来的却少,如嘉靖三十年,1551年,政府各项岁用高达595万两,户部尚书孙应奎没办法,议于南畿、浙江等州县增赋120万,加派从此开始,但“岁入不能充岁出之半”。其原因仍不能量化管理。
    崇祯时的加派更如此,当时帝国两面作战,练饷的军费理应由富裕地区承担,但没有一个恰当的统计数字,只能向全国摊派,而捐资纳捐的阶层则可以优免,乡绅地主又勾结县官把税偷拨于贫穷户名下,即所谓诡寄、飞洒。由此可见,前面杨嗣昌的建议只不过是个勉强的说法。
    笼统的管理必然导致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集,个人揣度,1449年,瓦剌将兵临北京,于谦怕通州的粮草落入敌手,决定焚毁,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二、军事内部的妥协与缺陷
    翻开正史,崇祯更换和杀戮官员的记录惊心动魄,其中巡抚有11人,内阁大学士2人(终明世止3人,崇祯朝占2人),刑部尚书换了17人,蓟辽总督半年内换了5人,兵部尚书换了14人(其中陈新甲死得最冤),崇祯杀文官的数字要多于武官,为什么会这样?
    把镜头拉到1638年,因为清兵到内地骚扰,崇祯召见大臣廷议,说自己就是担心军饷不足,工科给事中(监督工部的官)范淑泰说:“兵事的根本是行法,现在法律不行却只担心军饷,即使天上掉粮食,地上涌金子,又有什么用?”崇祯回答说:“朝廷何尝不想行法!”其实崇祯不是不知道法在先,饷在后的道理,当时,京营的名簿上有士兵11万之多,实际上有一半冒伍领饷。南京营兵对外称有10万,总不过3万,兵亏而饷照领着。军饷报的多,并不保证底下的士兵能如数领到,很明显,多出的部分被军官中饱私囊了。这一时期,各边镇兵马数目向户部上报的很多,上报兵部的却很少,户部只根据边册发饷,遂如贪愿。再有从天津海运蓟辽边镇的本色米豆,户部不闻不问,只由仓场督臣和津抚司管其出入,致使米豆多为泥沙。这这些问题愈发凸显出户部管理上的混乱。
    而崇祯面对的天下,正是用兵之际,不得不对武官集团睁只眼闭只眼,从前武官的地位很低,科举中文场有廷试、传胪(即笔试),武场却无。崇祯却为武场开了廷试。所以他没有决心来处理军队贪污问题,只好对军事内部妥协,故云“朝廷何尝不欲行法”。妥协仍未弥补军队的缺陷,由于一些军队拿不到军饷,就相聚为盗,地方官视之如寇仇,或者逼其造反。如陕西兵于萨尔浒大败后要回到陕西,却被河南巡抚张我续拦截于孟津,斩30余级,剩下的不敢回去,只好在山西、陕西边境落草为寇。后来府谷农民军首领王嘉胤就是逃兵。
    提到军队,就不能不提到军屯。从前帝国存在的军屯大都面目全非,所谓每军种田50亩、100亩不等,交“屯田子粒”24石的规定,完全不能落实。中国土地大多交错,所以军屯大多与民田交杂,东一块西一块,到后来土地兼并严重了,军屯也跟着渐渐消失。卫所的士兵大多沦为官员的杂役,更不能保障屯粮的缴纳。官方统计数字称屯粮收入每年370万石,实不足信。
    这些情况造成了第二个凹地,即军事的废弛。帝国越加摇摇欲坠。
三、中间的凸地--士大夫的门户
    当帝国的机器失去效用时,赖以支持大厦的,是庞大的文官集团,(黄仁宇幽默地称为潜水艇面包的上层)一般说来,道德力量要大过法律,地方官本身也是行政与司法的结合体。但是却很少在技术上干出成绩,如正德时廷议,大家都在讨论财政,有人就提出皇帝应该节俭,吏部侍郎焦芳说:“普通老百姓家都需要用钱,何况县官?现在天下欠税逃税的不少,你们有本事去考查清楚啊,为什么一味要皇上节俭?”焦芳凭借此语升为了吏部尚书。
    他们靠孔孟的道德来规范君主,嘉靖朝大礼议的争论持续了10到20年,士大夫已形成一个整体,可以与君主对决了。
    明朝理学兴盛。宋代朱熹提倡人活着就是为了内心的天理,“天理”就是道,把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促使士大夫集团向它看齐,大家觉得它比皇帝还高,在现实生活中又转化为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这个概念足以与皇权抗衡,从而形成与之制衡的文官集团。万历因为不满文官建议他立长子朱常洛,就以更加消极的方式---怠政,来对付他们,一怠就是几十年,言官们的奏疏骂得再难听,万历不知道,知道了也并不在乎,他根本不信任他们,门户之争也让他厌倦不已。这时,这柄凸出的利剑毫无用处,于是,许多高官陆续“挂印封金”而去,官场上出现许多空缺,有人要求补缺,万历不理,因为这正是他最乐意看到的。
    万历的怠政,使门户之争愈演愈烈,以至于发展到崇祯朝,原本属于复兴古学的复社,竟支持周延儒进入了中央,实在是件奇事。可见“在野党”都可以影响朝廷了。门户与技术上的无能,足以让君主对他们不感兴趣,不信任,崇祯最后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并非事出无因。而帝国机器的运行,仍然由这批道德君子支撑着。
四、结尾
    经济与军事的两个凹地,中间的凸处是由单薄的士大夫组成,这种“W”形的结构最后更加清晰明了。整座大厦也随之崩溃,由农民军起家的帝国最终也被农民军埋葬。
参考书目:《明史·食货志》 《明史·庄烈帝本纪》 《明史·杨嗣昌传》《明太祖实录》
          〈怀陵流寇始终录〉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徐光启《农政全书》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李清《三垣笔记》 孟森《明史讲义》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陈来《宋明理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4 11:38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2-4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學原創]溯17世記的死結 

    呵呵,有意思啊,但是我感觉刚开了一个头,热烈期望继续写下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學原創]溯17世記的死結 

    [这个贴子最后由内圣外王在 2007/12/04 23:21 第 1 次编辑]

    全部已发完。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學原創]溯17世記的死結 

    虽然不懂,严重支持原创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11 17:34
  • 签到天数: 4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7-12-1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學原創]溯17世記的死結 

    嘎嘎~~归根是大明的皇上都是抠门。
    崇祯死了,李自成从内库里找到(具体数字忘了,但大的惊人)黄金白银。
    上溯历代都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4-12-22 18:50 , Processed in 0.0759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