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9|回复: 2
收起左侧

[公告] 《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征订启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11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中国楹联论坛(www.duilian.cn/bbs)编著、时习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一 书,已于2008年1月10日完成选稿工作,现交与刘太品先生排版、校对,近期将由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一书共选录了论坛300多个ID的出对句、成联、诗钟、联评以及有关 联理、联律、联史方面的论文。其中成联约300副,由一散人、飘萍浪子、寂寞西风、时习之、莫非等联友作了点评。出句对句约550副,对联鉴赏文章十余篇,李文郑、孙逐明、时习之、刘太品等人的理论文章十篇,以及部分诗钟、集句和摄影配联作品,所收作品基本上代表了论坛的总体水平。
    本书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纯公益性的文化工程,若能得到联友们的认同,今后会逐年编纂下去。本书由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常江先生题写书名并撰写序言,诗联文化出版社社长刘 太品先生亲任责任编辑。本书为大32开本,近200页,内文为70克进口轻型纸印刷,每册含邮资仅为15元 ,入编作者按每册10元计。欢迎广大联友购买。
    为了便于操作,时习之先生固顶了“关于入选作品作者署名问题的公告”一帖,请联友们移步 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s.asp?boardID=44&ID=33835&page=1帖中核对,有合乎优惠标准的联友,欲购书者,请以享受优惠价的ID在帖子下面跟帖确认,我们将统计出一个名单交给刘太品先生。由于经费有限(基本是陆总掏的腰包),所以享受优惠价的联友每人以优惠价限购一本书,欲再购买,需以每本15元计。印数大约在600-1000本左右,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书款请寄100051北京邮政51局920信箱  刘太品收。附言请注明“选粹”字样。享受优惠价的联友请注明入编作品的ID。
————————————————————————————————————
    另,诗联文化出版社的其他书籍也一同征订:
    《中国对联作品集》(2006年卷)
    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编,刘太品主编,16开本精装近千页。2007年10月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录全国各地二千位对联作者2006年度作品23500余副。本书的编纂工作以保存当代对联创作资料为宗旨,本年度卷首次批量收录海外联家及网络联手的作品,使本书反映联界创作情况更为全面,联作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编辑、印刷、装祯水平均有较大提高。
    《中国对联作品集》是当今联界最为权威的年度作品总集,在联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具有稳定的入编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现2006年卷尚有少量存书,欲购从速。
    本书定价156元,联界优惠价118元。
    书款请寄100051北京邮政51局920信箱  刘太品收。附言注明“作品集2006”。

    《2006佳联三百副》
    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及中国对联作品集编委会组织编选的《2006佳联三百副》一书,日前已由诗联文化出版社出版。
    《2006佳联三百副》由马萧萧先生担任顾问,常江先生担任终审,刘太品主编,金锐责编,负责大部分选稿和点评工作。
    本书是在《中国对联作品集》(2006年卷)二万余副入编作品的基础上,精选出三百副联语并加以点评编辑而成,入编作品基本上代表了当代对联创作的一流水平,点评文字精短简练,图书编排大方,封面装帧精美。是初学对联者的良师,也可以说是欲提高联语创作水平者的益友。
    本书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纯公益性的文化工程,今后会在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编纂工作的基础上逐年进行下去。本书现向联界公开发售,每册含邮资10元。各地对联组织以及对联教育基地集体订购从优,十册以上每册5元,二十册以上每册4.5元。
    书款请寄100051北京邮政51局920信箱  刘太品收。附言注明“佳联三百副200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 《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征订启事

走出白云深处

——《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序

                                                  常江




    白云深处有什么?有人家,古人诗里说的。

    读“中国楹联论坛”网友们2007年的作品,如同格外晴朗的日子里,看到了白云深处的这户“人家”。

    这家人,是“网络联村”中的一户。我和村中的居民们,都比较熟稔,但串门作客的次数有限,多属神交。因为这家人请我在“大门”上题了“中国楹联论坛”几个字,我便常常信步走过去,只要有时间就会进去转一圈。

    逗留的次数多了,对这家人的情况,也就有些了解,对他们的起居饮食、生活风格、家庭理念,便也有些认识了。

    这里生活着一群对于楹联很有追求的人。他们年轻,却很老成,是联阵中的一批骁将;他们自由,却很自律,把握着论坛高标准的方向;他们新潮,却很传统,像我们这辈人一样有奉献精神;他们有才,却不自恃,当然有些人有点清高也是难免的。

