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0|回复: 8
收起左侧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3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网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3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网蛙]
对句:已脱世俗化泥香 [小楼蠢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下面引用由小楼蠢鱼2007/11/13 23:07 发表的内容: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对句:已脱世俗化泥香
谢谢,好对。对了,顺便请教斑主:
仄仄平平仄平仄,在律诗中是通用的拗句,也算常用律句。在对联中算不算合律的联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3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下面引用由网底之蛙2007/11/13 23:11 发表的内容:
谢谢,好对。对了,顺便请教斑主:
仄仄平平仄平仄,在律诗中是通用的拗句,也算常用律句。在对联中算不算合律的联句。
联句不能这么拗救,绝句和律诗似乎也不能这么拗,可能你看到的是古风体。(具体对诗词不是很了解,可查查有关资料)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3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联句以律诗为基,只要合律诗的规格,就算合律的联句。
为绝红尘与风舞
醉愁花睡燃烛忙     
取意东坡咏牡丹诗,对的有点远。不过格律上此处以拗对拗,若用正体对也行。

-=-=-=- 以下内容由 老魔头2007年11月13日 23:38 时添加 -=-=-=-
你刚才的格律没仔细看,补充一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拗句律诗里有但是还是要尽量少用,这种尾拗拗的厉害了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下面引用由小楼蠢鱼2007/11/13 23:26 发表的内容:
联句不能这么拗救,绝句和律诗似乎也不能这么拗,可能你看到的是古风体。(具体对诗词不是很了解,可查查有关资料)
谢谢楼斑斑解答。
绝句和律诗这种拗句用得很广泛,以至成了一种通用的特殊律句。对五言而言:“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变体,对句依然是“仄仄仄平平”。如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均属这样的句式。因为知道律诗中通用,才有此问。再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下面引用由老魔头2007/11/13 23:26 发表的内容:
联句以律诗为基,只要合律诗的规格,就算合律的联句。
为绝红尘与风舞
醉愁花睡燃烛忙   
取意东坡咏牡丹诗,对的有点远。不过格律上此处以拗对拗,若用正体对也行。-=-=-=- 以下内容由 老魔头 在 2007年11月13 ...
谢谢魔头君,非常感谢答疑。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3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刚去查了一些诗词资料,发来如下:
律诗的平仄⑵
㈤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①。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②。
    ·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鬓发焦。 
             ·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   ·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③。
         ·   ·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④!

㈥拗 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    ·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 
   ·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      
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⑤。
        ·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⑥。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⑶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⑵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   ·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         
第五句“竹”字拗,第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竹”字。这是⑴⑵两类相结合。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 ·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       ·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⑴⑵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另有对联规则:
http://bbs.shiandci.net/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522&show=0
以上可参照阅读,从我个人观点,对联的单边出句,还是遵循正统好一点,但如确实感觉句意好,又无字可替的,也没啥妨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句:为绝红尘与风舞

  辛苦楼斑斑了。
  联律和诗律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也有区别。各自格律都应当尽量遵守。网蛙谨记,再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9 22:18 , Processed in 0.1372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