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去过内蒙吗?您到过草原吗?您聆听过从草原深处飘然而至的马头琴声吗?或许,伴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您曾经唱过那高亢嘹亮的蒙族民歌,聆听过那苍凉悲抑的蒙古长调,但您听过「呼麦」吗?
很多人听过「呼麦」以后对一个人能唱出两种声调感到不可思议。总以为歌手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在玩口技,即使亲眼见识呼麦手的表演还是难以置信。那么呼麦是什么呢?
http://e56.com.cn/minzu/art/fusi/image/mengguzu-3.jpg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独特的一种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属于蒙古长调民歌里「朝尔」演唱的演变和继续发展。「呼麦」本身的唱法很独特,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甚至三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这种两个八度甚至是三个八度以上飘着一个范音式的音,咋听起来象口哨,其实不是口哨。
「呼麦」到底是不是蒙古民族发明的呢?还有待于考证。但至今只有在蒙古民族中流传着这种古老的唱法。
「呼麦」的唱法非常奇特。在中国和世界声乐领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唱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那么,这种古老的声乐艺术到底是怎么形成,有多久的历史呢?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蒙古族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
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潮尔声浪中,自然产生出飘渺的泛音效果。显然,蒙古人试图将潮尔合唱艺术的基本要素,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呼麦的产生和发展,乃是蒙古音乐发展进步的产物,在声学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探求声音奥秘的道路上,蒙古人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了,而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如此,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断如成立,将从人类复音音乐文化发源地这一基本部分改写《世界音乐史》。这并非玄说、臆断,仅从「潮尔」的蒙语发音与西方复音音乐的合唱、和声、和弦诸多民族文字对比,即可窥见其内在联系。潮尔,蒙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同其相关的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合唱、众赞歌等术语分别是chorus(英)、chord(法)、chor(德),其词根如此惊人的相同,绝非巧合。但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的历史,却从未记载有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复音音乐起源。那么,究竟复音音乐是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是由中国阿尔泰地区(新疆)辐射到西方?事实是,「啸」--潮尔(chor)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西方复音音乐最早产生于1100年前的9世纪。合唱、众赞歌的兴盛则迟至14~17世纪。可见,一向被视为无复音音乐的东方--中国,实际上可能是西方欧洲复音音乐的母体和发源地。
正因如此,为当代蒙古民族继承并传播开来的「呼麦」艺术,不仅轰动国际乐坛,也引起世界各国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艺术学等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更为民族音乐学家、声乐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原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就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协名誉主席莫尔吉胡最近撰文云:「浩林潮尔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在继承和发展「呼麦」(浩林潮尔)这一蒙古族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方面,内蒙古草原远远落后于阿尔泰山麓等其他蒙古族地区,如蒙古国已早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宝」;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则视「呼麦」为「民族魂」;两国均已把「呼麦」艺术发掘、研究列入国家艺术重点学科,并引入蒙古族声乐教学体系之中。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也把「呼麦」艺术列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课题--《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并由原院党委书记、世界民族音乐学专家陈自明教授亲自牵头主持研究。
从古至今能唱好「呼麦」的歌手并不多。「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蒙古国艺术家来内蒙古进行艺术交流,他们唱出美妙无比的「呼麦」引起了一批青年歌手的注意,在惊叹蒙古族祖先创造出如此奇妙的唱法的同时,他们拜蒙古国艺术家为师,开始练唱「呼麦」。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内蒙古艺术界有志之士,已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学习「呼麦」艺术,并提高较快。斯琴比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是其中佼佼者。他们从九十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先后出访日本、澳大利亚),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并作示范表演,他们的录音录像,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识学者莫尔吉胡、达•布贺朝鲁就开始了关于「呼麦」的考察研究和介绍;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引向舞台;2000年东方电影电视学院建立才真正把「呼麦」艺术引入民族艺术教学之中心。
挽救、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已成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的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
http://gb.chinabroadcast.cn/mmsource/images/2004/04/15/chnh10415002.jpg
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演员宝力达是内蒙古最早学唱「呼麦」的歌手之一。现在他唱「呼麦」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那优美动人的「呼麦」曾经倾倒了国内外无数的观众。下面贴出几首他演唱的「呼麦」歌曲。当您听到这悠远、高亢的「呼麦」时,是否会唤起您深藏于内心深处的草原情结呢? :)
阿尔泰山颂(1)
[real=480,0]http://www.morinhor.com//duu/duu503/s_10_01_artai.ram[/real]
阿尔泰山颂(2)
[ra]http://www.hosoo.de/media/12_Dangaa%20Khosbayar_Altai.mp3[/ra]
布尔斥之乡
枣红马之歌 |