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0|回复: 34
收起左侧

拟古还是由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7-6-2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联与非原创区]   
    古代的对联和非原创的对联 "
    试问些标题是否要大家都到故纸堆里去寻古联出来还是要大家一定循规蹈矩作些揪断胡须头发的生涩的东东来吗?

    春秋诸子开宗流.
    战国众君向法儒
    汉晋表赋当时秀
    唐宋诗词后世留.
    元作散曲求新意
    明清小说念旧奇
    民国白话千树起
    新华改革万花齐
    而今拟古守壳茧
    何时思今破笼范
    作文当求实为篇
    吟联也应意作先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楼主理解错误。正因为鼓励原创,在设置了古联与非原创区,以用来保存期一些非原创句。凡是非原创句,都将被转移到这一版块。如果你对古联和非原创句有兴趣,不妨移步去看看。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即是如此,那就不要老是以格律平仄来限制了啊。只要意兴就好啊,这样参与的人才会更多,这才是发扬楹联的文化广大的路子啊。否则只能那些行将就木的朽夫来这里坐坐了啊,如此,楹联文化岂不走到了尽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这就涉及到对联体裁格式问题了,某次群聊,有人提问对联的要点是什么,我答:对联的要点在对和联。什么是对?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才是对,联是说意境相联,如果只取联不要对,那么,对联的名字也可以改掉,不用叫对联了。中国楹联协会于6月1日新颁布了对联通则,在本版子版的对联学习与资料库有存,也可赶去查看。平仄是自古就有的,是常识,正如汉字一样,他的笔划读音都有其特定格式和含义,擅自推翻我感觉还是不可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朔方潜龙联友误会了,不是我们对格律平仄进行了限制,而是千百年来,对联自行发展而形成的一些规则,我们只是遵守罢了。对一些不符合对联基本格律的句子我们会指出,这只是善意的提醒,是本着提高大家的对联水平为目的,如果你不愿意听,我们也不会强求,我们也并没有对不合律的联进行删除处理,你尽可以在这里放心地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呵呵,谢谢两位回复啊。楹联协会不知道有没有出些守规守距的千古绝联没有,如有,请整理一部发上来让大家学习一下。我历来不认为复古为上,应是古为今用,但绝不能用古时那些条框限制今人啊,否则社会又怎能进步啊。传统固然有价值,但不能沉醉于传统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2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诗词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咏读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感,而这一点是通过平仄交替形成的,摒弃了平仄,可以说使诗词楹联失去了生命力。不客气一点说,反对平仄的,一般都是不能掌握平仄的人。创新总是建立在对旧有知识的熟练掌握上。平仄绝不是限制楹联的条框,而是经过长期使用总结出来最适宜体现楹联咏读美感的形式。好比作曲,固然可以千变万化,但总有旋律可言,每个音符也是通过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搭配得好,那是动人的曲子,搭配不好,就是噪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下面引用由朔方潜龙2007/06/22 13:54 发表的内容:
