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29|回复: 57
收起左侧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千语千寻在 2005/02/25 12:05pm 第 5 次编辑]

前言
一) 新人们有一种共同习惯, 因为新鲜感. 所以就逢句必去对, 忽视了对联的基本知识, 我当初也是一样….呵呵!
  二) 喜欢想些难度高的出句, 或是游戏之句, 如: 同音或谐音句, 数字句等, 甚至翻经阅典的找些老句老联来发帖, 还以为捡到宝一样的高兴, 希望得到其他联友的掌声和跟帖, 如果有这种想法就错了, 这样只会白费了心机和浪费了时间而已!…新人们, 你们的感觉如何?
  三) 其实雅座置顶的已有[对联常识]的帖, 新人们有否翻阅过呢? 这帖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 但起码对基本的对联知识有不少的帮助哩!
  四) 还有[发帖需知]帖, 其实在发帖之前先去看一下, 就会少了很多误会, 多了点踏实和乐趣了!
  
  好了, 长话短说, 我就权当一下引异的工作吧, 说说对联的基本知识和节录一下专家们的心得吧, 希望有兴趣者就把知识据为己用, 没兴趣者就一笑而过, 若我说错了或不清晰的时候就互相交流一下, 因为我也是在学习哩!
  
  第一课:
  一) 平仄
  简单而言, 以普通话(今音)为例: 字的 一, 二读音 ----- 平声
   字的 三, 四读音 ----- 仄声
  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
  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
  
  二) 联律
   一幅正确的对联是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字为平音
  
  基本联律: “五言” 联为例(上联)
  
  1. 平平平仄仄
   例句: 风清杨柳绿
  
  2. 仄平平仄仄
   例句: 月斜诗梦瘦
  
  3. 仄仄平平仄
   例句: 雾雨沉云梦
  
  基本联律: “七言” 联为例(上联)
  
  1. 仄仄平平平仄仄
  例句: 画上荷花和尚画
  
  2. 平仄仄平平仄仄
  例句: 寒雪舞飞风奏乐
  
   3.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句: 满堂喜庆三千客 (故意改了以符合平仄,,原句为“满堂花醉三千客“)
  
  总结一下:
  1. 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
  
  2. 个人认为先硬记五言联律(上联)
  2.1 平平平仄仄
  2.2 仄平平仄仄
  2.3 仄仄平平仄
  
  3. 硬记七言联律(上联)
  3.1仄仄平平平仄仄
  3.2平仄仄平平仄仄
  3.3平平仄仄平平仄
  
  后话: 以上例句只作参考之用! 举出之例句只属上联平仄及格律, 下联则以上联的相反平仄便可成对了, 熟习了这些基本功和建立稳固的基础后方可更上一层楼, 这纯属个人看法, 欢迎斧正及交流, 谢谢!

第二课
  一) 概念: (1,3,5 不论, 2,4,6 分明)
  我在初学联的时候, 经常看到什么1,3,5 不论, 2,4,6 分明, 苦思了一段日子和问了好几个前辈之后, 才明白了其中意思, 原来就是说联律的规范和变化, 所谓1,3,5不论, 就是说七言句中的1,3,5位置的字在联句中可变化平仄, 并不要求太死, 而2,4,6分明则刚刚相反, 是需要很严格的平仄相对, 因此无论在出句或对句中, 在1,3,5位的字都有了弹性的处理, 当然, 这也不是说全部是这样, 三仄尾和三平尾是不主张的格律和犯忌的, 现在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就以七言为例:
  
  我在上面说过上联用: 仄仄平平平仄仄 和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是很规范的律; 但若以1,3,5 不论的概念去写, 便可写成: 通仄通平平仄仄 和 通平通仄通平仄, 这个明白不? 当然1,3,5 不论的概念只针对七言句而说, 五言句不包含在内!
  
  举个实例: (1)
  画上荷花和尚画
  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规格律)
  
  可写成:
  唯有朝云能识我
  平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
  
  或可写成:
  风压草丛头点地
  平仄仄平平仄仄
  
  当然, 头三字是可以三连平或三连仄, 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 这就是 “三平尾” 的大忌了, 但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可四连平或四连仄, 谨记!!
  
