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8-12 13:04 |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下面引用由不胜酒在 2007/07/03 18:49 发表的内容:
真是无知者无畏,能够对诗词格律说出点道道来,再去否定它吧。如果斑竹真如你所说对不合律的作品“动不动不吹须子瞪眼来限制”,你的那些“意境高妙”的句子就不会充斥屏幕了。
呵呵,你说很对,偶正如你言之无知者无畏,偶对联之意见已多次说明,而非对某人进行攻击.至于偶的出句意境如何,偶自己说好是不行的.当然承你用"意境高妙"来形容了.如果你觉得对你心理造成伤害那你和斑主说一下让把句子清除就好了.
从你之所言看来,你的水平定达到了一定的高高水平了,不知前有古人否,后有来者否,居内亦有无人能和上一句否,如果都没有了,那你岂不孤独啊.
再次声明:偶所感发,均自对联之发展应向什么方向而言,非以对某人所作,希望诸位就此进行辩论,而非对某人进行攻击,由于水平有限,所言及用词造成某人不爽,亦非本意.对偶发非为就联之发展方向上之语将不屑进行回复,对以朽儒之态举大旗吓唬偶的将进行必要应对.
下引斑主之言"中国汉语,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书法讲究错落有致,声音讲究平上去入。在古代,人们把音乐定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众所周知的《诗经》不是某个人所创,而是当时设立的采风官在民间搜集整理的,由此可见,声韵是汉语在自身不断的完善中逐渐形成的,根据发声的特点,人们把宫商定为平声,角定为上声,徵定为去声,羽定为入声,这就是诗词在吟唱过程中有了抑扬顿挫的美感,更充分表达唱者或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唐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律诗规范,基本定型。唐诗是鼎盛时期,到了宋更加完善,但由于新的文体词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诗的传播,随着历史的发展,元曲、明清的小说,到清末民国大力提高的白话文,更好的传播了文化,可见,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让更多的人掌握文化。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诗词和对联,既然是千年来不变的规则,作为初学,当以规则为重,意境如钢,格律似铁,相辅相成方成利器,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韵律的规则和变化,才能脱出它的束缚。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此番论述可见,意当在工先,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那么,何谓之意?何谓之境?文笔皆为心声为意,性灵尽付言外为境,好谈意境者当问一声:我做到了吗?用韵律来束缚性情,文之大忌,用意境来辩解韵律,是习惯成自然,而后者,却将后悔莫及。小楼末学,尚不能脱韵律之一二,既不能通,何敢言破!
垂首,再学。"
诚若君言,偶谈的是联之应走什么路子来发展?律之基础并未全盘否定.如以君言,是要我们对这种古老的文体全盘继承下去.君举到唐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我们应从中看到唐之后其发展是走下坡路的,后世虽见放翁诗作最多,其成就也只能在量上为最了.是时,宋之内外境况难道不够吗?非也.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使诗之发展不如唐呢.偶水平浅,找不到,但觉得词的出现必有一定关系.所以词在此得到充分发展.过宋之后,词相对于宋发展也是日渐势弱.
好了,从诗词之发展我们应对联之发展有一种悲情心理.观当世,各种社会活动中,联的存在越来越少,喜好者亦如此.如何让这一优美古老的文体形式继续保留下去?难道不是喜欢它的人应当思之首要问题吗?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维,对于古老的东西,我们当珍惜,更当去发扬广大.如果我还守在古人所规定的条条框框里不思考一下它的发展方向,岂不可悲.按当年毛主席所言双百二为的方针来考虑我们难道不应有所醒悟吗?联之发展固要守一些基础,但不应全盘照搬古人定那些条条框框,否则其发展之路将如何?偶不知,诸位知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