    呵呵,谢谢两位回复啊。楹联协会不知道有没有出些守规守距的千古绝联没有,如有,请整理一部发上来让大家学习一下。我历来不认为复古为上,应是古为今用,但绝不能用古时那些条框限制今人啊,否则社会又怎能进步 ...
    文字没有什么绝不绝,我很反对这种绝文的说法。中国文风总是喜欢弄出个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那种你死我活状态。楹联文化扎根民间,就还于民间吧,别没事就弄个绝不绝的,我不过是爱好者,工作累了,拿自己开开心,逗逗乐。我喜欢平仄的规则,那么我就用来约束自己好了,毕竟,游戏需要在规则下运行。袁世凯死的时候,有一联大快人心: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一联,不仅仅是双仄收,而且上下全不对称,取意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难道,就因为这一联的存在,我们就可以说,上联和下联字数不等也全是对联吗?
    以偏盖全、断章取义,用古联中一些名句的存在为个人知识的短缺辩解,我以为,首先不是求学的态度了。诚然,很多古联名句,奔放不羁,收合自然,读来一气呵成,而这种意境和手法,谁又知道作者是从多少次中规中矩的锻炼中走出来的呢?
    学联,不从声律入手,无异于建空中楼阁,脱离了基础的铺垫,不知道能走多远。我学联,一是为了开心,二是希望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不记得有哪个名家是因为写联而流芳百世的,翻开史册,大多是仁人志士为先吧,知道了这些,想在历史上留名的,大可不必学联了。学联只有辛苦,和辛苦后豁然开朗的开心,不会带来利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诗词楹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咏读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感,而这一点是通过平仄交替形成的,摒弃了平仄,可以说使诗词楹联失去了生命力。不客气一点说,反对平仄的,一般都是不能掌握平仄的人。创新总是建立在对旧有知识的熟练掌握上。平仄绝不是限制楹联的条框,而是经过长期使用总结出来最适宜体现楹联咏读美感的形式。好比作曲,固然可以千变万化,但总有旋律可言,每个音符也是通过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搭配得好,那是动人的曲子,搭配不好,就是噪音。”
    ***请通读我的发言之内容在作这样的八股之言。
    “文字没有什么绝不绝,我很反对这种绝文的说法。中国文风总是喜欢弄出个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那种你死我活状态。楹联文化扎根民间,就还于民间吧,别没事就弄个绝不绝的,我不过是爱好者,工作累了,拿自己开开心,逗逗乐。我喜欢平仄的规则,那么我就用来约束自己好了,毕竟,游戏需要在规则下运行。袁世凯死的时候,有一联大快人心: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一联,不仅仅是双仄收,而且上下全不对称,取意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难道,就因为这一联的存在,我们就可以说,上联和下联字数不等也全是对联吗?
    以偏盖全、断章取义,用古联中一些名句的存在为个人知识的短缺辩解,我以为,首先不是求学的态度了。诚然,很多古联名句,奔放不羁,收合自然,读来一气呵成,而这种意境和手法,谁又知道作者是从多少次中规中矩的锻炼中走出来的呢?
    学联,不从声律入手,无异于建空中楼阁,脱离了基础的铺垫,不知道能走多远。我学联,一是为了开心,二是希望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不记得有哪个名家是因为写联而流芳百世的,翻开史册,大多是仁人志士为先吧,知道了这些,想在历史上留名的,大可不必学联了。学联只有辛苦,和辛苦后豁然开朗的开心,不会带来利益。”
    ***都怪我水平浅,写的东西让人看不出内含,不介意请再读两篇可否?