  举个实例: (2)
  书生落难仍风雅
  平平仄仄平平仄 (正规格律)
  
  可写成:
  落红泣诉离情恨
  仄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
  
  或可写成:
  落红轻诉离情恨
  仄平平仄平平仄 (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
  
  如此类推……!!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 七言句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1,3,5 不论, 可随意变化, 但尾三字一定不可以三连平!!....另外, 2,4,6 字中, 可看出有个规律, 就是: 平仄平 或 仄平仄, 对吗?
  
  二) 孤平
  个人认为, 若以 “正规格律” 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 “孤平”的机会比较少, 在变化中就要注意了, 上联如: 仄平仄仄仄平仄, 这也算合律, 但这到底算不算孤平呢?
  
  或可参考以下的讨论内容, http://www3.tianyaclub.com/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23&idArticle=544585
  当然说法不一, 就让你们去衡量吧….呵呵!
  
  第2课总结一下:
  
  1) 在1,3,5 不论中要注意三仄尾和三平尾的禁忌, 当然四连仄和四连平也是不可犯的错误!
  2) 2,4,6 分明之中, 也是有特定的规限, 就是 “平/仄/平” 和 “仄/平/仄” 的注意了
  3) 孤平还没有最终定论, 暂时还是以律诗中的孤平为据, 那暂时就随波逐流吧…呵呵…但我个人认为, 如果以 “正规格律” 写联, 在七言句中出现 “孤平”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下一课谈一下 “对仗”问题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 ... ic=21591&show=0

第三课
  对仗/词性问题
  
  一) 前言
  在这个问题上, 相信需要较多的文字来加上说明, 更需要小许涉及到对联形成的解说, 在这方面希望不会做成各联友的混乱和沉闷就好, 我尽量简化吧! 也希望大家多加意见和讨论, 谢谢!!
  对联能够雅俗共赏, 主要原因是它贴近生活, 并与书法等艺术融合在一起, 还有具音乐性的精炼文字来表达, 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有了声律的支撑, 读起来就有节奏感了! 在大众喜爱的对联文学当中, 因进步而有所要求, 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1. 全盘大众化, 适应各式各样百姓的胃口, 让群众能懂能念, 及能仿作, 主张把对联格律放宽, 去掉一些声律要求 ---- “宽对”
  2. 主张维护对联的严肃性, 弘扬主旋律,使之居于较高的文学档次, 不求媚俗, 希望提高欣赏水平和趣味, 避免跌进雅俗也不赏的泥塘里!
  正因如此, “宽对”和“严对”就成了一个经常讨论的话题, 甚至在联作上的优劣有争议哩!
  其实, 对联的属性和风格是很鲜明的, 上下联字数是相等的, (报纸上的双栏标题不是对联) 因为对联是 “词性相同” “结构相应” 和 “平仄相对”的, 这些是判断某两句话是否对联的基本条件! 对联写作的入门规范称之为 “格律”
  
  二) 对仗形成
  
  对仗的形成在早期已有雏形了, 先举例一些句子: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我心非石, 不可转也;
  我心非席, 不可卷也。
  
  以上两组句子并非联句, 但词性是一致的, 由於体现出回声般的对称美感, 便增强了诗歌的振撼力! 正因如此, 从这里便产生了对联格律的原始条件 --- 字数相等和词性相当了! 继而在重字上改进了,也避开了。但后来又有了新变化,在上句中故意重字, 下句中相同位置也重不相同的字, 但还不能达到对联中那种对仗句的水平, 因为缺乏 “平仄相对”这一条。等到声律被发明之后, 这种声调对仗便成为必然性, 出现了格律的最后一条-----平仄交替。
  
  以下举些例子, 是从诗中抽出来的, 合乎格律的律联: (全是古音)
  
  1. 交枝承落日, 接树隐高蝉
  2. 星稀初可见, 月出未成光
  3. 山烟涵树色, 江水映霞晖
  4. 念此一筵笑, 分歹两地愁
  5. 金谷宾游盛, 青门冠盖多
  6. 天边看远树, 水底见行云
  7. 野岸平沙合, 连山近雾浮
  8. 对窗看宝瑟, 入户弄鸣机
  9. 夜花枝上发, 新月雾中生
  10. 孤飞出叙浦, 独宿下沧州
  