    除了一些像时习之那样的老先生外,这家的人都是近几年才走进楹联村落的,但他们的起点都比较高,让人想象不出他们如何读了那么多的书、具备那么深厚文化功底的;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楹联作品,都有“高、精、快”的追求,并且,有些文章和作品,也确实在联界产生了影响。难得的是,他们一直和我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网络楹联如何与现实沟通。

    这实在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命题,令人不得不再一次打量、观察那一处处堆往远天、绕在远山的白云。看那云卷云舒、云积云散,看那云高云低、云明云暗,

看那云行云住,云锁云开……目之所及,是飘忽不定的云彩;穿行其中,是弥满空间的云雾;升临其上,是波涛凝固的云海。

    如果满足于身居白云的状况,无异于在网络时代的金字塔里生活,自我封闭,自我欣赏,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诗社小团体的路子。这不但嘲弄时代,也将嘲弄楹联。众所周知,楹联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所谓实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用途;仅仅在文人的小圈子里徘徊,还有何“实用”可言呢?

    与现实沟通,就是走出白云深处。

    走出白云深处的方法很多,主要是两种——

    从现实中来。抓取现实中的事件与人物,作为共同或个人创作的题目;根据现实联坛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发表卓有建树、绝非隔靴搔痒的意见;请联界有人气的高手加盟,参与网络管理;转载联书、联刊、联报的精彩文章和精到作品。

到现实中去。催促更多的人参加现实中的楹联活动,或征联,或研讨,或与会,广交联友;整理、出版网络对联的精品,像以往的联书一样,对于这一时期的网络对联文化成果,作一番梳理、记录和传承。

本书就是“中国楹联论坛” 走出白云深处的一大步骤,而且它的背景、内容、经验,就包括了这两种方法的全部内涵。更让我欣喜的是,收入本书的理论文章和作品,水平达到了新高度,不少力作,具有清心、醒目和震撼的力量。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网络对联的发展,应该有不同的探索途径,与现实沟通,不是唯一的选择;就沟通现实而言,也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对于某些哀挽名人的对联,不要仅仅作为“题目”,倘若能把这些作品“及时”送到追悼会现场,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呵!书名署的是“2007年作品”,应该还有2008、2009……继续下去,必有成功,也很艰难,但毕竟开始了。

    不过,无论如何,都要请这家人和各家人记住:保留网络对联的特色,支撑网络对联的空间,放眼网络对联的未来。

    走出白云深处,不是让网络联村,全体转移,迁营拔寨,不是!否则,白云深处,就什么都没有了。

                                            2008年元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告] 《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征订启事

后  记


选编出版《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起因于11月间几个联友的闲聊。但是说干就干,不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本《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的稿子就基本上编成了。本人忝为主编,有几句话是必须要说的。由于一年来发表在论坛的作品量多质高,远不是这一本200来页的书的篇幅所能够完全容纳的,加之因为人手和时间的限制选编采用了分阶段遴选的方式,每一阶段一人说了算,遗珠之憾在所难免,谨向佳作被漏选的联友致以诚挚的歉意。


本书共选载了论坛300多个ID的出对句、成联、诗钟、联评以及有关联理、联律、联史方面的论文,其中约300副成联还特意组织联友作了点评。上述作品是论坛联友一年来辛勤笔耕的成果,也大体上代表了论坛的水平。在选编过程中除一篇论文经作者同意作了删节之外,对其他作品选编者除修改了明显的笔误外,没有作任何实质性的改动。


面对这本《中国楹联论坛2007作品选粹》,我们要感谢一年来在论坛发帖、跟帖的广大联友们,是你们的积极参与为本书提供了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了作品的联友们,是你们的优秀作品为本书带来了精彩;我们要感谢参与编选和点评的联友们,是你们的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编成;我们要感谢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经费的联友们,是你们的慷慨解囊使本书得以印行;我们要感谢为本书作序的常江先生和为本书撰写贺联的朋友们,是你们的厚爱使本书锦上添花;我们要感谢诗联文化出版社的朋友们,是你们的劳动使本书从电脑文稿变成了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最后我们也要感谢购买和阅读本书的朋友们,你们对本书的欣赏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而如果你们能够对本书存在的不足提出批评指正,则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谨以一联结束后记: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喜硕果累累,未虚此岁;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看新书熠熠,可慰同人。










                           时习之2007年12月31日于重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唐诗宋词》网站 ( 苏ICP备2021032776号 )

GMT+8, 2025-11-8 22:32 , Processed in 0.1280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