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94|回复: 9
收起左侧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启功先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曾言道:“律句中忌‘孤平’,是从来相传的口诀,但没有解释的注文,也没说哪个字的位置例外。”其实这就是为“孤平”争论不休的原因所在。

第一种说法
吴丈蜀先生在《词学概说》中提到:“孤平是格律诗句需要避免的。所谓孤平,从字义来看,就是孤立的平声字,是指一句诗的范围说的。如果诗句中出现孤立的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特指两种句式:“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句末是平声字而外,句中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是孤立的,所以这两种句式都犯孤平。置于句子末尾是仄声的句子,不受此种制约,即便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对此说法,有影响的支持者是王力先生。但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论及“仄仄仄平仄仄平”时,未用“(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一格式。
另清代学者赵执信在《声调谱》中也曾言道:“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一语误之也。”。

第二种说法
认为一句诗中不论平声字多少,凡是出现两个仄声字夹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就算犯孤平。上面说的“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式,前一种的第二个字和后一种的第四个字,就是被两个仄声字所夹的平声字,所以这两种句式都是犯孤平的句子。持这种论点的与前一种论点不同的地方,是认为犯孤平需要避免,不仅适用于句末是平声字的句子,同样适用于句末是仄声字的句子。显然“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也是“孤平”,这恐怕不是很多人都能接受。
支持第二种说法的,则有两位当代大家。
其一是林正三先生,《诗学概要》:“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
另一位是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孤平';实指一平被两仄所夹处,句子首尾的单平并不在内。”

第三种说法
清朝人王士祯另有一种说法。他认为一句诗中必须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也就是不能使平声字孤立。王士祯这个论点,把前面介绍的两种论点都包括进去,而且没有把句末是仄声字的句子排除在外,较前一种论点更全面。
===================================
这是我以前学联时的心得体会,但毕竟对联是消遣寂寞之爱好,无暇深究,难免有断章取义之误。
本人倾向是第三种 王士祯 的说法。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铁定的“孤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是否属于“孤平”,虽有分歧,但我倾向“孤平”说法。
不过,话说回来,“孤平”适用于五言、七言,至于是否适用于多分句中的五言、七言,我的观点是尽量不去犯这个忌,但为了“律不害意”,一旦犯忌了,宜从宽处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孤平”之“孤”之分歧-由“平仄仄平仄仄平”说开去
前面提到“孤平”的三家说法,然“平仄仄平仄仄平”是否属于“孤平”存在分歧。
简单分析之。
1、定义
按第一种“孤平”定义,“孤”是限定在一句诗的范围,也就是说五言、七言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那么“平仄仄平仄仄平”就不能确定为“孤平”。然支持此说法的王力先生大概也心存疑虑,因为在其《诗词格律》中,凡是涉及可平可仄之处,先生均用“(平)”或者“(仄)”标明,独独在论及此一句式之时用了“仄仄仄平仄仄平”而未用“(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一格式。有人说王力先生学问之严谨,可见一斑,然此举也为纷争埋下伏笔。
按第二种“孤平”定义,“孤”着眼点在“字数”范围,这是个小范围,那么“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孤平”的说法也是不乏拥趸者。
按第三种“孤平”定义,“孤”着眼于“字数”范围并波及整句诗。那么“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孤平”的说法也比较有依据。
结果:2:1