  以上例句可看得出平仄已是对应了, 对仗方面亦十分严谨, 至於词性方面也没有大的偏离, 这也说明了对仗的重要性, 词性的不偏离, 两句句子才带出要说的东西!
  对联格律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前修未密”; “后出转精”, 凡是格律, 总朝著越来越精密的方向进步。规范律条也越来越细, 也可说是对联的 “游戏规则”了。对联中基本没有三字联, 但谨记, 上下联相对应的词义不可完全相同, 否则称为 “合掌”; 说的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可称 “无情对”; 长联中没有重字则令人叹服了…
  
  三) “宽对”和 “破格”
  
  现在谈到 “宽对”和 “破格”了, “红花对绿叶”是死板的 “对仗”, 但基本格律没有远离, 更不能丢失, 以免丧失灵魂。有两种情况可以放宽一下:
  
  1. 长联由于篇幅大, 个别地方失律是可以允许的
  2. 嵌特定词语也可以稍稍破格: 如: “岳阳楼对洞庭湖” 专用地方名等等..
  
  对联创作的成功与否在于声律, 声律核心就是平仄交替。读起来就有抑扬顿挫之妙, 这也是衡量和谐与否的起码准则, 仅凭主观感觉就不大可靠了!...呵呵, 其实学习起来应该不太难, 只是一些浮躁的人不肯静心下来, 踏踏实实地练习平仄, 再加上 “新” “旧”四声的混乱, 也成为 “宽对”沦的借口了, 这样就太令人遗憾了!
  对於初学联者, “宽对”只能成为一种自我陶醉的鸦片, 分不清平仄, 从此便写不出好对联, 也无法去欣赏对联了!...而且 “宽对”宽到什么地步呢? 界限在那儿呢? 很难界定吧!! “宽对”论像是某种投机, 对初学联者只制造出负面教育而已, “宽对”论是不宜提昌的
  
  四) 词性对仗:
  
  1. 最好动词对动词
  例: 走对奔, 吹对摆, 飞对舞….等等
  
  2. 名词对名词
  例: 山对水, 风对月, 日对海, 天对地, 鬼对神….等等
  
  3. 助语词/形容词 对 助语词/形容词…..等等
  
  4. 或可从以下网址查阅: http://www.shiandci.net/cjg2.htm
  
  
  注: 以上内容有部份节录於湖南 《对联学刊》第14/15期中, 冯广宏先生撰写
  
  总结今次内容:
  
  1. 联律的形成和稳固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的未来, 绝不倒退的
  
  2. 对仗也是慢慢的进步的, 对自己要求严谨才会有稳固的基础写出好联来!
  
  3. 词性要分清楚, 对乱了就被称为失对了…呵呵
  
  4. 在未成为什么名家之前, 安份守己一点的遵守公认的游戏规则, 别学什么 “宽对”之类的说法了, 走歪了路就烦了…呵呵
  
   下一课谈谈: 先想一下…呵呵
  
  

转自天涯,由桃花客版主主讲,唐宋的新人较多,希望对大家有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这样通俗易懂的课早就该上了,多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好。谢谢。
扔个石子:对联称一副,不称一幅。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偶也扔个石头:
1. 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
这句话感觉是在回避困难,因为按这个来操作,平仄自然就没问题了,只要知道1、2是平,3、4是仄即可。
但是,大量的以古音做的联(恐怕精华所在大多在于此),岂不是要叫人困惑不已?别说古联古诗,即使时人所作,用古音的也比比皆是哦(说不定作者就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2-1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我也一直很为以古音做联困惑,主要是不知道有些字依古音平仄如何分的,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呢?老道再扔点石子下来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24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2-1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哈哈老道的话,可是对了去了。
    可先用今音出联,用水平韵再看一下有无相勃即可。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要记住平仄,关键是有没有兴趣,有就不难,没就难,偶不是故弄玄虚,真的这样。
    对南方人来说,弄懂平仄尚容易,因为南方话(尤其是吴方言、粤方言等)里保留了不少古音,相当的入声字甚至都还可以读出,北方人就比较吃亏,入声字是什么?估计已经是化石了。要记住就只有一个办法,死背,毕竟也就那么几个字,比偶当年背字典少多了:)当然,如果没兴趣,那就一哂了之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2-1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谢谢老道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24 23:51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5-2-1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哈哈,偏我就是南方人呢,没得到南方人的便宜;只讨到了南方人的无奈!
    我的小学教师没把卷舌音搞懂,害得我打拼音慢得出奇。
    只好打五笔,真是难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下面引用由千语千寻2005/02/17 08:33pm 发表的内容:
    我也一直很为以古音做联困惑,主要是不知道有些字依古音平仄如何分的,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呢?老道再扔点石子下来吧
    雅居资料库里有[入声字表],只要紧记现读平声的常用字就可以了。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31&topic=200&show=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这个贴子最后由顾飞飞在 2005/02/19 06:07pm 第 5 次编辑]