    有劳两位唠叨了啊。说来说去,就是要联一定守规守距啊。那你们就严守去吧。
    偶水平浅的紧啊,只能望汝等之项背了啊。

    -=-=-=- 以下内容由 朔方潜龙2007年06月22日 16:53 时添加 -=-=-=-
    ***都怪我水平浅,写的东西让人看不出内含,不介意请再读两篇可否?
    对不起,错了一字,“篇”字误,应为“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错了不止一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5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拟古还是由兴
    打油尚须巧思
    没有格律规范不是成打油诗了?有感而发。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僻如诗词自唐宋后,有多少人为之倾心,然又有没有某人这方面的成就超越唐宋?回答是没有。偶有几人出得一些精品一二,也只是一如流星闪过。
    古往今来,我们对各种文体有发展与延续也有如终结,如八股与诗,续者多为能创新。难道联不能有所创新吗?为何要以先律为主呢,意为先不可吗,借古律之基础创今联之新生又有何不可?动者以完全守律为先不是迂儒又是怎样?打油诗打油联无不是对某种现象的调侃,难道你还要以笼范来比,爱者不是限制,是促其发展也。
    故联之发展在于创新而非靠一群酸儒来高举大旗呐喊而不容异言之存,否则这种优美的文体也只能爱之者越来越少了。
    诸位看一下身边,社会生活中家居,社会事务,商业门面以及网络生活中,论坛门面多种多样又有多少应用到联作?再看一下网上聊天、生活、美容、社交方面的论坛人来人往,有几人识得,有几人用的,有几人爱的;就是本论坛,也没有用联来装点一下门面,雅居内亦是,来来往往有多少人能注册存在下来?如果对来对去就诸位几人,孤芳自赏,又岂不可悲。
    大家都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应设想怎样让它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才是,而不是动不动不吹须子瞪眼来限制。
    爱它,你就有让它发扬广大的义务!努力吧,朋友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真是无知者无畏,能够对诗词格律说出点道道来,再去否定它吧。如果斑竹真如你所说对不合律的作品“动不动不吹须子瞪眼来限制”,你的那些“意境高妙”的句子就不会充斥屏幕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3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讨论以对联为主,还希望诸位联友心平气和,交流需要一个祥和的平台,注意自己的言辞,不要做人身攻击。
    对联不会可以学习,习惯不好,可就难改了,自我克制一下,或许就是蓝天白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3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各位联友好。俺刚起步学联,前几天还闹了笑话:将眉苑的灌水,对成了联!不懂啊,就不能装懂,只有加紧学习了。俺觉得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学习楹联规则并不很难。一旦学会了,就会运用自如了。奉劝初学者,不要畏难。

    -=-=-=- 以下内容由 泰寿2007年07月03日 20:32 时添加 -=-=-=-
    对不起,将苑眉打成“眉苑”了。特向苑眉先生道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3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中国汉语,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书法讲究错落有致,声音讲究平上去入。在古代,人们把音乐定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众所周知的《诗经》不是某个人所创,而是当时设立的采风官在民间搜集整理的,由此可见,声韵是汉语在自身不断的完善中逐渐形成的,根据发声的特点,人们把宫商定为平声,角定为上声,徵定为去声,羽定为入声,这就是诗词在吟唱过程中有了抑扬顿挫的美感,更充分表达唱者或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唐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律诗规范,基本定型。唐诗是鼎盛时期,到了宋更加完善,但由于新的文体词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诗的传播,随着历史的发展,元曲、明清的小说,到清末民国大力提高的白话文,更好的传播了文化,可见,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让更多的人掌握文化。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诗词和对联,既然是千年来不变的规则,作为初学,当以规则为重,意境如钢,格律似铁,相辅相成方成利器,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韵律的规则和变化,才能脱出它的束缚。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此番论述可见,意当在工先,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那么,何谓之意?何谓之境?文笔皆为心声为意,性灵尽付言外为境,好谈意境者当问一声:我做到了吗?用韵律来束缚性情,文之大忌,用意境来辩解韵律,是习惯成自然,而后者,却将后悔莫及。小楼末学,尚不能脱韵律之一二,既不能通,何敢言破!
    垂首,再学。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下面引用由不胜酒2007/07/03 18:49 发表的内容:
    真是无知者无畏,能够对诗词格律说出点道道来,再去否定它吧。如果斑竹真如你所说对不合律的作品“动不动不吹须子瞪眼来限制”,你的那些“意境高妙”的句子就不会充斥屏幕了。

    呵呵,你说很对,偶正如你言之无知者无畏,偶对联之意见已多次说明,而非对某人进行攻击.至于偶的出句意境如何,偶自己说好是不行的.当然承你用"意境高妙"来形容了.如果你觉得对你心理造成伤害那你和斑主说一下让把句子清除就好了.
    从你之所言看来,你的水平定达到了一定的高高水平了,不知前有古人否,后有来者否,居内亦有无人能和上一句否,如果都没有了,那你岂不孤独啊.