2、诗律音乐节奏的理论
七言头两字称顶节,三四字称头节,五六字称腹节,最后一字称脚节。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是尽可能多用平声,少用仄声,以使诗读来高亢清朗。这个基本要求不仅对整首诗而言,而且也对单句而言,所以犯孤仄可以,犯孤平不行。“平仄仄平仄仄平”在这里显然不符合这样的要求。
然不少人曾论述过平仄四声的差别,但他们的观点往往彼此冲突。顾炎武说:“平声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其重其疾则为上,为去,为入,其轻其迟则为平。”(《音论》)清代张成孙说:“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说文韵补》)清代江永说:“平声长,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言学辨微》)这些人是认为平声长而轻,仄声短而重的。但近人王光祈却认为“平声强于仄声”(《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今人胡裕树等认为“上声和去声比阴平和阳平要长一些”(《现代汉语》)。高名凯、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说:“上声字比其他声调的字长些,去声字最短,不过彼此间的差别相当小。”就声音的高低来说,平声中的阳平调值是35,仄声中的去声调值是51,阳平从低处往高处上升,去声从高处往低处下降。去声在高处停留的时间还要长些。所以可认为两个声调都含有高音在内,不能说阳平比去声高,从而也不能说平声比仄声高。综上所述,平声和仄声究竟孰高孰低,孰长孰短,孰重孰轻,实在难于区分。由此可以反证出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极细微的。
这就又是一锅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听上去是否悦耳,就又没定论了。
3、平衡对称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平仄仄平仄仄平”属于中心对称的,第4字为“平”,其两侧镜面对称“仄仄平”。国人的审美观以对称为美,用这个观点看,“平仄仄平仄仄平”好象也该有其市场。按“孤平”第一种定义,“仄仄平仄仄”不属于“孤平”,也呈现出相似规律的对称美。
罗里罗嗦说了一通,其实就一结论:“孤平”尚无定论。
不过,有2句话还是要说的:“无定体,存大体”;“律不害意”。
但愿大家没被我这一通废话搞混原先的认识。如果是,我在这里说对不起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太多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6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好人这是做学问的态度,但我被这平仄绕得有点晕,说老实话,“孤平”我认的是王力这块金字招牌,启功虽然也是个腕,相对王力毕竟没那么专业(我的看法^^)。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个句式我也倾向“孤平”,没啥根据,就是恰好先看到这种说法,先入为主了。至于“平衡对称”的提法倒是比较新鲜,但我认为没啥根据,诗之所以有“律”,应该是出于咏读的声调、节奏和谐而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凭空定下来约束诗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7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对联,还是按狼语人的说法,意在工先,现在的通则也把孤平去掉了,但律诗还是遵循以往。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7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有新意,谢谢提供学习机会。但诗律和联律还是有所区别。“对”和“联”是很重要,但如果伤及联意,个人觉得宽松一些也无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19 14:36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7-12-1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认为正宗的联律只是马蹄韵,其他的是以诗律入联,这种看法不知有没有根据,请高人们指点一二,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学习了,谢谢楼主和楼上各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非常谢谢楼主发此主题。
    不才上学时学的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因此,作为“弟子”,也就倾向虎斑的说法了:
    “孤平”只存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注意:特制七言仄起平收句式)。这也是“一、三、五有时不得不论”2种情况之一,即:第三字必须为平,否则就犯孤平。
    但是,“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这种说法容易为初学者所误解。比如:平仄仄平仄仄平,算不算犯孤平?算!因为在此句式中找不到至少一对相粘的平声字,而所有的平声字都是分离出现的。(在教科书上王力先生对此种情况没有阐述)
    那么,五言仄起平收句式即:仄平仄仄平,犯孤平吗?我不知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我所知道的“孤平”三家说法

    关于孤平,是针对“五言”和“七言”律诗而言的,并且是针对“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对于联律来说,一般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造句好些,“仄平仄仄平”对于联律来说,就符合要求了(“一”字位可平可仄嘛)。
    找到以下资料,可能比较有用:
    所谓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五律“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韵脚的平声字之外,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果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就是说,五言句的第一字、七言句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而不能用仄声。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在唐代的律诗中,几乎可以说绝对没有孤平。王力先生亲自组织学者在《全唐诗》里寻找犯孤平毛病的律句,结果只找到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醉”字应平却仄了,“老”字也是应平而仄了。这两句犯了孤平的律句,也许是高适、李颀属一时疏忽所致,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因为高、李都是盛唐初期的人,当时诗律未细,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不管怎么说,在唐宋千万首诗中几乎找不到犯孤平毛病的句子,已经足以证明孤平是诗人极力避忌的一个毛病。科举时代,试帖诗不论作得多么好,如果犯了孤平,就算不及格。(来自于:http://wenwen.soso.com/z/q12827481.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9 05:03 , Processed in 0.1380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