    很好的入门课程,固定几天:)
    《平水韵部》: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31&topic=40&show=0
    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大家如果对某个常用字的平仄有疑问,只要查一下《平水韵部》就会有答案。
    常读古诗会发现很多古音与今音平仄有差异的字,因为如果完全按照今音去读,就会缺乏韵味。
    如:“天寒白屋贫”,若按今音是五连平(拼音韵母为一、二声的算平音),而查《平水韵部》可知“白”和“屋”都属入声,为仄声。所以此句为“平平仄仄平”,与上句“日暮苍山远”(“仄仄平平仄”)构成极为工整的对仗。
    再如:“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场”,按今音是仄音(拼音韵母为三、四声的算仄音),而查《平水韵部》后会发现,“场”属于下平,是平声。所以此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今日在藏经阁中一阵翻腾,发现《浅说平仄与诗词格律》这篇文章也不错:
    http://www.shiandci.net/cjg19.htm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哈哈,还真要捞个艳艳儿,平平儿,放在健般哈,摆一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2-1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有的地方看到,说只有第三声是仄声,这是为什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那就不是你看错了,就是他在胡说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5-2-18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新华字典562页仄的注解是:古汉语中上声,去声,入声总称.怎么理解?
        对 不起,有事,先下网,明天再来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8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不速客君看看《平水韵部》就明白了。
    上午发贴时俺把“上声”丢了,真是马虎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8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平来仄去的看的偶头都晕了。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对联也应该有所变化。
    重点应放在意境上,没必要在这个上面扯来扯去,进入21世纪了,一切都要与时俱进,要创新。
    只有易于被大家接受,更贴近大众才能有生命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9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下面引用由qbc2005/02/18 11:15pm 发表的内容:
    平来仄去的看的偶头都晕了。
    时代在进步,文化在发展,对联也应该有所变化。
    重点应放在意境上,没必要在这个上面扯来扯去,进入21世纪了,一切都要与时俱进,要创新。
    只有易于被大家接受,更贴近大众才能有生命力
    我相信只有在充分继承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发扬和创新,这也正是我们费力去学这些“令人头晕”的东西的原因之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9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冒昧问大师姐,什么是充分继承?怎样才算是充分继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2-19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手入门第一、二、三课(桃花客)

    [这个贴子最后由顾飞飞在 2005/02/19 12:24pm 第 3 次编辑]

    qbc君问得好,“充分”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人而异。
    我是一个普通人,并不奢望以文成名,而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希望古典诗词和对联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绝——一个丢弃传统文化的民族的前途是不可想象的。
    充分继承,对于我来说是终我一生不断地学习,并尽我的绵薄之力帮助愿意学习此道的朋友们。
    qbc君所说的“重点应放在意境上”我很赞同,但“没必要在这个上面扯来扯去”就失之草率了。至少我是在理解了近体诗的音韵跌宕(平仄)之美后,才更加体会到古风的纯厚之美。
    我想只有真正用心去学,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果对于最基本的东西都不肯花一点功夫去弄懂,还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恐怕就难以有所进步了。
    格律知识对于古典诗词来说就像一块敲门砖,其实并不难学,学过之后是否能登堂入室要看自己的努力程度——我这会儿大概还在门口徘徊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20 13:12 , Processed in 0.1608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