    再次声明:偶所感发,均自对联之发展应向什么方向而言,非以对某人所作,希望诸位就此进行辩论,而非对某人进行攻击,由于水平有限,所言及用词造成某人不爽,亦非本意.对偶发非为就联之发展方向上之语将不屑进行回复,对以朽儒之态举大旗吓唬偶的将进行必要应对.
    下引斑主之言"中国汉语,是独一无二的文化,书法讲究错落有致,声音讲究平上去入。在古代,人们把音乐定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众所周知的《诗经》不是某个人所创,而是当时设立的采风官在民间搜集整理的,由此可见,声韵是汉语在自身不断的完善中逐渐形成的,根据发声的特点,人们把宫商定为平声,角定为上声,徵定为去声,羽定为入声,这就是诗词在吟唱过程中有了抑扬顿挫的美感,更充分表达唱者或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唐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律诗规范,基本定型。唐诗是鼎盛时期,到了宋更加完善,但由于新的文体词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诗的传播,随着历史的发展,元曲、明清的小说,到清末民国大力提高的白话文,更好的传播了文化,可见,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让更多的人掌握文化。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诗词和对联,既然是千年来不变的规则,作为初学,当以规则为重,意境如钢,格律似铁,相辅相成方成利器,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韵律的规则和变化,才能脱出它的束缚。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此番论述可见,意当在工先,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那么,何谓之意?何谓之境?文笔皆为心声为意,性灵尽付言外为境,好谈意境者当问一声:我做到了吗?用韵律来束缚性情,文之大忌,用意境来辩解韵律,是习惯成自然,而后者,却将后悔莫及。小楼末学,尚不能脱韵律之一二,既不能通,何敢言破!
    垂首,再学。"
    诚若君言,偶谈的是联之应走什么路子来发展?律之基础并未全盘否定.如以君言,是要我们对这种古老的文体全盘继承下去.君举到唐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我们应从中看到唐之后其发展是走下坡路的,后世虽见放翁诗作最多,其成就也只能在量上为最了.是时,宋之内外境况难道不够吗?非也.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使诗之发展不如唐呢.偶水平浅,找不到,但觉得词的出现必有一定关系.所以词在此得到充分发展.过宋之后,词相对于宋发展也是日渐势弱.
    好了,从诗词之发展我们应对联之发展有一种悲情心理.观当世,各种社会活动中,联的存在越来越少,喜好者亦如此.如何让这一优美古老的文体形式继续保留下去?难道不是喜欢它的人应当思之首要问题吗?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维,对于古老的东西,我们当珍惜,更当去发扬广大.如果我还守在古人所规定的条条框框里不思考一下它的发展方向,岂不可悲.按当年毛主席所言双百二为的方针来考虑我们难道不应有所醒悟吗?联之发展固要守一些基础,但不应全盘照搬古人定那些条条框框,否则其发展之路将如何?偶不知,诸位知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4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楼蠢鱼在 2007/07/04 09:21 第 2 次编辑]

    就君以上所言,我以为是社会需要的问题了,而不是孰胜孰劣、是否发展和淘汰的问题。现在我们都坐汽车了,骑马的都不骑了吧,汽车是喝汽油的,马能吗?如果,我们把我们写的定为小说,或者并列的白话文,那么,我们不需要任何的格式束缚,随意挥洒皆文章,天马行空的走就是。很遗憾,我们把我们写的定为了对联,也就是说,我们开汽车开烦了,偶尔想骑骑马,可我们不能用把方向盘代替马缰绳,以前怎么骑,我们还要怎么骑。弹雅、颂之韵,古人记是古谱,用的是五音,而现在的音乐缺是七个音阶,总不能强加进去吧,那,广陵散还称之为广陵散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需要是最迫切的,一切不适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都将被淘汰,否则,你的产品就会过剩,企业就会破产。近体诗,很少人去写,现在写的,也就是少数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曾记得,在某群有人提出,毛主席的诗词是不讲韵律的,我只能说,那是他不知道韵律妄下的定论,毛对古韵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由于工作,回头再续。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小楼蠢鱼2007年07月04日 09:16 时添加 -=-=-=-
    其在1919年作〈祭母文〉,录于下:
    祭母文(四言體詩)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遭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淨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大其端。
    合其人格,如在人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心秉悃懮,則效不違。
    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大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毛 澤 東的母親因病於一九一九年十月五日去世,當時毛 澤 東人在長沙,當即趕回為母親守靈,據說是悲傷席地寫了這篇《祭母文》。
    读此文,可追〈陈情〉〈出师〉二表,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由此可见,文者,发乎于情方是真。其文无不中规中矩,由此可见,韵律不仅仅没成为束缚,反而成就了此文的跌拓起伏的韵美和情深。
    谈到走什么路子来发展,我是没有这个资格谈论的,余学也浅,尚不能熟,不敢言破。我总以为,突破是在建立的基础上突破,没有了基础的空中楼阁,能成立吗?楹联的存在,是人民的需要,现在的中国,每到年关,家家户户还是要贴一副联表示喜庆,家里老了老了人,还是要写一挽联表示哀悼,从此可见,楹联的土壤在民间。上文中提到楹联的美感,孰不知,联的韵律美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以偏盖全的讨论缺少讨论的依据,什么是科学?科学体现在它的可复制性,偶尔,你从一座山里挖到了金子,你不能论断,所有的山都有金子,这不是科学,是幻想。要想充分发挥楹联文化的活力,不是推翻,而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变化和特点才是正途,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所云,连通顺都不达不到,如何言破?意境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己看的明白,说的过去,别人看不懂,说不明,那不是歧义是什么?就东而言西,不是为文者的作风吧。
    我以为,文字要做到:精炼、通俗,即使引经据典,也要有妙的转化,尤其是针对传统文学,首先要埋头苦读,要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否则,自可以根据现今生活、学习、社会的需求,去写点散文、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等等,白话诗也可以吗,干吗非要把搀杂了的东西叫对联呢?对联对联,首要的经义在于对和联,不对不联的文体格式,已经是名不副实,何必冠之对联的名称呢。我看,学对联,首先先理解对联两个字才是道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8-12 13:04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7-7-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就君以上所言,我以为是社会需要的问题了,而不是孰胜孰劣、是否发展和淘汰的问题。现在我们都坐汽车了,骑马的都不骑了吧,汽车是喝汽油的,马能吗?如果,我们把我们写的定为小说,或者并列的白话文,那么,我们不需要任何的格式束缚,随意挥洒皆文章,天马行空的走就是。很遗憾,我们把我们写的定为了对联,也就是说,我们开汽车开烦了,偶尔想骑骑马,可我们不能用把方向盘代替马缰绳,以前怎么骑,我们还要怎么骑。弹雅、颂之韵,古人记是古谱,用的是五音,而现在的音乐缺是七个音阶,总不能强加进去吧,那,广陵散还称之为广陵散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需要是最迫切的,一切不适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都将被淘汰,否则,你的产品就会过剩,企业就会破产。近体诗,很少人去写,现在写的,也就是少数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曾记得,在某群有人提出,毛主席的诗词是不讲韵律的,我只能说,那是道他不知道韵律妄下的定论,毛对古韵了如指掌,运用自如。
    由于工作,回头再续。

    白话文也不信口开河啊?小说亦然.古人骑马与今人骑马的目的是不同的.
    今音是对古音的发展.下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需要是最迫切的,一切不适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都将被淘汰,否则,你的产品就会过剩,企业就会破产。"斯言可信,联之发展应从中取一二旁证.毛主席诗词作自成其一家.当今无人能及.人言其不讲律不过是抓其某首未守旧规之作.不足为谈.这也说明恪守旧规者愤愤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7-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拟古还是由兴

    想问先生一句,何以学联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11 10:33 , Processed in 0.1633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